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日常生活中,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听了某位知名主播或是朋友的演唱音频,忍不住热血沸腾拿起录音设备开始跟着唱起来。等到激情褪去,回听自己的音频总抑不住有种头撞南墙的冲动。别人是歌喉清婉,余音绕梁,反观自己,方知“被魔鬼掐住了喉咙”真不是一句笑谈。

鬼哭狼嚎,闻者伤心听者落泪,“沉鱼落雁”不外如是。

再者看了一篇美丽的画作,顿感惊艳,柔美的线条,增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的着色,每一处都让人心生喜爱,然后你就忍不住也拿起笔跟着模仿画起来。三五分钟,或是更长的时间后,画作出世。

坑坑洼洼的圆圈脸,稀稀落落的几根坚硬的毛发,活脱脱幼儿园小朋友手中的简笔画。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又或者,看了网文大神精彩的写作,什么感情饱满,才华横溢,各种能想到的词汇添上去都不嫌多,轮到自己动笔后,写的东西比之当初在学校的作文还不如。

人家写的是生活感悟,自己写的是无病呻吟;人家写的是起承转合,自己写的是简单粗暴;别人写的是如诗如画,自己写的是“家徒四壁”。

所以尝试了几次都没有什么改变后,你禁不住有了这么一种想法:这些人生来就是做这些事情的,他们是天才,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追不上他们的脚步。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是谁告诉你他们是天才的?

你开始思考回忆,然后有了答案: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媒体这样说的,并非是具有效力的科学家或是科学论文。

可怕的是,你信了,而且信的很坚定。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刻意练习》一书,作者安德斯·埃里克森在研究了许多被成为“天才”的人后,发现这群人中绝大多数都没有所谓的生来就有的“天赋”,这些“天才”也是普通人,而且很多人在某些方面连普通人都不如。

他们拥有的共同点,或是说被称为“天才”的共同点,是这些人在他们所处的领域中,往往是练习时间最久的那个。

不过,为了赚取更多的流量,媒体往往只会报道出他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很少会报道他们努力的过程,以及背后付出的辛劳。

因为,那些东西太累了,也太无聊了。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以往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愈发的迅速便捷,也间接地导致了人们对知识的焦虑。于是随处可见诸如《三天学会XXX》、《三十天精通XXX》、《二十四小时掌握XXX》等课程书籍。

之后你跟着这些教程类的东西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怎么努力也追不上那些行业大牛的脚步,而且分出精力去应付这些,反而使得自己本职的工作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然后,你放弃了,并自我宽慰道:他们是天才,有天赋的,不能比。

天赋,就成了你“没时间”、“没效果”的 另一借口。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意志力和天生才华,都是人们在事实发生了之后再去赋予某个人的优点。一旦你假定了人们的某种才华是天生的,那么它就会慢慢地变成你无能为力去改变的东西。

如果短短几天,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让你追上二十年,三十年的行业大触,那只能说明这个行业,也不过如此。

因此,《刻意练习》很明确地在开端就告诉了你我,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天才,只要有正确的方法,人人都能成为大师。

这种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说到刻意练习,就不得不提及曾经风靡一时的“一万小时定律”。

它说:只要你在某个领域投入一万个小时用于练习,就能成为世界级别的大师。

这是一个很不靠谱的理论。简单地说,我们学了十几年的数学,却说不出为什么1+1=2;我们说了二十多年的话,可为什么一上了讲台,就口拙讲不出话来;小区的老大爷下了那么多年象棋,可还是经常会为了悔一步棋争的面红耳赤。

多少人工作了几十年,经验无比丰富,可最后仍旧没能成为专家。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当一万小时定律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后,第二个理论应时而生:“刻意练习,是有目的性地大量重复地练习,并从中获得反馈,时时更正”。

1 有目的的练习是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什么是有有定义的特定目标?就拿写作来说,你莫名其妙地就有了动笔的念头,然后付出了行动,写写写,直到写不动为止。

过后一段时间,你再拿起写的书稿,仔细一瞅,啧啧啧,不忍卒睹,至此搁笔没了念想,直到下一次念头再起。

什么是写作?写作需要什么样的标准?你是为了什么而写?能写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你有没有深入思考过?

予我而言,可以随意地用文字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风格,清晰的结构,完整地构建出故事的篇幅框架,并有一部分特定的人群认可,这才算是基本上学会了写作。

所以,明确的特定目标,就是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对自己有重大意义,且有标准衡量的目标。

2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集中注意力。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你就必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这个想练习的能力上。

这是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的事情。因为,能干扰你注意力的事物太多太多了,窗外的车喧人语,隔壁小朋友锯木头的练琴声,手机发出的信息提示音等等,数不胜数。

说实话,我自己也经常被这些东西干扰注意力,所以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方法介绍给你们,只能简单地说说我的做法,就是专注自己的每一次呼吸,将意识跟呼吸的频率契合,慢慢地进入专注状态。

当然,你也可以找一个干扰相对较少的时间段:清晨或是深夜,关掉可以与外界连接的工具,或是将其调成飞行模式等,集中所有注意力在你想练习的能力上。比方说你想要学习写作,那就多练习自己的文笔与构思;如果你想学习演讲,那就跟着演讲视频,对着镜子多加练习。

总之,给自己留出特定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能力的学习上,不为外界的事物分心,才能从中感受到练习的效果。

3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是指练习时在能够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有不足,怎么会出现这些不足,以及离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要努力。

就是说,练习之后,你必须要停下来,对这次的练习进行评估,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然后这些不好的地方应该怎么改进或是避免。只有你开始关注并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你才能直到自己距离实现目标还有多远的距离,才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有了多大的进步。

这个反馈可以是别人给你的,也可以是自己给自己的。

4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你将永远无法获得进步。

诚如我在英语口语上苦练了很多年,自说自话的感觉十分良好,但第一次鼓起勇气跟外国友人交谈时,我自己都被自己半中半英式的发音吓到了,好在我这人优点不多,脸皮厚倒也能算得上是其中一点,便鼓足了勇气抽时间去英语角“拦路打劫”,逮到人就过去说话聊天。虽说现在口音仍有,但比之先前却是已经好了很多很多。

因此,想要达到有目的的练习,就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在学习去里多加尝试,允许自己犯错,但要根据反馈,及时地听取别人或是自我的意见,不断地修正,定时地复盘,总结分析后再调整计划,这样,你才能一步步走向成长。

就好比现在让我们做“1+1=?”的问题,你就算是做1000遍,也没有一丁点儿的意义。

如果你做一件事很熟练了,你就会陷入一种自动完成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不需要你怎么努力就能完成现有的工作,但正因如此,你只是在重复旧的东西,自然无从谈起进步。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心生腹诽,这些东西我都懂,来来回回就那几样,又一碗换汤不换药的鸡汤罢了。

或是道理我都懂,可我看了那么多的文章,那么多鸡汤,生活依然过得浑浑噩噩,我努力过,然而根本没看到你说的这些改变。

其实,没有改变才是正常的,如果人人都能随便看了几篇文章,然后就变成了世界一流的大师,那才是非正常的。

没有改变说明你正处在停滞阶段,而且几乎任何一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想办法搞清楚自己的“停滞点”是什么原因,然后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换一种新的方式来刺激身体和大脑,激励自己保持动机和激情。

最后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点滴量变引起质变,当你总是能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并紧跟着外界的因素变化调整策略时,你也会被其他人认为是天才,是拥有天赋的人。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换用不同的方法在给自己打鸡血,灌鸡汤吗?

只能说,方法就在这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是有用,自会从中得到启示,若是无用,自是当作鸡汤文一笑过之。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别让你的坚持走错了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