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合业务的标签&画像,只是自嗨!

标签&画像的逐渐走红,各个企业的应用程度不同,效果千差万别,标签&画像体系的建立的一个关键是:清楚业务形态,以商业目的出发,从策略推标签。

(1)还原业务流程


不结合业务的标签&画像,只是自嗨!

图 还原业务流程

用户画像首先是基于业务模型的。业务部门连业务模型都没有想好,数据部门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数据部门也需要注意不能闭门造车,这其实跟做产品一样,连用户需求都没有理解透彻,匆匆忙忙上线一个 APP,结果往往是无人问津。因此,企业构建标签的第一个步骤为熟悉业务。

事实上,我们在给客户做咨询的时候,有的客户刚开始会认为我们没有做过他的业务,并不清楚其业务形态,无法精准的梳理标签体系,但是,很快他们就会打消这个念头。因为我们做咨询的人会有一个体系化、方法论和迁移能力。

例如,我在进入互金行业之前是做游戏行业的,但在两个月之内我对互金产品体验和对这个行业的把握可以达到在这个行业做了三年都达不到的水平。为什么呢?我会试用行业头部所有的产品,去真的做投资,把它们的产品体验和营销策略梳理出来,并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之前学到的体系和方法论对这个应用场景做调整,事实上,你会发现真正做咨询和用户本身对业务的理解是互相匹配的过程。做业务的人很可能对这块业务相对熟悉的,但是他对怎么把这套东西体系化和交付给其他人去应用会比较陌生。所以,这也是企业需要咨询的价值。

(2)明确商业目的

不结合业务的标签&画像,只是自嗨!

图 明确商业目的

这一步是需要明确标签是用来干什么的。每个公司,甚至每个运营对标签体系的设立都是非常不一样的。比如企业要做个性化推荐,做关于物或人的兴趣、偏好的标签会比较有价值,但是如果企业要做用户运营,做关于用户的留存、活跃标签会更有价值。所以标签体系的建立最终是跟企业的商业目的强相关的。

(3)汇集标签


不结合业务的标签&画像,只是自嗨!

图 从策略推标签

关于汇集标签,需要结合企业的运营策略和应用场景,使用户人群的定义归结到原子层的标签,考虑到涉及哪些数据源和标签赋值的区分度,这些最终会成为企业标签体系架构和标签数据源的梳理原则。

以上就是标签体系建立的关键之一,清楚业务形态,以商业目的,汇集标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