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鋼琴老師在教學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嗎?

你知道鋼琴老師在教學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嗎?

一名優秀的鋼琴老師,時刻都在頭疼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解答這些問題。


“老師,為啥我鄰居的孩子都能彈曲了,啥時候我家孩子也能彈出曲?”


“老師,這一首曲子沒必要這麼彈吧,都彈半個月了,我不想孩子壓力太大,差不多多了好不好?”


“老師,你這難道不是在拖課時?”


“老師,我決定帶孩子去別的地方學了,那裡考級很快。”


“老師,我想。。。”


鋼琴老師也很難做!


打基礎吧,怕被誤解為拖進度~


不打基礎吧,還怕耽誤了孩子未來的發展~


鋼琴是一個講“童子功”的樂器,打基礎就非常重要了,如果不能在一定年齡前打好基礎,以後的發展空間就非常侷限了。


郎朗也有過這樣的問題:


郎爸曾問過郎朗的老師朱雅芬:“為什麼一起學的孩子都彈到這幾個曲子了,練到這幾本書了,我們的進度會不會太慢了?你看郎朗這麼聰明,為何要壓著他一直彈低程度的基礎練習呢?”


當時朱雅芬老師只是一句:“急什麼?將來有你快的時候。”


跟了朱教授6年,後來朗爸說:“朱老師,幸虧當時您堅持住了!現在郎朗直線上升!有時候太早給孩子看到成績反而是害了孩子!”


你知道鋼琴老師在教學中,最難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嗎?


打基礎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在於時時刻刻的強調。


而教師最應該或者說需要做的,就是幫琴童打“好”這個基礎,或者說“根基”


這個根基是什麼?


一、識譜能力


拿到一首新譜子,能通過自己所學的知識,獨立完成,而完成並不是只把音敲對,還有其中的表情記號,和音樂術語,這是自主學習能力。


二、“聽”覺能力


此“聽”非彼聽,不是能否聽見,而是能否分辨聲音,聽出音質的細微差別,這是音樂鑑賞能力的根基。


三、技術掌控力


很多琴童在對技術的把控上,很吃力,彈了很長時間,仍分不出連奏與斷奏的區別,而彈琴的技術何止連奏與斷奏呢,就連奏而言,彈法都可以變換出無數個樣子,這是分析統籌能力。


四、調性的熟悉(指法的絕對)


有很多琴童和家長都不理解,認為音彈對就行了,指法對不對不重要,錯了,很重要,非常重要。


指法的正確,可以讓孩子以後的學琴相當輕鬆,熟悉調性之後,有可能不需要看譜,都能猜出後面的音,這個並不是虛幻的,而是真實的,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長期遵照指法練琴後,孩子自己感悟出來的。


五、科學練琴


練琴不能死磕,沒效率、累、枯燥而且沒效果。


提升練琴效率,壓縮練琴時間,提升專注力的好方法,也是提升孩子的解決問題能力。


總結:


當下社會是很浮躁的,學琴也容易浮躁,我在坐公交車的時候,就聽過一位家長打電話的時候這麼說:“學什麼琴,不學了,學了半年彈不出個調,還學它幹嘛?”


額,你可以嘗試學一學葫蘆絲~


琴是不變的,但是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和看待角度都是不同的。


不過,如果想好好學,彆著急進度,如果底子打紮實了,提升是一瞬間的事情。


分享個故事,是我自己學琴的歷程:


那時候我7歲,我和我的發小都在少年宮學鋼琴,而少年宮有兩位老師,我選擇了我的老師,而發小選擇另一位老師。有一次少年宮舉辦活動,我彈的小奏鳴曲,而他彈的《夢中的婚禮》(簡化版),給我羨慕壞了,就鼓足勇氣跟我老師坦白:“他進度還不如我呢,我也要彈”。而我老師則非常冷的說:“兩年以後。”

兩年之後終於把車爾尼599啃完了,849啃一半,我都把這事情忘了,而我老師拿出這個曲子,告訴我:“你現在能力可以視奏這曲子了,不需要練。”

我真的視奏了下來,特別難以置信的問我老師:“我發小練了半年呢,我怎麼做到的?”

我老師特別淡定的說:“你的基礎打好了,而他,基本就卡在那了。”

確實,在我發小學會這首曲子之後,每一首曲子都得需要下很大決心才能啃下來,最後崩潰不學了,基礎不好而強拔高,最後帶來的結果就是,每一首曲子,都是蹦極的難度,而不是上坡或下坡。


打好基礎,並不是浪費時間,而是循序漸進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