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萬菱信孫琳:成長股投資之“道”與“術”

申萬菱信孫琳:成長股投資之“道”與“術”

申萬菱信孫琳:成長股投資之“道”與“術”

股市如同江湖,各種投資理念門派繁多,花樣層出不窮,基本面分析、技術分析、價值派、投機派、長線、短線……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在2000年前後,A股基本面分析相對較弱。2004年前後,部分希望獲得長期相對收益的投資者開始轉向基本面分析,巴菲特的價值型投資理念自然在國內傳播甚廣,深入人心。但與國外市場不同的是,A股散戶投資者居多,在估值偏高的市場,始自於費雪的成長型投資理念,在A股似乎更為適用。

成長股並不是某一特定行業的股票,而是隨著經濟週期的輪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在不斷變化的。A股過往20餘載,成長性行業歷經六輪變遷,每輪持續時間3-5年。從1998年前的家電股、1998年-2005年的地產股、2005-2009年的煤炭有色為代表的週期股、2009-2011年的醫藥食品飲料為代表的消費股、2012-2013年以安防為代表的科技製造業,一直到現如今的以軟件、傳媒為代表的互聯網相關行業,成長股變遷路徑的背後,其實就是宏觀經濟結構的變遷,行業景氣及業績增長是投資者追逐的永恆主題。

即使拋開行業特徵不看,以創業板為代表的小盤股的走勢在大部分時候都是要遠遠跑贏大盤的,而彼時創業板正代表了景氣行業的集大成者。回顧2015年6月前的這場波瀾壯闊的大牛市,許多人都認為這場牛市啟動於2014年下半年。殊不知,創業板從2012年底就已開始見底回升,而到2014年初時,創業板指已經漲了接近兩倍。在2015年上半年的成長盛宴中,創業板的表現更是遠超滬深300,大盤搭臺成長唱戲的特徵再也鮮明不過。

投資之“道”與“術”,“道”為大,“術”為小。“道”選對了,“術”可起錦上添花之用。當我們選擇了成長型投資之“道”,那剩下的區別就只在於如何選擇適合各自風格的股票。在具體投資之“術”的選擇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關研究表明,從行業角度出發,潛在市場容量大的行業優於市場容量小的行業;從公司角度出發,具有良好的銷售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優秀的創新能力的企業自然優於成本居高不下、銷售乏善可陳的企業。投資成長股,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企業的管理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的因素。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規劃、堅定不移的執行力的管理層,往往也是一家好企業必不可少的因素。這就如同打牌,手裡有一副好牌固然重要,但如果打牌的人過於平庸,好牌也白搭。大方向把握住了,最終的選擇也就有了眉目。

市場的魅力在於未知,每個投資者都希望自己成為戰勝市場的那一個。在A股選擇成長股是大“道”,“道”已定,勤修於術,則成功終可期。

要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資料所載觀點均為當時觀點,在任何情況下,本資料中的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並不構成證券買賣的建議。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投資人自行承擔任何投資行為的風險與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