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官場“難兄難弟”陳樹隆楊敬農:搭檔整五年,落馬隔一月

安徽官场“难兄难弟”陈树隆杨敬农:搭档整五年,落马隔一月

陳樹隆、楊敬農 資料圖

陳樹隆、楊敬農曾多次一同出席會議。

2016年11月3日,中國共產黨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合肥閉幕。在新一屆省委委員名單中,兩名安徽政壇的重量級人士缺席了。一人是時年54歲,黨代會前還擔任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的陳樹隆,另一人是時年50歲,正擔任省政府秘書長的楊敬農。

陳、楊兩人正值年富力強,一同落選省委委員,一時令外界猜測不斷。

答案很快揭曉。11月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佈消息:安徽省副省長陳樹隆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一個多月後的12月30日,楊敬農也步其後塵。

陳樹隆與楊敬農同為安徽本土官員,兩人從政履歷的第一次交集出現在2006年。是年,陳樹隆由蕪湖市常務副市長晉升市長,楊敬農由省商務廳空降蕪湖,接棒陳樹隆任市委常委、副市長。擔任蕪湖市政府的正、副職,兩人開啟了第一次搭檔。

2008年,伴隨二人的同時進步,搭檔關係也更上層樓。當年夏天,陳樹隆出任蕪湖市委書記,楊敬農由常務副市長晉升市長,成為這個安徽經濟大市的正、副班長。

此後數年,經歷宦海沉浮,兩人終於在2016年初再聚首,而且又是一次各進一步的相見歡。2016年2月,陳樹隆接棒前任,擔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次月,楊敬農由亳州市委書記調任省政府秘書長。

然而這次共事僅持續了8個月,這對老搭檔就變成了難兄難弟。

資本大佬入官場

2008年,剛進入不惑之年的中國資本市場大佬,湧金系掌門人魏東從他在北京紫金宛9樓的家中一躍而下,結束生命。

由於魏東的江湖地位,他的追悼會冠蓋雲集,中國資本市場的各路豪強悉數到場。當年曾有人統計過,出席魏東追悼會的大佬的身家,超過5000億。

在堆積如山的花圈中,有一個花圈上署著陳樹隆的名字。陳樹隆,時任安徽省蕪湖市市長。京城資本大佬去世,一座普通地級市的市長送上花圈,多少有些違和感。正是這背後,折射出陳樹隆與普通官員迥異的仕途經歷。

生於1962年的陳樹隆,1980年代畢業於安徽財貿學校,留校擔任了2年教師後進入安徽省財政廳。在機關待了5年後,1994年,陳樹隆出任安徽省財政證券公司總經理,由此開始了8年的紅頂商人生涯。

陳樹隆殺入資本江湖時,正是中國資本市場初創的草莽時代。曾有人盤點過中國資本市場的第一代操盤手,比如明天系的肖建華、湧金系的魏東、德隆系的唐萬新……在各種名單中,陳樹隆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當然,與這些江湖大佬不同,從安徽信託、安泰期貨到國元證券,陳樹隆始終是國企的一把手。在企業董事長的頭銜後,還會註明行政級別,從正處、副廳到正廳。因此,在江湖英雄榜之外,陳樹隆還獲得了更為正式的殊榮——安徽金融探索的核心人物。

與同時代的資本拓荒者類似,陳樹隆經歷了無數場腥風血雨。在轟動江湖的“327國債事件”中,陳樹隆也是主力戰將之一。

作為一個國債期貨合約的代號,“327”對應1992年發行、1995年6月到期兌付的3年期國庫券,發行總量240億元。做多與做空雙方的廝殺在1995年2月23日進入決戰時刻。

空方的代表人物是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被譽為“中國證券教父”。此戰管金生一敗塗地,教父由此被拉下神壇。大獲全勝的多方中,走出了許多日後廣為人知的人物:北京的魏東、上海的周正毅、四川的劉漢、東北的袁寶璟……憑藉這一場大勝,他們開啟了各自的財富神話。

在那場影響中國資本市場走向的驚天大戰中,陳樹隆領銜的安徽財政證券公司,也是多方中的一員。

“327國債事件”中許多人物日後的命運令人唏噓。曾聯手奮戰的劉漢與袁寶璟反目成仇,最終雙雙伏法;曾互為對手的管金生與周正毅,多年後竟被關押進同一所監獄。唯獨陳樹隆似乎成為例外,走上了一條商而優則仕的道路。一手創建了安徽最大的本土證券企業國元證券後,陳樹隆步入政壇,在合肥市副市長任上短暫過渡後,他調往蕪湖,歷任市委常委、副市長,市長,市委書記,49歲時躋身安徽省委常委行列。

正因為這份特殊的經歷,許多資本圈的老朋友對陳樹隆的落馬錶示出驚訝。主動拋棄資本大佬的身份,證明他並不是一個愛財之人,沒想到最後還是栽在錢上?

復旦才子下江南

陳樹隆在蕪湖的8年時光中,楊敬農無疑是他最重要的搭檔。從市政府到市委,兩人搭檔共事5年多。

1982年9月,年僅16歲的楊敬農考入復旦大學管理科學系,畢業後進入安徽省外經貿委貿管處任科員。2016年7月落馬的合肥市原市長張慶軍同樣畢業於復旦大學管理科學系,是比楊敬農高一級的師兄。進入安徽省外經貿系統後,楊敬農從科員做起,後擔任安徽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省商務廳副廳長等職,用17年時間完成了從副科級到副廳級的逐級升遷。

2006年,40歲的楊敬農離開省商務廳,出任蕪湖市委常委、副市長,成為時任蕪湖市長陳樹隆的副手。一名熟悉當地政情的人士介紹,楊敬農從商務廳到蕪湖這一步,師兄張慶軍對他的幫助不小。張慶軍早年曾擔任蕪湖市委主要領導的秘書,熟悉蕪湖情況。楊敬農履新後不久,張慶軍便來蕪湖探望,還將許多老朋友介紹給楊敬農。

在官場中,名為搭檔,實為對手的例子不少,但陳樹隆與楊敬農在蕪湖共事時,相處還算融洽。一名當地人士介紹,楊敬農把自己的姿態放得較低,很多事還會投陳所好。

2009年,蕪湖舉辦了復旦大學世界校友聯誼會,外界一度認為,促成此事的是時任市長楊敬農。據當地官員介紹,對這場聯誼會,陳樹隆實則更上心。陳樹隆在商界擁有綿密的關係網,但政界的人脈還不深,他希望通過校友會等方式,結識更多人士。出身復旦的楊敬農,恰好可以為陳樹隆張羅。

對於陳樹隆與楊敬農的能力,下屬頗為認可。一名蕪湖官員說,陳樹隆有魄力,楊敬農有才情,兩人搭檔期間,算得上蕪湖發展較快的階段。陳樹隆對於舊城改造很上心,在他任內蕪湖發生多起強拆事件。陳樹隆在現場辦公時,曾當眾對分管城建的副市長洪建平說:“只要不死人,你用什麼方法我不管。”

陳樹隆的強勢作風,在市中心的一起強拆事件中顯露無疑。當時,被拆遷戶上書安徽省發改委、國土廳、建設廳,請求它們撤銷擬拆遷土地的立項批覆。出乎意料的是,安徽省發改委撤銷了蕪湖市的立項批准文件。

對於省發改委的決定,當時蕪湖強硬回擊。不僅拆遷令依舊下達,蕪湖市政府下屬事業單位蕪湖土地儲備中心更是一紙訴狀,將安徽省發改委告上蕪湖市鏡湖區法院,要求法院責令省發改委撤銷決定書。

一個處級事業單位竟然狀告省發改委,這一舉動出乎意料。蕪湖當地人士介紹,沒有市領導拍板,借給土地儲備中心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告省發改委。當時的蕪湖市委書記與市長,正是陳樹隆與楊敬農。而時任省發改委主任,此前曾擔任蕪湖市市長。

據知情人士介紹,為人謹慎的楊敬農起初並不贊成起訴省發改委,見陳樹隆心意已決,才轉而支持。不過最後,這場“官告官”的訴訟沒了下文,不了了之。

當官發財兩條道

2011年,陳樹隆晉升安徽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對於空出的市委書記一職,楊敬農展現出很強的企圖心。

據知情人士透露,陳、楊搭檔還算順利,陳離任前的確有意提攜楊接班,還向省委正式推薦。但省委高層有人提出,蕪湖是經濟大市,此前多任書記直升副省,空缺又都由市長接班,這樣容易形成山頭主義。最終,其他人選出任蕪湖一把手。自此以後,連續兩任蕪湖市委書記均由外地空降。

面對這樣的變故,楊敬農有些心灰意冷。尤其2年後,他由蕪湖市長調任亳州市委書記,更被視為走了彎路。一名安徽政界人士介紹,蕪湖是全省僅次於省會合肥的經濟第二大市,亳州的GDP排名卻在10名以外。在離開蕪湖的幹部大會上,楊敬農淚灑會場,說自己“會在中原大地遙望秀美江南”。當地人士評價說,楊敬農動情流淚,一來是對蕪湖有感情,二來或許也是心情鬱悶。

正是在這段仕途遲滯時期,楊敬農的工作狀態起了變化。向來被認為是工作狂,且很清高的楊敬農,與蕪湖一些房地產商關係密切起來。楊敬農調任亳州後,某些蕪湖的開發商也伴隨他遠征中原,在亳州跑馬圈地。

一名安徽退休廳級官員告訴廉政瞭望記者,楊敬農落馬的原因,主要是在土地出讓過程中與企業存在利益關係。2016年初,曾長期分管蕪湖城建工作的副市長洪建平落馬,牽連出楊敬農。

陳樹隆與楊敬農在蕪湖的口碑不算壞,但洪建平卻是眾人口中的惡官。此人長期分管城建,推進拆遷工作手段粗暴,更被傳吃相難看。洪建平2003年即出任蕪湖副市長,此後仕途再無進步。據介紹,洪建平與陳樹隆的關係頗為微妙,陳樹隆看似倚重洪建平,多次在會上表揚,城建這個令人垂涎的口子也一直讓洪建平分管,但是,對於洪在仕途中的進步卻關照不多。

一名當地人士分析,陳樹隆對洪建平是不可不用,卻絕不重用。城建工作尤其是拆遷是個得罪人的活,需要洪建平這樣的惡官去推動,對於洪建平的許多劣跡,陳樹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同時,此人名聲太差,也不能再提拔。洪建平對自己的仕途怨言頗多,多次抱怨自己是“只會幹活的老牛”。

在查處蕪湖城建腐敗過程中,洪建平第一個被揪出,隨後牽扯出楊敬農,但這一切,似乎與陳樹隆並無關係。

在蕪湖乃至安徽官場,陳樹隆有“不愛錢”的名聲。陳樹隆曾在蕪湖的幹部大會上說:“誰也不要琢磨給我送錢。我在資本市場,點一下鼠標就幾千萬。想要錢,就不來當這個官了。”的確,當年在資本市場大殺四方的江湖大佬,如果因為染指工程建設而翻船,實在是件跌份的事。

不過事實證明,陳樹隆的“不愛錢”或許並不是全部真相。一名安徽退休廳級官員介紹,陳樹隆的問題線索也發生在蕪湖,性質卻比楊敬農、洪建平更惡劣。陳樹隆沒有在土地生意上動歪腦筋,卻把手伸向了自己熟悉的資本領域。陳樹隆利用職權,挪用了大筆公共資金。據傳,這些資金透過各種管道,出借給陳樹隆的商界老友。老朋友們利用挪用的資金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有所斬獲時也不忘與陳樹隆分享。

在一起搭班子,除了相互配合,更有彼此監督的責任。這一點,在陳樹隆與楊敬農身上完全得不到體現。以兩人的聰明,對彼此的違紀行為想必不會全然不知,卻選擇了沉默乃至縱容。或許,各有各的發財門道,心中盤算的是誰也別擋誰的道。

陳樹隆落馬後,許多合肥乃至上海的資本界人士都為其惋惜。在他們看來,陳樹隆是個人物,當年與諸多資本大鱷過招不落下風。“他一門心思經商,早就是大佬級人物。可他又惦記著當官,並沒能把持住自己。殊不知,當官發財兩條道!”

(原標題為《 【案例】陳樹隆與楊敬農:搭檔整五年,落馬隔一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