《影响》:那些与我同步的时代风流

《影响》:那些与我同步的时代风流

《红高粱》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今晚,聚焦改革开放四十年的40集大型专题片《影响》将在电影频道拉开序幕,这是中国当代电影的芳华,也是而立之年的我之芳华。

我是1977年生人,我出生那年,瘫痪多年的北京电影学院恢复建制,次年九月,我刚学会直立行走,北影恢复招生并迎来了她的黄金一代。北影1978年的复招,后来被法国《电影手册》评为20世纪电影史上100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1978年的9月16日,夏日未远秋日正准备探头,这一天跨进北影校门的许多人,对中国电影乃至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中有导演系的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胡玫、夏刚,摄影系的张艺谋、顾长卫、侯咏、吕乐,美术系的霍建起、冯小宁、尹力等等,他们掀起了中国电影黄金第五代的浪潮。

1984年,陈凯歌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黄土地》,张艺谋也在《一个和八个》中第一次掌镜,而我家也从一个只有十几户人的小山村搬回到了乡镇上。那一年,我知道了有一种生活叫电影,有一种地标叫电影院。

《影响》:那些与我同步的时代风流

《黄土地》陈凯歌、张艺谋

电影院,一度是中国民众内心NO.1的地标,城市如此,乡村也是如此,几乎每一个城市和乡镇的核心位置,都有一家电影院。电影院是我们乡镇最高建筑,门脸三层小楼,门前台阶若干,台阶下有小广场,绿树成荫,一侧海报栏成排,内有上映公告,影厅在后院,有高墙环绕,屋檐四周亮着彩灯,屋顶上大大“电影院”三字,也打扮得五颜六色,每晚都要宣布全乡我最美。

乡镇五天一个集市,有集市必有电影,中午一场,下午一场,晚上一场,两毛一毛五分不等,时间越好越贵,开场后五折,儿童半价,孩提免票。回乡后父亲在供销社当主任,经常有电影票福利,也就成了电影院常客。开始每逢新片必看,后来只要有电影就看,再后来闲来无事就泡电影院,管它看过多少遍。有时拿赠票看,有时买票看,有时捏着陌生大人衣角混进去看,有时翻女厕所墙爬去看,有时扒窗户和门缝看。

日常和乡亲们集体看电影,也是件再稀疏平常不过的事情。谁家婚丧嫁娶,必请乡亲看电影,什么牙会请菩萨等宗教仪式,也请大家看电影,来个什么宣传教育活动,还是请大家看电影,谁家鸡鸣狗盗,砍了山上不该砍的东西,那就罚请大家看电影,有时抓了赌博的,还是罚请大家看电影。偌大的乡野,似乎没有什么一场电影解决不了的恩怨。天凉在影院看,天热在广场挂起银幕放露天电影。光是一个《少林寺》,就不知看了多少十遍。

电影院也是乡镇文化中心,也叫礼堂,日常还有各种地方戏或文艺演出。每逢国庆、元旦、中秋和五四青年节什么的,乡镇都会发动各单位和村部组织演出,你拉个弦,她唱个曲,谁再跳个舞。学校的歌唱比赛,有时也拉到电影院接受乡亲们的阅兵。我记得有一次我负责指挥兼报幕,台下黑压压的一片,一时忘了歌名,后来烙下了表演恐惧症,追随我半生。

《影响》:那些与我同步的时代风流

儿时的影院长成乡镇大楼

这样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八零年代末,随着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以及九零年代录像厅崛起,昔日热闹非凡的电影院,终于沉积下去了。九十年代末上大学那会,还曾通过影院破败的门洞闯进去一回,白色幕布早已碎裂,像是一件当代装置术品,倒是影院的座椅除了落满尘土,整齐排列依旧。千禧年后再回去时,影院已成废墟一片,工人正在敲打可以再利用的青砖,敲醒了我的万千感慨。再后来,在电影院的位置长出了六七层的乡政府大楼。

对我来说,如今看电影频道《影响》这改革开放四十年,看的不仅止是中国电影四十年,更是看自己电影般变迁的岁月四十年。现在回望自己的四十年,比起父辈的四十年还是相当幸运的,所幸我有一个电影启发的童年,第五代喂养的少年,第六代引领的青年,以及也有电影职业相伴的中年。

因为常去电影频道录节目的关系,我也算是《影响》节目孕育和诞生的见证者和旁观者。频道的编导经常录制完我参与的节目,就匆匆赶去采访预约好的嘉宾了,要么就是刚刚刚回来。编导有时也与我分享他们采访的收获与喜悦,比如张艺谋说刘恒当年对巩俐的不满,自己是如何回旋与坚持的,比如李雪健追忆《鼓书艺人》时如何说朱旭老师演得比自己好,可惜就住在频道隔壁小区的朱旭老师,今年9月15日永远离开了我们。

节目组一共采访了156位新老电影人,有的前辈一聊就好几小时,有的前辈年事已高,极可能是最后一次人生讲述,40集的专题容量,固然无法承载电影人追忆的所有,相信很多珍贵的往事都无法在节目中呈现。在此只能说,但愿那些好的讲述不会被尘封,而是以其他文字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在电影频道其它平台里。

《影响》:那些与我同步的时代风流

《影响》完成片共计40集,每集20分钟,划分“面孔”“铭记”“生活”“电影”四大板块,每个版块10集。其中“面孔”聚焦李雪健、张艺谋等影人的时代风流,“铭记”号的电影与改革开放的脉搏,“生活”透过电影里看百姓生活的变迁,而“电影”探索的是电影市场和行业的往事。

完整的专题片我有幸提前看过四集,未必是终审版,但也八九不离十。节目里最感动的,是自己同步岁月的点滴照应,最心疼的,是手术后李雪健老师那沙哑而深沉的声音。很少人知道,李雪健2000年拍戏时就查出鼻咽癌,已在抗癌的人生路上走过了18个年头。别看李雪健还处在康复期,讲话时明显鼻音有恙,但他的讲诉气定神闲,让人心疼又悸动。

李雪健是“面孔”部分唯一一位占领上下两集篇幅的影人,也是我最敬佩的影人之一。李雪健家喻户晓的角色很多,有中国式好人宋大成,有梁山及时雨松江,有人民好干部焦裕禄,有万人空巷的《渴望》,也有1990年就斩获1.3亿票房的《焦裕禄》,演什么是什么,是真正的表演艺术家。看片过程还和旁边的小伙伴一边嘀咕,李雪健的有些表演里暗藏一股邪气,他其实不仅仅能演好人,还能演出更复杂的人性,可惜除了《九一三事件》里演过一回林彪,《荆轲刺秦王》里演过一次嬴政,中国电影还没给他更多的机会。

四十年只是一程,有风有雨,也有艳阳高照,往后的路,借用马伊琍老师一句话,且行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