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現在不管是線下大小店鋪,還是電商大小平臺,沒有點進口食品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與國際接軌了,隨著新的關稅政策實施,會有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來到大家面前。關於買進口食品遇到過的那些問題,我們和一些朋友聊了聊,看看他們曾經踩過了哪些坑。

有規範中文標籤,是最起碼的尊重


@Aaron chen好幾年前就開始買進口食品,也算是資歷較深了,他跟我們說,前段時間過聖誕節,他準備送朋友巧克力,結果太忙忘了下單,只好在家附近的超市匆忙買了一盒298元的巧克力。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結果回到家後才發現包裝上沒有中文標籤,就回去找超市工作人員問,結果人家說都是正規進貨渠道原裝進口,才沒有中文標籤,沒什麼問題。

......這也太搞笑了,國家質檢總局明文規定了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籤應在入境之前貼好,竟然還說是進口的才沒有標籤,簡直是忽悠。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他很快覺得不對頭,就以銷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為由投訴了,當地相關部門介入後,發現超市貨源有問題,不知道是從幾道販子手中進的便宜貨,也拿不出相關證明,根本不能確認是正規渠道。

其實關於中文標籤的問題,其實是進口食品中最普遍的一個,而對於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籤,質檢總局是有明文規定的:

規範的進口商品標籤上應該有名稱、規格、淨含量、生產日期、成分或者配料表,還要有生產者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保質期、產品標準代號、貯存條件、生產許可證編號,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籤還要寫明進口食品的原產地、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在國家標準中的通用名稱,專供嬰幼兒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輔食品標籤要寫明主要營養成分及其含量等。

而且在標註“配料”或“配料表”、“原料”或“原料與輔料”中,是規定要用明確的引導詞。除了低於2%的成分之外,配料的排列順序還需由大到小排列。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很多人說了中文標籤不規範,其實算不上安全隱患,有不就完了?但關鍵信息的缺失,肯定會影響人的購買。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進口食品中文標籤


比如有些食品包裝上寫的是“sugar-free(無糖)”,但仔細看看英文標籤,發現其實還含有FOS(低聚果糖),這對忌糖人士來說,就是很大的健康隱患啊。

所以買進口商品,首先要注意有沒有中文標籤,標籤是不是規範的,這是質檢總局明文規定的,如果沒有規範的中文標籤,那是連最基本的保障都沒有。

二次分割的肉,容易滋生細菌

這段時間不是豬瘟嘛,國內動不動就“談瘟色變”,@樂樂麻麻說,想給正在長身體的孩子買點好的豬排骨吃,想試試進口的,就直接下單買了好幾款進口豬肋排。

到貨後才發現,看著顏色不太新鮮,而且還有一股味道,感覺想象和現實的差距也太大了,然後仔細看了下介紹,才發現雖然是從國外進來的豬肉,但在天津進行了再一次分割。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後來進一步瞭解了才知道,國外的肉進到中國再分割的時候,會有一個緩化也就是解凍的過程,每緩化一次肉其實都在變味,因為機器、人工的反覆接觸,微生物就會趁機汙染,嚴重的可能會引起發燒、腹瀉等食物中毒現象。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樂樂麻麻說幸好沒給孩子吃,孩子腸胃本身就很脆弱,這次就當是花錢買了教訓,以後買肉,還真得看清楚。

所以平時買進口肉,還是建議大家,儘量買那種海外直接原切的,不要買二次分割的,雖然確實便宜很多,但每多切一次,微生物就多汙染一次,在安全上和口感上都差了很多,吃著不放心的還真不如不吃呢。

添加劑太多,嚇人

朋友@luna喜歡喝各種果汁,她跟我們說,因為之前每次買的果汁添加劑都太多,喝起來甜得齁死,上次就在超市買了一款進口純果汁,結果仔細看了看,發現安賽蜜、紐甜、食用香精、羥丙基甲基纖維素、檸檬酸鈉、檸檬酸、DL-葡萄酸…..一個不少,光看這配料表就嚇人,喝起來雖然是甜的,但完全沒有果汁本身的味道。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進口食品添加劑超標,已不再是什麼新聞了,去年上半年,在公佈的未准入境食品名單中發現,就有超過30批食品由於添加劑超標被拒之“門”外:

來自日本的好侍辣味芝麻香油中辣椒油樹脂和辣椒紅超標,

來自泰國的蟹肉棒中胭脂蟲紅超標,

來自意大利的帕拉萌牌嬰幼兒綜合水果泥中維生素C超標,

來自意大利的美林焙烤面中乳酸鈣超標等。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而像添加劑這種,平時我們是吃不出來的,就算吃著覺得不對頭,也沒辦法檢測啊,所以平時還是要多關注對進口食品的質檢信息,那些上了黑名單的,就不用考慮了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關注配料表,各種合成色素防腐劑調味劑當然是是越少越好,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到底加了多少,經常吃會給腎臟功能造成負擔,對於體質比較敏感的人來說,最容易長包長痘,而對於身體機能還沒發育完全的小孩來說,就更要注意了。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圖源:Dennis


所以想買進口果汁的話,還是買100%的純果汁,沒有添加劑防腐劑人造香料色素的那種;想吃零食,也不要買太花裡胡哨稀奇古怪的口味,最基礎的甜味和鹹味,就能吃出食物本身的味道。

有可能被汙染的,屬於恐怖級別


之前在日本核汙染問題被大範圍討論的那段時間,網友@小小川說他在那段時間特別關注進口過來的藍莓醬,他是一個小女孩的爸爸,孩子很喜歡吃藍莓醬,但那段時間的藍莓醬可能存在核放射性物質汙染的問題。

雖說只是可能,但謹慎的他還是買了四款藍莓醬,兩款國產的,兩款進口的,託朋友去檢測機構做了檢測。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這一測,還真嚇了一跳!真有一款進口果醬檢出了銫-137,含量為73 貝克/公斤!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而銫137這種元素不是天然存在的,是人工合成放射性核素,一般只有核武器、核電站、核廢料中才會出現!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事故 3 公里外的一所廢棄學校裡,洋娃娃被戴上了防毒面具

雖說按照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的第103號文件的建議,輻射沒有最低安全劑量。到目前為止,科學界也無法給出最低安全劑量。但在1款檢測出銫-137的果醬,和另3款都沒檢出銫-137的果醬,你會怎麼選?肯定是say no啊。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來源:佘碩,徐曉林.核電站事故對國家食品安全的影響[J].經濟研究導刊,2012,150(04):

所以對於這種有可能被外界汙染的,是堅決不能選的啊,而核汙染的威力,是所有汙染中最可怕的一種,更要警惕。比如之前日本福島核洩漏後,我國質檢總局就規定:日本福島縣、群馬縣、栃木縣、茨城縣、宮城縣、新瀉縣、長野縣、琦玉縣、東京都、千葉縣的所有食物不能進口。周邊地區生產的,其實也不用考慮了。

冒充洋貨,要警惕了

現在買進口食品的人多了,難免會有一些黑心商家趁機而入,但買到的到底是真進口,還是假進口,有時候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朋友@ninomi就說,之前她很少在買進口食品,有一次看到號稱“日本進口零食”的糙米雪餅,覺得挺划算就下單了,結果收到貨才發現,產地在河北;而另一袋“金富士野菜三角餅”,產地則在東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這哪是什麼進口食品,完全是被虛假宣傳誤導了啊,還有些商家就更精明,弄個洋包裝,起個洋名或者在國外註冊一個馬甲,就成了“進口”的,然後明目張膽高價售賣。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所以在下單之前要搞清楚,產地在哪裡,到底是不是真“進口”,千萬別被模稜兩可的宣傳、包裝和看起來像外國品牌的洋名給忽悠了。

看保質期,才能心中有數

另一個朋友@SZL就說,她前段時間買了一堆餅乾糕點之類的零食,準備囤著吃好幾個月,結果到貨一看,有好幾袋餅乾只剩一個月的保質期了,囤不了得趕緊吃完,去找客服,人家說又沒過期。雖說是沒過期,但吃著即將臨期的,心裡總是有點不太舒服。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很多進口食品從異國他鄉到中國來,由於路途遙遠,運輸時間長,再加上清關質檢等手續,到手中保質期都已經過了一半,這個時候的口感風味,也失去了很多,特別是對於保質期較短的生鮮零食之類的。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在買這類食品的時候,最好提前瞭解保質期有多久,發的是什麼時候生產的貨,大概需要多久到達手中,如果保質期短時間又慢,您還是考慮考慮。

核心產區+嚴格把控+能溯源,才是優質進口商品該有的樣子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是進口的就是好的,但現在全球食品供應鏈太複雜,進口食品中也可能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前面說到的標籤不合格、微生物汙染、添加劑超標、含有汙染物、保質期問題、冒充洋貨等,這些都是很多人的真實經歷。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其實作為消費者,通常我們是瞭解不到那麼多信息的,你說我只是想買個豬排骨,還得去網上找它是哪兒養的,吃的什麼飼料,有沒有打抗生素,也太費勁了,網上不寫,我也根本不知道啊。

而且現在能買進口食品的平臺有很多,各家選購的標準也都不一樣,要想找到能放心買放心吃的,還真不容易。


他們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選進口食品要避開這些坑


總的來說,主要是來自核心產區,從生產到運輸嚴格把控,能溯源的,才是優質進口商品應有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