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过年习俗

无锡生活传统习俗

贴春联、钟馗像

无锡除贴桃符、门补、春联外,还有在新年挂钟馗像,以避一年鬼祟。传说钟馗善于捉鬼。这个风俗大概始于唐代。无锡民间很多人家还有在门楣上张挂吉庆 语句的红单联和剪纸门笺挂络的习俗。

无锡过年习俗

贴春联

贴窗花 迎新年

新春佳节时,无锡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 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窗花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

无锡过年习俗

贴窗花

“送灶”

无锡民间习俗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这天,家人要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贡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送灶糖”,意为让“灶王爷”甜甜嘴,上天后只说好话,灶龛下还贴一副对联:“上天行好事,下界保平安。”

无锡过年习俗

送灶

祭祖

无锡地区的人们会赶在立春之前祭祖,如果立春在春节之前,那么人们会在春节之前祭祖。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一来是不忘祖宗,二来是求祖宗保佑来年吉祥如意。

无锡过年习俗

祭祖

无锡饮食传统习俗

年夜饭和春节菜肴

过去的年夜饭没有如今这么丰盛,却也十分考究。无锡有几样菜必不可少,一种是由萝卜丝与菠菜、黄豆芽烹制的菜肴;一种称为“长梗菜”的菜肴则是由整条青菜与百叶丝烧制而成;还有一种叫做“响堂片”,由切成三角形的香干、笋干及金针菇组成。菜肴准备的目的,大多是从食品谐音和形象取意。如黄豆芽称为“如意菜”,鲤鱼称为“顺顺利利”,百页叫做“百事顺利”,花生叫做“长生果”,菠菜寓意健壮,年糕寓意“步步高”,团子、圆子意为“团团圆圆”,而大年夜剩下饭菜则称为“年年有余”。每人还要咬一口生萝卜,叫“咬春”,以祈祷来年远离疾病。年初一,一家老小要吃“春盘”(原料为芹菜、韭菜和竹笋),意为勤劳、长寿、蓬勃。

蒸年糕

蒸年糕前一天家里就把米淘好,并用石磨磨成粉。从石磨里牵出的粉,成一小薄片,叫“桃花瓣”,这种粉的质量最好。蒸糕的那天,一般先蒸糖年糕,赤水糕(加色素的)和白水糕(不加色素的)放到后面蒸。蒸糕时,先在灶前、堂屋正中及客堂前点上香烛,关上门。第一笼糕出炉,准备加工前,先用手掰下一大块,放进盅子摆到以上三个地方,这时家里烛光闪闪,香烟缭绕、热气腾腾,此时,家里所有老小都要尝一块年糕。特别在小孩吃糕时,大人嘴里还会念叨着让小孩快点长高的吉利话。等第一笼糕加工好后,还会分赠左邻右舍品尝。

无锡过年习俗

蒸年糕

“长寿面”

无锡人庆寿一般不在生日,而在春节举行。父母虚龄满 60岁时,子女要为父母庆寿,以后每10年庆寿1次。60寿庆,称花甲初庆。70、80寿庆分别称七 旬、八旬大庆,也称七秩、八秩荣庆。如父母或祖父母同龄,称双寿。亲友前来祝寿,贺礼一般不送银钱,而是送寿幛、寿联或寿酒、糕点、干果、水果等。考究的 则送寿盒,寿盒中盛馒头、糕点、寿面、寿烛、寿桃等,称为寿盘。寿盘数一般要成双,以求吉祥。近年来时兴送蛋糕。

庆寿时讲究摆寿堂,寿堂陈设一般是中悬寿星图或松柏图,中堂两旁挂寿联,联句有的是自撰自书,有的向裱画店(或书画店)定购。大多选用现成 的祝颂词语。寿堂前设一供桌,上面点燃寿烛。两侧悬挂绸幛。中间的绸幛上贴用金纸剪成的“寿”字或“寿比南山”等词语。庆寿时摆寿筵。有一道点心是用米粉或面粉做成的寿桃。不吃米饭,而是吃面,称为“长寿面”。

无锡过年习俗

长寿面

“接路头”

在无锡,过春节最有地方特色的应该算是“接路头”了。乍一听,这名字还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如果说是“请财神”,大家肯定就明白了。有几道菜是一定要的:肋条肉、糕头(半圆形的年糕)、鲤鱼。” 开店的商家在“接路头”上的“规格”远比普通老百姓家高得多。“百姓家一般选用的是有三根肋骨的肋条肉,而商家一般要选5根肋骨以上的肉;红糖做的糕头是金元宝的意思,白的年糕是银元宝;鲤鱼祭祀后要放生,而且以后这户人家也就再也不吃鲤鱼了。”

无锡过年习俗

接路头

祝飨

无锡人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要祝飨,这也是过年时祭祖的一种仪式。祝飨的时候至少会准备三荤三素六个菜,有鱼、肉、黄豆芽等。而且,祝飨的地点一定得是这户人家的朝南房间。在八仙桌上摆上六道菜后,在桌子三面各放两张椅子。 “祝飨的时候,不能碰到椅子、桌子。而且,盛饭时必须是一饭勺的饭,同一只碗里不能再盛第二勺饭。”

这些世代流传的春节习俗被一代代遵循守护,而这也是无锡地区最本土最朴实的元素,继承和发扬这些本土习俗是无锡人民世世代代的职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有些习俗已经淡淡消失在我们的世界。

无锡渐渐遗忘的旧俗

相传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是纪念大禹的祠宇,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禹王庙东侧过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喷发,传说是海眼从山缝里嘣出的清泉。西炉村东头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也从来未干涸过。传说打通了海眼细脉。而后禹王庙拆除,此俗渐渐淡漠。

唱春书,走江湖,要经过拜师挂名,学会口子,才可到外面去扬花。一般新学春书的徒儿出门,那打锣的锣板,要挂上二个铜钱。旧时,腿上有挂铜钱做鞋拔子的习惯,“鞋拔子”谐音“才学之”。

唱春有两种形式。一是“送上门”,其唱法又有“见之歌”和“双喜”两种。“见之歌”,没有唱本,全凭“见景唱情”;“双喜歌”是事先编好的唱词,大都是以恭贺新喜、发财致富、中举升官等为内容的祝贺词。二是“送座堂”,有钱人家或数户联合邀请唱春人来坐唱,有的坐唱唱几个小时,有的长达数天。比较流行的春书有《牡丹亭》、《白蛇传》、《孟姜女》等。现在无锡城内的送春人已鲜见了,而这一习俗也渐渐为人所淡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