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吃得少,迈开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这些理解都不对

最近写了一篇有关血糖管理的文章,有网友在下方留言“管住嘴,营养严重不足,又如何抗病和运动?迈开腿,膝盖快了怎么办?年纪越来越大了又能健步走来降糖吗?”“为什么都在强调清淡?只吃菜谁受得了!”

看到这这里,我先自我检讨,在写文章时候只意识到这些广为流传的“叮嘱”方便易记,却忽略了这些快捷短语由于表达不到位,很容易产生误解,所以,就上面三个误解在这里做详细讲解。

首先,管住嘴和吃得少并不是对等关系。因为“管住嘴”指的是平时的饮食管理,而“吃得少”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控制总热量摄入只是饮食管理的途径之一,况且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控制总热量摄入的。只有体重超重或肥胖,才需要控制或减少总能量的摄入,因为肥胖可以是一个独立疾病,又是多种慢性疾病的中心环节。判断是否肥胖有两个指标: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如果 BMI ≥24.0 kg/m2则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男腰围>85 cm,女腰围>80 cm则判断为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为什么总是把体重管理放在首位?因为肥胖与慢性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同时肥胖引起的并发症危害巨大。

管住嘴=吃得少,迈开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这些理解都不对

“管住嘴”除了控制摄入,还包括平衡膳食、定时定量进餐、减少高能量食品摄入(高油高糖)。说到这里,就要提到膳食宝塔了。种类多样的膳食由5大类构成:谷薯类(包括全谷物)、果蔬类、动物性食物(肉蛋奶)、纯能量食物(包括油、盐)。保持食物多样性对简单的办法就是“换着吃”,比如今天吃的米饭,明天可以吃面条、八宝粥、杂粮馒头;今天吃的猪肉,明天可以吃鸡鸭;今天喝牛奶,明天喝酸奶等,避免同样的食物每天吃,同时还可以每天享受不同的美食。

管住嘴=吃得少,迈开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这些理解都不对

膳食宝塔

上面这个问题搞明白了,那么“吃清淡=只吃菜”就明显不对了。而医生说的“清淡”指的是“少油、少盐、少糖”食盐摄入过高会增加高血压、胃癌、脑卒中风险;过多摄入脂肪及动物油脂会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多糖会导致龋齿和肥胖,进而引发代谢型疾病。此处提示:虽然烹饪时候大家都会注意油盐糖少放,但是日常的隐性油盐糖常常被忽略,比如蝴蝶酥中起酥油所含的反式脂肪,饮料中的糖,调味品中的盐等。另外,即便“强调清淡”,肉类摄入还是必须的,那么多少是合适的呢?如果我说禽畜肉和鱼肉各40-75g估计会有人骂我:谁吃饭还带个称!?说了等于没说。所以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测量方法:左手心放鱼,右手心放禽畜肉,厚度为一根手指。这个分量就是每天摄入的推荐量,是不是很好记呢?

管住嘴=吃得少,迈开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这些理解都不对

肉类摄入

最后,来探讨“迈开腿”。随着“日行6000步”“日行万步”“微信运动步数排行榜”的普及,快步走和跑步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不少人都担心:走那么多路会不会损伤膝盖,膝盖坏了以后咋办?

确实,如果一个人平均每天跑步超过10公里,每周累计超过64公里,膝盖受伤概率会增加2倍。但事实上,能达到这个量的人并不多。2017年6月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指出,竞技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3.3%,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仅为3.5%。过量和高强度的跑步可能会引发关节问题,但对于普通健身跑步的人来说,跑步是有利于关节健康的。

管住嘴=吃得少,迈开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这些理解都不对

运动的健康效益

但是,运动方式不局限于走路和跑步,“迈开腿”指的是“动起来”,尽量避免长时间久坐。那么 ,我们能选择哪些运动?运动时间又如何判定呢?成人每天身体活动量相当于快走6000步的活动如下

管住嘴=吃得少,迈开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这些理解都不对

以上运动与日行6000步等量

正所谓“动则有益”,只要不一直坐着,选择什么方式运动真的可以看个人喜好。保护骨骼与其选择久坐“歇着”,还不如补钙晒太阳来的实在有效些。

谢谢亲的赞,您的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