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無論從外形上還是人格上,不存在“娘”的男孩,只存在不一樣的男孩、不一樣的小孩。人格的形成過程很複雜,短期的軍事訓練很難達到家長們扭轉孩子“人格”的目的,還有給孩子帶來傷害的風險。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在北京的一處小角落,100多個“問題男孩”正在接受“改造”。

他們長得清秀柔弱、說話也柔聲柔氣、有點靦腆和愛哭,男孩們都喜愛的運動他們也不怎麼感興趣,逢年過節親戚也總會拐彎抹角地對他們的父母說,“這孩子看著像個女娃娃”。

家長們憂心忡忡,生怕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成為別人眼中的“娘炮”。於是,致力於培養“陽剛、血性小男子漢”的北京本色男兒俱樂部成為了這些家長的不二之選。他們相信,孩子的哭、鬧、逃都是暫時的,俱樂部的軍事訓練總有一天能把孩子的“娘娘腔”消滅在萌芽狀態。

可是,這些所謂的“問題男孩”身上真的出問題了嗎?對男孩來說,真的存在一個“非man則娘”的固定的成長路徑和範式嗎?而這個封閉式的軍事訓練營真的能“煉造”出一個家長所期待的“全新”的孩子嗎?

誰說男孩都“陽剛”

什麼是“陽剛”?人們普遍認為,身體強壯是陽剛、喜愛運動是陽剛、好動好戰是陽剛。因此,一旦有男孩與這樣的設定不符,他們就會被判定為是“娘”的,是需要被“修正”的。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家長往往會鼓勵自己的兒子玩具有攻擊性的遊戲,如果男孩喜歡“過家家”或者“跳皮筋”等“女性化”的遊戲,就會被認為有點“娘”/視覺中國

首先,1500項關於男女兩性的比較研究發現,只有極少數傳統性別刻板印象有事實依據。比如,女孩在言語能力上稍有優勢、男孩的攻擊性和活動水平都略高於女孩等。

這似乎恰恰應證了男孩天性“陽剛”的結論,然而,所有研究反映的僅僅是“群體的平均數”,而不能代表某個個體的行為。拿攻擊性來說,性別只能解釋兒童外顯攻擊行為約5%的變異,其餘95%的變異均來自於個體間而非性別間。

大多數發展學家都贊同這樣的觀點:男女兩性的相似性遠大於差異性,簡單根據一個人的性別不可能去預測任何人的攻擊性水平、活動能力。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打籃球往往被認為是“男孩子的運動”/視覺中國

也就是說,一個不喜歡打鬧遊戲而喜歡和女孩“過家家”的男孩也是正常的。反過來,喜歡打鬧遊戲的女孩同樣不該被另眼相待。不同於人們的想象,男孩內部的差異遠比男女差異大得多,因此把某些特徵定義為“娘”是毫無道理的。

可另一部分人會說,那男性在體形上應該“陽剛”總沒錯了吧,清清秀秀、柔柔弱弱的,一點男孩樣子也沒有。他們的解釋是,在進化的過程中,為了打贏同性、吸引異性,男性不得不讓自己的身體變得更強壯、肌肉變得更發達。既然這是進化選擇的結果,清秀柔弱自然不符合進化所期待的男性發展的方向。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在很多人眼裡,從外形到嗓音,火風和霍尊這對父子鮮明地演繹了陽剛和陰柔的反差/視覺中國

這聽起來好像並沒有毛病。平均來講,男性的上肢體積和力量的確明顯高於女性,更具“男性氣質”的面龐和嗓音也被證明對於吸引女性有一定優勢。然而,事情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簡單。

《Animal Behavior》雜誌的相關論文顯示,雄性的肌肉力量在交配前的確有一些好處。可是,光長肌肉、打架厲害是不足以保證交配成功的。雌性在交配中同樣有選擇權,因此如果你不想“喜當爹”,精子的數量和質量同樣也很重要。

很可惜,人代謝能夠利用的總能量是有限的,而生長和維護肌肉與生產精子都非常耗能,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衝突關係。研究發現,加強肌肉鍛鍊很有可能會導致精子濃度的下降,“男性化”的面龐和嗓音亦然。“真男人不做表面功夫”,你身邊的肌肉男很有可能只是看起來很“man”哦。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吳京可以代表“很多人”心目中的“硬漢”形象,也不知道肌肉發達的吳京導演是不是“真男人”呢/視覺中國

這說明,發展肌肉並不是大自然賦予男性的發展方向,不利於男性長肌肉或不利於“男性氣質”的特徵並沒有被淘汰,甚至保持著相當的比例。所以說,清秀柔弱的男孩就是“娘娘腔”這個鍋進化不背。

男孩女孩都害羞

相比於外在的“娘”,家長們對內在性格的“娘”更加深惡痛絕。害羞、內向、愛哭的男孩往往被冠以懦弱、沒有“男子氣概”的罪名。這個罪名所默認的前提是男孩天然地比女孩更勇敢、外向和堅強。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2006年8月3日,杭州,因為想念自己的媽媽而哭泣的男孩被西點訓練中心的老師責備/視覺中國

然而這個前提並不成立。與攻擊性和活動水平相似地,男孩和女孩在人格上的差異同樣非常微小。人格的形成往往是遺傳、激素和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和性別基本沒有關係。

哈佛大學研究者傑羅姆·凱根曾研究了數以千計兒童的氣質,觀察結果表明,大約20%的兒童生來就具有羞怯的傾向,而大約40%的兒童則生來就具有冒險傾向。腦成像研究認為這與杏仁核活躍程度有關,害羞的嬰兒有著更高的杏仁核活躍程度。

另一項研究發現,在美國,大約40%的成年人認為自己是害羞的人。但是在亞裔美國人中,數字上升至60%左右。而在猶太裔美國人中,數字下降到25%左右。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表現出害羞的男孩常常被認為是懦弱的“娘娘腔”/視覺中國

再看敏感性,引發移情的實驗室研究發現,面對他人的不幸時,男孩表現出的傷心的面部表情、對他人的關心以及生理反映都與女孩相當。而且在自然情境中,男孩對他們的寵物和年長的親戚至少表現出了與女孩同樣的愛心和關心。

那麼,如果世上本沒有男女人格的區隔,為什麼“男兒有淚不輕彈”、“冒險是男孩的天性”這類說法還是會引起廣泛的共鳴呢?

所有性別角色發展理論一致認為,兒童對成為一個男性或女性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們所處社會環境的“性別課程”給予了他們什麼。

1976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請大學生觀看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玩耍的錄像。結果顯示,大學生對嬰兒行為的解釋明顯依賴於被告之的嬰兒的性別。例如,當嬰兒被介紹為男孩時,嬰兒對跳出小人的玩具盒的強烈反應被解釋為“憤怒”;而被介紹為女孩時,同樣的反應被解釋為“害怕”。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人們對嬰兒性別角色的區隔是從出生那一刻開始的,男孩子用藍色的襁褓,而女孩子用粉色的/視覺中國

更常見的是,在醫院的產房和嬰兒室,父母們會把他們的兒子喊作“大胖小子”、“小老虎”,熱衷於根據他們的哭聲、握緊的拳頭、亂蹬的腳來評論這些小男孩的力量。而小女孩呢,爸爸媽媽會把她們叫作“甜心”,“心肝兒”,說她們是纖弱的、可愛的。

目前,沒有人能夠把父母對不同性別的期待以及整個社會的性別刻板印象徹底清除,但我們應該嘗試去理解,其實每個人的人格都是獨一無二的,和是男是女無關。世界上沒有千篇一律的男孩,更沒有千篇一律的兒童,用一個“娘”字去泯滅男孩們不同的性格是不公平的。

醒醒吧!別坑了你的孩子

在本色男兒俱樂部裡,教練們會讓柔弱愛哭的孩子進行摔跤等對抗訓練,越是愛哭的孩子越是被“多摔上幾天”。但是,年幼的孩子表達反抗的方式也只有哭,於是他們在俱樂部的生活就變成了“哭了就被罰,罰完繼續哭”的循環。十幾年前被曝出的西點男孩培訓中心甚至會採用“鞭刑”、“罰吃辣椒醬”等方式訓練,可仍然有源源不斷的家長把孩子往裡送。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在杭州西點訓練中心,柔弱被認為是男孩的天敵/視覺中國

恐怕少有家長不心疼自己的孩子,他們之所以能狠下心,往往是因為他們相信這種訓練一定會有成果,幾番訓練下來,他們就能收穫一個“全新”的小男子漢。然而,他們的願景基本上都會落空。

這是因為,人格形成和變化的過程非常複雜。幾乎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每一個方面共同構成了我們的人格。

家庭研究和其他追蹤研究顯示,許多人格特徵的核心維度受遺傳的影響,大約佔到40%到60%的比重,與IQ的遺傳力相當。諸如害羞等遺傳基礎帶來的傾向對大多數人而言甚至歷時長久,在成年後仍有可能保持著相同的氣質類型。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行為遺傳學中的雙生子研究發現,人格特質中有一半左右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視覺中國

除了遺傳,非共享環境也會影響人格的發展。父母對不同子女的區別對待、不同的學校和老師、一個意想不到的事件……這些獨有的經歷都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人格的走向。

儘管心理學家們對於衡量人格的維度和人格塑造的過程多有爭議,但從來沒有人去定義什麼樣的人格是更“優質”的,因而也沒有人能夠給出一種人為地“改變”人格的有效手段。

以適用最廣泛的“大五”人格模型為例,人格主要包括開放性、責任感、外傾性、宜人性、神經質五種維度。而無論在哪種特質上“較高”或“較低”的得分都並不意味著壞事。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對於銷售類職業,外傾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人格特質/視覺中國

對於作家而言,內傾或許是一種值得擁有的特質,而銷售經理可能更需要外傾的特質。對於一個需要堅持創意的人而言,較低的宜人性可能會幫助他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人們格外認可的責任感如果太多,也許會成為他抓住意外機遇的阻礙。

因此,對於極其複雜的人格而言,既沒有必要人為地“改變”,也不大有可能成功地“改變”。尤其是妄圖通過軍事訓練這種短時間內單因素驅動的方式顛覆孩子原本的人格,幾乎是痴人說夢。

這種手段不僅好處落不著,還很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受到傷害的風險。儘管還沒有明確的資料證明軍事訓練課程會對孩子產生必然的負面影響,但是結合發展心理學和同性戀矯治研究可以推測,這種類似於體罰的方式很可能與增加孩子的反社會行為、產生沮喪、焦慮情緒有相關關係。

娘娘腔怎麼了,吃你家大米了嗎?

寄希望於靠本色男兒俱樂部或西點培訓中心來“逆轉”孩子性格的家長們多半隻能收穫失望/視覺中國

所以啊,那些抱著“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想法的家長,結果很可能是狼沒套著,孩子卻被狼咬傷了。

世上本沒有“娘娘腔”,也沒有“非man則娘”的區隔,有的只是紛繁獨特的個體罷了。而需要被“拯救”的,也從來都不是那些男孩,而是那些持有偏見卻不願改變的頑固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