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吃得少,邁開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這些理解都不對

最近寫了一篇有關血糖管理的文章,有網友在下方留言“管住嘴,營養嚴重不足,又如何抗病和運動?邁開腿,膝蓋快了怎麼辦?年紀越來越大了又能健步走來降糖嗎?”“為什麼都在強調清淡?只吃菜誰受得了!”

看到這這裡,我先自我檢討,在寫文章時候只意識到這些廣為流傳的“叮囑”方便易記,卻忽略了這些快捷短語由於表達不到位,很容易產生誤解,所以,就上面三個誤解在這裡做詳細講解。

首先,管住嘴和吃得少並不是對等關係。因為“管住嘴”指的是平時的飲食管理,而“吃得少”是控制總熱量的攝入,控制總熱量攝入只是飲食管理的途徑之一,況且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控制總熱量攝入的。只有體重超重或肥胖,才需要控制或減少總能量的攝入,因為肥胖可以是一個獨立疾病,又是多種慢性疾病的中心環節。判斷是否肥胖有兩個指標:BMI(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如果 BMI ≥24.0 kg/m2則為超重,BMI≥28.0 kg/m2為肥胖;男腰圍>85 cm,女腰圍>80 cm則判斷為腹型肥胖或向心性肥胖。為什麼總是把體重管理放在首位?因為肥胖與慢性代謝性疾病密切相關,同時肥胖引起的併發症危害巨大。

管住嘴=吃得少,邁開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這些理解都不對

“管住嘴”除了控制攝入,還包括平衡膳食、定時定量進餐、減少高能量食品攝入(高油高糖)。說到這裡,就要提到膳食寶塔了。種類多樣的膳食由5大類構成:谷薯類(包括全穀物)、果蔬類、動物性食物(肉蛋奶)、純能量食物(包括油、鹽)。保持食物多樣性對簡單的辦法就是“換著吃”,比如今天吃的米飯,明天可以吃麵條、八寶粥、雜糧饅頭;今天吃的豬肉,明天可以吃雞鴨;今天喝牛奶,明天喝酸奶等,避免同樣的食物每天吃,同時還可以每天享受不同的美食。

管住嘴=吃得少,邁開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這些理解都不對

膳食寶塔

上面這個問題搞明白了,那麼“吃清淡=只吃菜”就明顯不對了。而醫生說的“清淡”指的是“少油、少鹽、少糖”食鹽攝入過高會增加高血壓、胃癌、腦卒中風險;過多攝入脂肪及動物油脂會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多糖會導致齲齒和肥胖,進而引發代謝型疾病。此處提示:雖然烹飪時候大家都會注意油鹽糖少放,但是日常的隱性油鹽糖常常被忽略,比如蝴蝶酥中起酥油所含的反式脂肪,飲料中的糖,調味品中的鹽等。另外,即便“強調清淡”,肉類攝入還是必須的,那麼多少是合適的呢?如果我說禽畜肉和魚肉各40-75g估計會有人罵我:誰吃飯還帶個稱!?說了等於沒說。所以這裡給大家一個簡單的測量方法:左手心放魚,右手心放禽畜肉,厚度為一根手指。這個分量就是每天攝入的推薦量,是不是很好記呢?

管住嘴=吃得少,邁開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這些理解都不對

肉類攝入

最後,來探討“邁開腿”。隨著“日行6000步”“日行萬步”“微信運動步數排行榜”的普及,快步走和跑步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不少人都擔心:走那麼多路會不會損傷膝蓋,膝蓋壞了以後咋辦?

確實,如果一個人平均每天跑步超過10公里,每週累計超過64公里,膝蓋受傷概率會增加2倍。但事實上,能達到這個量的人並不多。2017年6月美國《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指出,競技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3.3%,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而健身跑步者的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過量和高強度的跑步可能會引發關節問題,但對於普通健身跑步的人來說,跑步是有利於關節健康的。

管住嘴=吃得少,邁開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這些理解都不對

運動的健康效益

但是,運動方式不侷限於走路和跑步,“邁開腿”指的是“動起來”,儘量避免長時間久坐。那麼 ,我們能選擇哪些運動?運動時間又如何判定呢?成人每天身體活動量相當於快走6000步的活動如下

管住嘴=吃得少,邁開腿=多走路,吃清淡=只吃菜?這些理解都不對

以上運動與日行6000步等量

正所謂“動則有益”,只要不一直坐著,選擇什麼方式運動真的可以看個人喜好。保護骨骼與其選擇久坐“歇著”,還不如補鈣曬太陽來的實在有效些。

謝謝親的贊,您的贊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和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