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抗元之戰

積貧積弱的南宋王朝到了它統治的末期,當道的外戚奸臣奢恣淫樂,賣官鬻爵,殘害忠良,政治更加腐朽,“國庫空虛,州縣罄竭”,經濟日益蕭條。

當南宋王朝國力虛弱難支、搖搖欲墜的時候,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倔起,於宋開禧二年(1206)建立了統一的蒙古政權。其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擴張戰爭,先後征服和攻滅畏兀兒、吐善、西夏和金國。宋寶祐六年(1258),蒙古軍展開全面攻滅南宋的戰爭。蒙哥可汗親率主力進攻四川,命其弟忽必烈攻鄂州,同時命元帥兀良哈臺自雲南攻廣西、湖南,並“約明年正月會軍長沙”。在蒙古軍大舉南進之時,南宋許多地方的軍民為了保衛家園,浴血奮戰,潭州治所長沙縣城內的軍民也展開了抗擊蒙軍的英勇鬥爭[A2] 。

宋開慶元年(1259),兀良哈臺率“四王騎兵三幹”及西南蠻族軍萬人從大理出發,經邕桂之境,進入湖南,連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城下。潭州軍民抗擊蒙古軍隊的戰鬥隨即開始。湖南制置副使向士璧親率潭州軍民血戰,擊退蒙軍前鋒,並遣將王輔佑、易正大率500精兵,在南嶽阻擊蒙軍後隊。兀良哈臺所部自進入宋朝境內,“轉鬥千里,未嘗敗北”,但在長沙,“壁城下月餘”,不能取勝,如此頑強的抵抗,還是頭一次。此時,蒙哥所部正敗於釣魚城(今四川合州)下,蒙哥重傷身死。忽必烈雖已突破長江進圍鄂州,但聽到蒙哥死訊,即令兀良哈臺北返,以奪取汗位,並派大將鐵邁赤率“練卒一千、鐵騎三千”南下嶽州迎接。於是,兀良合臺率部北歸,潭州之圍完全解除。這是潭州軍民抗擊蒙元的第一次作戰。

忽必烈北返後,經過一系列策劃,終於奪得汗位,接著又於宋鹹淳七年 (1271)正式定國號為元。在這一系列變故發生的過程中,忽必烈的大軍也加緊了滅宋的進程。至宋鹹淳十年(1274),元右丞阿里海牙率元軍一部南下,直逼湖南。次年,攻下嶽州、常德府、鼎州、澧州後,圍攻潭州。潭州城軍民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李芾率領下,又展開了一場英勇的保衛戰。

李芾(?-1276),字叔章,廣平人,後徙衡陽。初以祖蔭補南安司戶,累官至臨安府尹。他為人剛介,辦事公正,不畏強暴。因得罪當權的賈似道,被免職為民。元軍攻陷鄂州後,宋朝廷重新起用李芾為荊湖提刑使,以加強地方守備。賈似道兵潰蕪湖後,李芾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當時北路州郡都已失陷,潭州形勢嚴峻,有人勸他不必赴任。李芾慷慨地說:“吾世受國恩,雖廢棄中,猶思所以報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許國矣!”

宋德祐元年(1275)七月,李芾攜家眷赴潭州任。此時,元朝大將阿里海牙的數萬大軍已經南下,元軍遊騎已到湘陰、益陽諸縣,潭州守軍早已調赴前線。潭州城內,人心惶惶,一夕數驚。受命於危難之際,李芾鎮定自若,加緊進行守城的準備。他緊急召集城內尚能作戰的軍民約3000人,命劉孝忠統諸軍。又約請湘西苗民為援,同時儲備糧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

九月,元軍抵達潭州城下,李芾督率諸將分兵守禦,城中丁壯皆編為什伍,協同作戰。圍城日久,城中矢盡,李芾令百姓將廢箭磨光,配上羽毛,用以再射;鹽盡,則將庫中鹽席焚燬,取灰再熬,分給兵民食用;糧絕,則捕雀捉鼠充飢。有將士受傷,李芾親自撫慰,給以醫藥。他又日夜巡視城堡,深入兵民之中,以忠義勉勵部屬。元兵派人來招降,被李芾抓住,即當場誅殺。

經過3個多月的苦守,大小數十戰,但援兵不至,城池危在旦夕。和李芾一道守城的善化人尹谷聽到元兵已登城,乃積薪閉戶,全家人坐在一起,舉火自焚。鄰居來救,只見尹谷正冠端笏,危坐於烈焰中,全家老少葬身火海。李芾聞訊趕到,感嘆不已,以酒祭奠,嘆道:“務實真男子也,先我就義矣!”尹谷,字耕叟,號務實,進士出身,擢知衡州不就,教授於潭州州學、嶽麓書院、嶽麓精舍。元兵圍城,李芾聘其為參謀,共籌防禦。

尹谷殉難的那一天,正是農曆除夕之日,李芾留賓佐會飲達旦,眼看城破在即,李芾正端坐熊湘閣[A3] (原名露仙觀),召部下沈忠到跟前,“諭以殺全家意”。沈忠伏地磕頭,喋血滿地,堅決不幹。李芾道:“必須執行命令。”沈忠不得已,含淚應允,“遍刃其家十九人”,李芾“亦延頸受刃”。沈忠縱火焚燒其住所,回到自己家裡殺掉妻子後,“復至火所,慟哭投地,刎頸死”。1

消息傳出後,全城官兵居民殺身殉國者甚眾。嶽麓書院的幾百學生,在保衛潭州的戰鬥中,英勇無畏,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與李芾協力困守城池的安撫使參議衡山人楊霆,善於出奇應變,奮勇守城,多次立功,城破後也跳水自盡,妻妾奔救無及,一道殉難。長沙百姓在城破後,亦堅強不屈,誓死不為元軍俘虜,“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縊林木者,累累相比。”安撫使參議安仁人陳億孫、安撫使節判茶陵人顏應炎,也一同死難。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保衛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李芾率領長沙軍民死守潭州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長沙燦爛輝煌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明成化年間,人們為了紀念李芾,在他殉難的熊湘閣修建了李忠節公祠。大學士李東陽併為此作記,還寫了一首《長沙竹枝詞》,稱頌李芾的氣節:“馬殷宮前江水流,定王臺下暮雲收。有井猶名賈太傅,無人不祭李潭洲。”

潭州軍民抗擊元軍的戰鬥長達3個月之久,使元軍遭受重大傷亡,元諸將十分惱怒,準備屠城報復。其時在潭州的寧鄉人歐道獲悉後,不顧安危,立即前往阿里海牙大營。臨行前有人勸阻,他答道:“我一人即使受刀砍斧劈,又有什麼可惋惜的!假如萬一能使百萬性命免於殺戮,我此行不是很值得吧?”阿里海牙被他的勇氣和言辭所打動,答應不再掠殺。長沙城終於得以保全。歐道的學問膽識與李芾等人的道德節操一樣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向士壁、李芾、尹谷、楊霆等潭州抗擊蒙元軍隊,悲壯激烈,為宋代長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1 趙申喬﹒重建李忠節公祠碑記[M]//趙恭毅公剩稿﹒刻本﹒1737年(清乾隆二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