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場關於科舉考試作弊的爭論,斷送了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

關於唐朝的滅亡,大家首先會想到使這個龐大王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亂,然後就是給了這個王朝致命一擊的黃巢起義了,從黃巢起義之後唐朝基本上就是名存實亡了,雖然有殘喘了五十多年,終究還是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因為一場關於科舉考試作弊的爭論,斷送了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

那麼,唐朝滅亡的原因是因為黃巢起義麼?也許黃巢起義只是一個結果,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事兒要從唐穆宗說起,穆宗這個皇帝短命,29歲就死了,他在位也只有五年。可就在他當上皇帝的第一年,發生了一場科場舞弊大案。說有人向穆宗皇帝檢舉,說有一年的科舉考試第的三十三名進士,有十四個是靠關係上榜的。超過了三分之一,這在古代一向管控很嚴的科舉考試中算是特大級別的案件了。

因為一場關於科舉考試作弊的爭論,斷送了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

於是穆宗皇帝決定對這14個被舉報的進士進行重新考試。這重新一考,問題還真出來了,只有三個人勉強過關,另外一個人是被特賜為合格,其他的十個人,全部被刷了下來。

這麼大面積的作弊,讓穆宗皇帝特別重視,趕緊召集身邊的大臣們商議這件事,這一商量,都認為是當年的主考收了賄賂,複試的結果就是最好的證明倒也乾脆,穆宗皇帝那也直接,把這個主考官貶到外地去了。

因為一場關於科舉考試作弊的爭論,斷送了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

按說這事就算完了,可是沒有。後來又有人舉報,這揭發的人之所以揭發,是因為他打了招呼的人沒有被錄取,而支持揭發的那些人,也不是為了科舉公平,而是有別的政治目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直到穆宗死了換了皇帝,也沒說明白誰對誰錯,到最後,形成了針鋒相對的兩個派別:

一派乾脆就認為,官員的子弟就是更適合做官,科舉考試就應該在錄取標準上對官員子弟放鬆標準。這樣才能讓他們順利通過考試,佔據朝廷上的重要位置。可這樣一來,有個事實是明擺著的,要是這麼幹,那官員子弟在科考中的機會肯定更多。

另一派呢,則認為科舉必須保持公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朝廷的公信力,老百姓也才會信服朝廷。為了保證公正,他們甚至要求凡是官員子弟,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這在咱們現在看來其實也是太偏激了,可是以當時的情況看,你要是不這麼幹,就會出現大面積的打招呼遞條子。

因為一場關於科舉考試作弊的爭論,斷送了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

這事誰對誰錯,其實咱們一眼就能看出來,可是有的時候就是這麼弔詭,這兩派的爭論經歷了好幾個皇帝,居然沒有分出勝負,你上我下地交手了好多個回合。最後,竟然是主張科舉公正的那一派敗下陣來,再也不能干涉科舉考試的事了。

這樣一來,科舉的風氣算是徹底壞了,在後來的考試中,考上的都是官僚子弟,有的主考官居然公然把錄取名額分給自己家的親屬,而那些沒關係的讀書人,通過科舉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麼被堵死了。

因為一場關於科舉考試作弊的爭論,斷送了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

再到後來,大家可能已經都猜到了,有個叫黃巢的讀書人,參加科舉。因為沒有關係,考了一次考不上,考了一次又沒考上,這樣考了幾次,黃巢徹底對科舉制度失望了。他放下了紙筆,拿起了刀槍。

凡事都有個說法法,你不給我個說法,我就得給你個說法。這就是咱們熟知的黃巢起義。

所以說,黃巢起義真的只是個結果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