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是歷經康雍乾三朝官場不倒翁張廷玉,操守一生的圭臬。

此句語出黃庭堅所言“百戰百勝,不如一忍;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之句。

張廷玉之所以能深受三代帝王之信任,皆因其一生為學為政,均能言行一致,貫徹始終大有關聯。

然同朝為官,出類拔萃者多如牛毛,緣何唯張廷玉能獨得三代帝王恩寵?細究其因,在於同僚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不過“口默”,而他則身體力行,達到了“心默”之境界。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所謂“沉默是金”人要做到不言,絕非難事。只是以普通人的休養,遇事越是閉嘴,則腹內越是種種糾結,腦海亦不免數番天人交戰,如此憋著,自然做事帶有一股戾氣。

而心如明鏡,不起波瀾,不爭寵,不爭先,不多言,則自然無風險,這就是《老子》所云:“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與能爭”的至高境界。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有時候一看《雍正王朝》,小編也會想到,嘈雜光鮮的職場上,內心寧靜,少欲,不爭,反而才是最積極的態度。惟勤惟慎,比起那些天天畫大餅的戰略眼光靠譜多了。

清康雍乾三朝,若論聲名顯赫,張廷玉認第二,沒人敢認第一。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論文才,他是《康熙字典》、《雍正實錄》,以及《明史》、《國史館》、《清會典》的總纂官,論政績,他是大學士、軍機大臣,更是雍正皇帝的近臣,死後配享太廟,終清一代,再無二人。

張廷玉(1672—1755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朝大學士張英之子。

縱觀張廷玉一生,歷三朝之元老,居官達50年,“無錯無過”幾近“完人”,那麼他是做到如此境界的呢?

要訣在於六個字:少說話,多做事

張廷玉飽學多才,身處中樞,為人處事,謹小慎微,尤對黃山谷“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之說,極其拜服,並明志要“終身誦之”。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少說多做,是他為官的主導思想。凡是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絕不張揚,默默做事,事成而歸功主上,為臣如此,帝王焉能不喜愛。

張廷玉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歷任要職,不過,真正得到重用,則是在雍正一朝。

“雍正元年,覆命直南書房”,“廷玉周敏勤慎,尤為上所倚”。 《清史稿-張廷玉傳》

史料記載,雍正五年,張廷玉偶感小恙,雍正對近侍說:朕連日來臂痛,你們知道嗎?近侍們吃驚,雍正則說:“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曾賞銀20000兩,張廷玉則辭謝,雍正說:“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不許他推辭。

當雍正身體不舒服時,凡有密旨,悉交張廷玉承領,雍正說:“彼時在朝臣中只此一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張廷玉回鄉祭祖,動身前一天,雍正贈給張廷玉一件玉如意,並祝他“往來事事如意”,同時贈送物品及內府書籍52種,《古今圖書集成》只印64部,獨賜張廷玉2部,還著“所過地方派撥兵弁護送,並文武官員迎接”。雍正還賜張廷玉春聯一副:“天恩春灝蕩,文治日光華”,後來張家年年用這副春聯做門聯。

毫無疑問,張廷玉在雍正看來,就是股肱大臣、左右之臂。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張廷玉能受雍正器重,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點。

一為康熙大喪。

雍正即位,此為首要之事。他任命張廷玉協辦翰林院文章之事,也就是處理與康熙喪事有關的文字。

史料記載:

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於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

皇帝口授數句,倚馬可待,且每日不下數十次,由此可見,張廷玉文筆之絕。

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雍正對張廷玉開始另眼相看。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張廷玉奏摺

第二件事,則是設立軍機處。

雍正五年,雍正準備出兵噶爾,兩年後發兵。為專事專幫,雍正皇帝設立軍機處,處理軍務,清史記載“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

而軍機處的主要職能則是遵諭旨成文字,並轉發各地,也就是說,文字工作乃軍機處核心,說是雍正的高級秘書,亦不為過。

張廷玉為軍機大臣時,“西北兩路用兵,內直自朝至暮,間有一二鼓者”。期間,雍正身體不好,因此“凡有密旨,悉以諭之”,最後雍正帝極為依賴張廷玉,甚至每日召其多達十幾次。

為此,張廷玉常常要晚上一二更以後才可回家睡覺。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第三件事,則是張廷玉之勤勉。

張廷玉身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戶部、吏部、翰林院,還擔任國史館和其他好幾個修書館的總裁官,職務之繁多,工作之忙碌,絕非言辭可表。

其在自修年譜中說,雍正召見他,常一日多次,習以為常,西北用兵之時,“遵奉密諭,籌畫經理,羽書四出,刻不容緩”。

和皇帝見面後,到辦公室,一陣時間待他批閱的公文已達上百,以至於他常在轎中批覽文書。傍晚回家,仍:

“燃雙燭以完本日未竟之事,並辦次日應辦之事,盛暑之夜亦必至二鼓始就寢,或從枕上思及某事某稿未妥,即披衣起,親自改正,於黎明時付書記繕錄以進”。

由此足見,張廷玉處理公務,絕不過夜,其工作作風之硬,連雍正也評價道:

“辦理事務甚多,自朝至夕,無片刻之暇”。

雍正皇帝和張廷玉,“名曰君臣,情同契友”。

張廷玉《年譜》記: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日,聖躬偶爾違各和,猶聽政如常。二十二日漏將二鼓,忽聞宣如甚急,疾起整衣,始至圓明園,內侍三四輩待子園之西南門,引至寢宮,始知上疾大漸,至二十三日子時,龍馭上賓矣。

廷玉與鄂樂泰告莊親王、果親王曰:‘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因告總管太監。總管曰:‘大行皇帝未曾諭及我輩,不知密旨所在。’
廷玉曰:‘密旨之件,諒已無多,外用黃紙固封,背後寫一封字者即是此旨。’
少頃,總管捧出黃封一函,啟視之,則硃筆親書傳位於今上(乾隆)之密旨也……此旨雍正八年九月曾密示廷玉,雍正十年又密示鄂爾泰。
此時對諭曰:‘汝二人外,再無一人知之。’”

皇位繼承,國之大事,雍正在其去世前三四年即已擬定,並讓張廷玉過目,還安排鄂爾泰為傍證,足見其政治分量。

不過,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即位後,張廷玉政治地位大不如前。

顯然,極富帝王心術是乾隆帝對前朝重臣頗有戒心,乾隆五年,劉統勳(劉墉父親)上書發難,說張廷玉遭逢極盛,“桐城張姚二姓偵天下半部縉紳”。

乾隆七年,又藉口鄂爾泰之子罪行,被皇帝剝奪世襲伯爵之位。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鄂爾泰

乾隆十年,張廷玉下屬在皇后祭文中用“泉臺”二字,被皇帝責罵。

又在《皇清方穎》御製詩中錯字過多,皇帝下旨:

“總裁官張廷玉、梁詩正、汪由敦交部議處”。

如此等等,張廷玉皆心中不安。

故而,在乾隆繼位之後,張廷玉及時示意家人,皆各以事由辭官回家,其本人也屢次上奏,要求致仕。

只是,數次上奏,都被乾隆駁回。直到乾隆十四年冬,張廷玉再次提出回家請求。這一次,他不敢再說退休,只說是“暫歸”,並說了一番好話,說等將來皇帝南巡,他可以在江寧迎駕,一同回京師等。這時,乾隆才勉強允諾,讓其辭官了。

康雍乾三朝不倒翁,張廷玉的官場哲學: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張廷玉謝恩,卻提及雍正遺命。

“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

意在乾隆,記得要他“配享太廟”,還要乾隆下保證書。

乾隆極為震怒,“上意不懌”,不過,出於情面,還是同意為他“頒手詔。

第二天,乾隆便極富效率詔賜。只是因有風雪,張廷玉竟以年邁有病為由,讓次子張若澄代為謝恩。

乾隆對此大發雷霆,藉此機會,皇帝發洩“降旨切責”。

次日,張廷玉急忙上朝致謝。乾隆仍火氣未消,並說:你不是身體不好嗎?這不來了 呢?

乾隆皇帝還借題發揮,下旨削去張廷玉伯爵,一年之後,張廷玉再次提出南還之意,並以“請罷配享治罪”,乾隆再次大怒。

在乾隆看來,你分明就是賭氣。遂張廷玉,下令盡繳張廷玉持有的歷年皇帝所賜之物。

諷刺的是,公元1755年,張廷玉卒於故里,享年83歲。

清史記載:

“二十年三月,卒,命仍遵世宗遺詔,配享太廟,賜祭葬,諡文和。”

看來,乾隆不給活張廷玉面子,死了倒是想起了師生情分。

張廷玉的子孫,也都官至內閣學士、兵部尚書等職。

張廷玉的遺訓:“忠厚留有餘地步,和平養無限天機”,子孫自是謹記在心的。

當然,更重要的仍是乾隆帝的關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