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2018年春運。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1994年,成都火車北站廣場,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人們。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2011年1月17日的春運這天,成都下雪了。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2010年2月4日,民工“包機”返川。這是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2015年春運,成都火車站廣場的便民服務窗口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提供方便。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1994年,成都火車北站廣場,外出打工的人們。

25年春運 不變的回鄉情結

1994年,成都火車北站廣場,黑壓壓一片盡是外出打工的人們。

1月21日,一年一度的春運大幕開啟。在外奔忙了一年的人們,又將像候鳥一樣在中國大地上“遷徙”。

改革開放初期,全國各地農村的剩餘勞力紛紛流向沿海開放城市打工,形成了上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歷史上的特殊記號——“民工潮”。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走得再遠,春節必須回家團年,每年農曆正月前後,浩浩蕩蕩的大軍南下北上,東奔西跑,鐵路、客車流如水,交織成一股逾月不退的“春運潮”。

時光倒轉到25年前,成都火車北站廣場。1994年春節後,正值川籍民工出川打工高峰,全省各地南下打工的民工陸續匯聚成都。那時票很難買,有的要排上幾天才買得到票。“地當床、天當被”,廣場就成了臨時住所,大人還可以扛,跟隨父母外出的小朋友就夠嗆了。

今非昔比,民工專列,民工包機已是春運特色,成都火車北站每年也會搭起候車大棚,讓農民工們有個溫暖的候車環境。如今,高速公路四通八達、城際鐵路方便快捷,私家車更加普及,回家的方式越來越多樣,當年那種人山人海的春運場景可能將淡出歷史舞臺,但是回家的鄉情卻始終如一。

封面新聞記者劉陳平

【免責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