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反躬自省一下,可能會發現,我們平時最喜歡做的、做得最多的,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其次是“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而另兩類長半衰期事件,我們或者做得很少,或者做得很不情願,或者不具備做的條件。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這個現象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不自覺地陷入了一個短半衰期的沙坑之中。在沙坑裡,我們總是一次次地把沙子抓起來,但剛獲得一點快感,沙子就已從指尖滑下,我們不得不重新來過。即便這個過程重複再多次,我們還是得到相同的結果。每一天都是嶄新的一天,但每一天都在重複昨天的“故事”。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但是長半衰期的事件就不一樣,它的效益可以累積和疊加。即便每一次事件的可見效益微乎其微,但是隻要它的半衰期足夠長,這個效益就可以傳遞下去,成為奠定未來成功的一塊小小的基石。比如背單詞,背一個單詞,儘管可能過幾天就會淡忘,但是當你幾天後重新背這個單詞時,第一次行動留下的底子還是在那裡,它可以降低你再次記誦的難度。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點,使得現代人很容易陷入“兩個無能”之中,一是“選擇無能”,二是“執行無能”:

選擇無能:就是指我們很難判斷兩個事情哪個更重要,比如兩本書看哪一本,兩個證書去考哪一個。於是就成了布呂丹的驢子,在猶豫不決中寸步難行。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執行無能:就是指我明知道這個事情很重要,但就是不去做。對廣大“拖延症患者”來說,往往一個事情看上去越重要,內心的恐懼感就越大,就越容易拖,最後一事無成。

而這些狀況,都可能用一條簡單的行動規則來改善,我稱之為“採銅法則”:

儘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這個法則暗含著兩層含義:

1.收益值的高低無關緊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這個收益可以被累加,就儘管去做。

2. 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只要對你有長期的益處,仍舊可以去做。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可能有人會問:我們需要應對的事情多到數不勝數,到底如何判斷這件事情是長半衰期還是短半衰期呢?對於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的一點是,與藥物的半衰期類似,一個事件的半衰期也有個體差異,也與具體完成這件事情的方式有關。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其半衰期可能天差地別。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旅遊。有些人旅遊是走馬觀花、“到此一遊”式的,那麼半衰期可能就很短;而另一些人旅遊前就會做足功課,對遊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點做詳細瞭解,在遊覽過程中又細緻入微,仔細觀察當地的風物,並認真撰寫遊記,那麼對他們來說,旅遊的半衰期可能就會很長了。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其次,有些收益本身就具有“長期保持”的屬性,比如方法、技能以及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競爭力等,識別是否具有這些屬性可以幫助我們判斷事件的半衰期長短了。下面是根據這一思路,對長半衰期事件的一個不完全羅列: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長半衰期事件指南

● 積累可信的知識

● 訓練實踐技能

● 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 提升審美品味

●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 保持和促進健康

● 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係

● 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 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明

● 獲得高峰體驗

…………

這個單子還可以繼續列下去,大家可以在實踐中慢慢體會、摸索。

當然,雖然名為“採銅法則”,但它並不是什麼金科玉律,它只是一個思維工具,一項可以加諸內心的判斷標準。它就像一把“時間之尺”,丈量出具有長遠價值的事物,提醒我們避免沉迷於對短暫慾望的追逐之中。當然,它並不意味著要完全杜絕短半衰期的事,畢竟人還是需要當下的快樂和即興的滿足,只不過,它不應是我們生活的重心。清醒地意識到我們到底在做什麼、要追求什麼,才能作出讓自己未來不會後悔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