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名贤云集长沙留佳话

南宋时期,北方尽失,其疆域仅限于江淮以南半壁河山,而长沙地处正中,如一道雄伟的屏障屹立于江南西部。因此,自宋高宗伊始,多任重臣大将为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以捍卫南宋西部疆土的安全,以求得人而治。宋光宗赵惇曾深有感慨地说:“长沙巨屏,得贤为重。”

南宋一代名贤云集长沙,前期有李纲、岳飞、刘锜、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朱熹等,后期则有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江万里、文天祥、李芾等任职长沙,支撑南宋王朝湖南大局。前面已介绍过李纲平定湖南兵匪之患、岳飞率岳家军驻防长沙、辛弃疾创建飞虎军等佳话,此处再为读者介绍两位,一是为政廉洁的真德秀[A1] ,一为治狱清平的文天祥[A2] 。

(1178 -1235),字景元,后改字希元,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是南宋后期名臣和著名学者。自幼聪颖,四岁受书,过目成诵。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中进士,后供职京城,为朝臣。其时,宋室昏愦苟安,奸臣弄国,贪贿成风。真德秀目睹时艰,忧国如焚,常上奏朝廷,指陈时弊,贬斥权奸。奸臣史弥远掌朝政,以官爵利禄笼络士人。真德秀毅然辞职,表示要“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官之人”,又上奏:“国耻不可忘,邻盗不可轻,幸安之谋不可恃,导谀之言不可听,至公之论不可忽。”激昂慷慨,掷地有声,表现出耿直正派、赤诚爱国的情怀。随后,他出任江东转运副使、知泉州、知隆庆府等职,所至多有政声。

嘉定十五年 (1222)九月六日,时年45岁的真德秀拜受宝谟阁待制、知潭州湖南安抚使。请辞不获,于十月一日起程赴任。来抚湖南的真德秀,一以整伤吏治、抚恤民生、安定社会为己任。到长沙之初,即发布《潭州谕同官咨目》,以“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四事与同僚共勉;并表示要为民去除“十害”,即“断狱不公,听讼不审,淹延囚系,惨酷用刑,泛滥追呼,招引告讦,重叠催税,科罚取财,纵吏下乡,低价买物是也”。并说“某之区区,其于四事敢不加勉;同僚之贤,固有不俟丁宁[叮咛]而素知自勉者矣”。“十害”是否存在,尚不是很清楚,但“万一有之,当如拯溺救焚,不俟终日”。真德秀还写诗谕属,其《春日以诗谕属》云:

从来官吏与斯民,本是同胞一体亲。

既以脂膏供尔禄,须知痛痒切吾身。

此邦素号唐朝古,我辈当如汉吏循。

今日湘亭一杯酒,敢烦散作十分春。

湘亭谕属之文、之诗,通俗易懂,情意真挚,倾注了真德秀当年在长沙谆谆教诫官属的一片苦心,堪为长沙古代历史的一段佳话。“湘亭谕属”之处后来也就成为宋、元两代胜迹,到明代此处复建有真西山词。

真德秀到任之初,又发布《潭州谕俗文》,“以天性人伦之大者与夫迁善改过之方”来“布宣德化,导迪人心”。他表示,“太守之于尔民,犹父兄之于子弟。为父兄者只欲子弟之无过,为太守者亦只欲尔民之无犯”,诚心实意的谆谆告谕百姓,孝悌为人伦之本,一定要父义母兹、兄爱弟恭;要“崇宗族之爱,厚邻里之欢”,因为宗族之恩百世不绝,而邻里之间,有无相资,缓急相倚,患难相救,疾病相扶,情义所关;官民之间应互相体恤,“为有司者不当以非法扰民,为百姓者亦不当非理扰官”。

无论是谕属还是谕俗,真德秀都强调一个“诚”字,诚心实意,谆谆劝戒僚属以仁治狱,民众和善相处,是真德秀的地方治理理念的体现。

在长沙期间,真德秀大力整顿政事,裁革陋规苛派,罢官府卖酒的专利,除超收税粮的“斜面米”,申免官府强行抑配征购的“和余”制,以解民困。湖湘屡遭水旱,时有饥荒,他贩济灾民,不遗余力。为备荒救灾,他在长沙设立惠民仓,储粮5万石,每逢荒年即平价出聚;又购谷9﹒5万石,在所属12县分设社仓,各乡则设慈幼仓。真德秀任官潭州,还推行一系列社会慈善救济事业,如贫困百姓有死不能葬者,辟有“义阡”(即义坟)以葬之;凡婚嫁、生育者,则由官府“赡给有差”。

真德秀在长沙,惠政毕举,功德无量。当时,长沙士民还为之建造了一座生祠,命名为真西山祠,以纪念他在长沙的德政。有人并为祠题诗一首云:“举世知公不爱名,湘人苦欲置丹青。不须更作生祠记,四海苍生口是铭。”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真德秀在潭州任官为时不到3年,但居住湖湘却有10余年之久。在这里,他曾与另一位居湘的著名学者魏了翁(1234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潭州)及其他湖湘学人相往还,议论国事,研讨文章,他还将自己在长沙的见闻和行事,写了《星沙集志》一书。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宋战争,长沙重镇也遭到蒙古铁骑的凌厉攻击。在这国家存亡之秋,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著名诗人文天样来到了长沙。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履安,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青少年时即心怀壮志,关心国家大事。20岁中进士,曾满怀激情向理宗皇帝上万言书,名闻朝野。开庆元年 (1259),蒙古军进围鄂州、逼攻潭州,权宦董宋臣主张迁都避兵,他上书请斩宋臣,并提出抗蒙大计。后又讥讽奸臣贾似道,被劾罢官。

咸淳九年(1273) 正月,文天祥被起用为湖南提点刑狱使。当时年已76岁的老丞相江万里正在长沙城内,以湖南安抚大使知潭州。文天祥来到长沙后,首先就往安抚使司衙门拜访老丞相。江万里“素奇天样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把抵抗蒙军、挽救宋王朝的希望寄托在文天祥身上。

文天样居官清正,处事干练。他坐镇长沙,审理全路案件,“疏决滞淹,一路无留狱。”其时,广西秦孟四率众起事,并越境攻入道州永明、江华等县,“屠居民,虏妇女,掠去财物。”文天样致书江万里说,以往的百姓起事,“有出于田里之饥荒,激于官吏之贪黩,弄兵之情出不得已。故仁人处之,念其为赤子,姑为安之,勿庸胜之’,而秦孟四起事不同于“官逼民反”,因而力主发兵征讨,并终于将之平定,“道路肃清”。

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文天祥也在长沙留下了无限的文采。他与友人泛舟湘江,赋《幕客载酒舟中即席序别》诗云:“故人满江海,游子下潇湘。梦载月千里,意行云一方。橹声人语小,岸景客心长。总是浮萍迹,飞花莫近樯。”又曾游岳麓,访道林寺,有感乡贤、前潭州知州周必大“合古今异同”,改四绝堂为六绝堂,合祀唐朝名流沈传师、裴休、宋之问、杜甫和韩愈、欧阳询6人,寺僧志茂“以屋压字漫,寿公字于石。取公之意,易名衍六,将揭于新堂”,文天祥为之嘉叹而作《衍六堂记》。1983年,在原长沙县学宫与红墙巷的墙壁间,还曾发现嵌有“廉、节”二字的两块石碑,“节”左下方第二行署款为“文天祥书于□□□”,文天祥当年在长沙县留下的这一墨宝,今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咸淳九年(1274),文天祥调任江西提刑使兼知赣州。次年,元军东下,“江上报急”,他提兵万人至临安勤王。为挽救危局,他提出了“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的建议。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攻取湘北”,“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把长沙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惜由于庸臣苟且,未被采纳。其后,文天祥出任丞相。景炎元年(1276)元兵攻陷临安,南宋灭亡。文天样继续坚持抗元斗争,兵败被俘后,正气凛然,誓死不屈。至元十九年(1283) 十二月,文天样在大都柴市(今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