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唐代前期是一個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時代;安史之亂後,北方出現戰亂,但南方相對穩定,尤其是對外開放包容,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使得長江流域和沿海地區經濟貿易活動充滿活力,加以長沙地區製陶歷史悠久,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本地製陶技術的發展進步,唐代長沙出現了一個著名的瓷器生產銷售基地,它就是距今長沙市中心城區往北約27公里的望城區銅官鎮彩陶源村(原名古城村)。其所在地,即屬唐代長沙縣所管轄。

從考古發現來看,不僅在長沙窯地區收集到上萬件該窯陶瓷器標本,國內北到石家莊、濟南,西至西安,南達西沙群島,東至上海、寧波、揚州等,均發現了數以千計的長沙窯產品;國外如東亞的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諸國,南亞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斯里蘭卡,西亞諸國,非洲的埃及、肯尼亞、坦桑尼亞等地也都有長沙窯瓷出土。1998年9月至1999年6月,德國打撈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打撈出的唐代沉船“黑石號”,共出水陶瓷製品多達67000多件,其中屬於長沙窯瓷約56500件。由此可見,長沙窯產品遍及大江南北,遠銷亞非兩大洲,其產量相當巨大,是唐代著名的商業性外銷瓷窯。潭州銅官窯窯址(銅官石渚)緊靠湘江,北近洞庭湖濱,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其產品的運銷路線,可經湘江入洞庭湖再沿長江東下,運往當時繁華的國際貿易都市揚州和對外貿易港口明州(寧波),或逆湘江而上經靈渠到達廣州,再由這些沿江、沿海城市轉運到全國和世界各地。潭州銅官窯因此而成為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起點,揚州、寧波、廣州等地是長沙窯瓷器重要的集散地和轉銷地。

然而,這樣一處規模很大的外向型瓷器生產基地,卻不見於史志籍記載,只是在初唐和中唐的兩位詩人筆下出現過。一位是與李賀同時、與孟郊友善的趙州邯鄲人劉言史,其在《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中有“湘瓷泛輕花,滌盡昏渴神”之句,這裡的“湘瓷”有可能是指銅官窯的陶瓷器。另一位是與齊己、胡曾並稱為唐代湖南三詩人的澧州(常德)人李群玉,其五言體《石緒》一詩云:“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回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1根據此詩對當時陶瓷器生產情況真實而生動的描述來看,石緒窯應該就是潭州銅官窯,今考古學界將其命名為長沙窯或長沙銅官窯。李群玉也因此成為考察和記載長沙窯的第一人。唐代還有一位著名詩人杜甫在其《銅官渚守風》中提到過“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但這位詩聖可能沒有意識到燒山之火實際上是燒窯之火。

1956年,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文物普查中發現,銅官鎮古城村瓦渣坪一帶曾出土大量帶彩瓷器的標本,使得在地下塵封了一千餘年的長沙窯開始露出其廬山真面目。接著,考古工作者又多次進行調堪與挖掘,基本明確了窯區的範圍,面積為40餘萬平方米,由大小不等的十餘個山包和多片低窪田地組成。窯區南面是碼頭,東南面為生活區,東南面為墓葬區。此外還有貨藏區、市場區等。

長沙窯燒瓷的窯址均依山坡而建,呈長條形,由下自上,如龍似蛇,是江南地區典型的龍窯。窯頭始於山坡底,窯床順坡勢蜿蜒而上,窯尾往往接近坡頂,長度一般為30-40米。

據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黃樸華先生介紹,目前發現的長沙窯瓷器物總數已超過十萬件,涉及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品種琳琅滿目,有壺、罐、碗、瓶、洗、盒、盤碟、動物玩具等70餘種;器型也極富變化,僅壺一種就有20多種形式;器物造型,圓形器之外,還出現了花形、瓜蒂形、仿動物形和金屬器容器式樣。

長沙窯最為不朽的貢獻,是在唐代嶽州窯的基礎上,受唐三彩和波斯、大食、伊斯蘭教、佛教藝術的影響而逐漸創燒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釉下彩瓷工藝窯。此點故宮博物院的馮先銘和李輝柄先生早在1957年夏至1959年冬在瓦渣坪一帶古窯址進行調查後即已指出,二位先生認為:“一千年以前能用三種不同金屬燒出三種不同色澤的花紋,這一成就應給予極高的評價。特別是褐綠彩都是釉下彩,尤其難得。”

釉下彩的發明,是瓷器製造技術發展進步的結果。在此之前,我國已有了化裝釉工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瓷器燒成中釉色不一的偏差。但唐朝當時瓷器的格局是“南青北白”,分別以越窯、邢窯為突出代表,流行著一種“白瓷類銀為美,青瓷似玉為佳”的審美風尚。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發展變化,單色釉瓷器逐漸失去活力而衰落下去,稱雄一時的越窯青瓷也在不斷運用金彩、扣金邊、施褐彩等新工藝來美化產品。長沙窯正是受到這種變革的影響,由學習越窯青瓷而大膽創新,發明了青瓷釉下彩、白瓷釉中桂彩的新工藝,並將之與傳統的裝飾技藝如劃花、刻花、模印、粘貼、捏塑等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長沙窯釉下彩瓷器的發明,代表著當時全國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開創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彩瓷時代,“南青北白長沙彩”,一種新的瓷器生產、消費與審美格局形成,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

釉下彩可分釉下單彩和釉下多彩兩大類,具體作法是:在器胎外塗一層化裝粉,化裝粉上加一層髮色料,進行繪花、書寫詩文等,再罩上一層透明青色或白色薄釉,使它們同時在高溫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燒成釉下彩。運用釉下彩進行自由描繪,有圖案、寫實、創意等,形成了釉下彩繪。

長沙窯工匠善於從生活中吸取營養,從把握動物特有的習性出發,採用既像速寫又像漫畫這種簡練的手法,創造出一批形象生動活潑的動物造型,如雄壯威武的獅子,溫順安詳的綿羊,頑皮的小狗,機敏的小兔,呆笨的肥豬,漫不經心的青蛙,歡躍的小鳥等,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與唐三彩講究骨肉勻婷、神充氣足的宮庭風格相比,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民間藝術風格。長沙窯的彩繪裝飾藝術,最富創意的是在胎體上作畫。在我國西晉晚期開始在瓷器釉上點褐彩,但把繪畫藝術成功地運用在瓷器藝術上則是唐代的長沙窯。

繪畫多取材於自然,形成一種氣韻生動的寫意水彩畫。長沙窯瓷器的寫意畫大致可分為山水花鳥畫、動物畫、人物畫。其中花鳥畫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寫意花鳥畫,它已經大量運用勾勒、勾花點葉、點垛、潑彩等技法,最出色的已達到“畫花欲語,畫鳥欲飛”的境界,頗具藝術感染力。在人物畫中,有一件執壺的流下腹體部分畫的兒童扛荷圖,一胖乎乎、頭大、肚圍兜布、長巾飄拂的兒童,一邊奔跑一邊回頭張望,以誇張和寫實的手法,構成一幅寓意清新、表現兒童伶俐可愛的畫面。

長沙窯瓷器的另一前無古人的空前藝術創新,是在釉下胎體上題寫大量詩句、文字。其文字或行或楷,裝飾方法或書字或刻劃,表現形式或單獨使用或與畫面相配合。這些詩句、文字大多反映當時的某些社會情況或抒發工匠自己的情懷,或當作產品廣告。瓷器上題詩或寫上一點警策之語,可以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更增一份美的享受。長沙窯的這一做法影響深遠,一直延續到現在。

目前考古發現的長沙窯產品最早紀年為元和三年(808),大量產品出土於中晚唐時期的地層,不見五代以後的燒瓷窯址和瓷器產品,說明長沙窯獨特文化內涵的制瓷工藝興起於中唐前期,興盛於中晚唐時期,延續了近200年,隨即很快衰退,五代以後基本銷聲匿跡。衰亡的根本原因,黃樸華先生認為:“在於五代時期政治動盪、諸侯割據、戰禍頻仍。”1五代後期,楚王馬殷諸子爭立,社會動盪,對商品經濟採取了一種掠奪的態度,使得長沙窯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劣;長沙窯產品的流通的中轉站揚州為馬氏政權的世仇南唐政權佔據,切斷了長沙窯產品的外銷渠道;與此同時,沿海地區興起一批外銷型瓷窯,逐漸取代了長沙窯的海外市場,長沙窯最終走向沒落。

1 李群玉﹒李群玉詩集一卷後集一卷[M]﹒掃葉山房,1920(民國九年)﹒關於此詩詩題,四庫全書本、四部叢刊本以及掃葉山房本均作《石緒》,今人引用時均改為“石渚”,不妥。

1 長沙市文物局﹒長沙重大考古發現[M]﹒長沙:嶽麓書社,2013:326﹒

開陶瓷史上釉下彩繪之先河的潭州銅官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