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老兵,我的亲人,老兵,我的恩人,给了我尊严。请不要急着说再见,拾起你们点滴记忆,哪怕只是你苍老的眼神,和一位战友的名字!”

谁能想象,

这句动情的文字出现在昌平区的一个小小山村,

出现在村民自建的抗战老兵纪念馆里。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这个小山村在昌平和河北怀来交界处,

名字为黄土洼村,

村里有位平凡却不简单的村民——韩冷

用自己坚定的信念,

在村里建造了一处充满荣耀的老兵纪念馆。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3年多的时间,

53岁的韩冷背着沉重的摄像器材奔走于

昌平、门头沟、河北怀来的崇山峻岭间,

深入上百个荒僻的山村。

有时候,

因为一个不确定的信息奔波数百公里,

等待他的却是一栋早已废弃的老屋;

有时候,

费尽周折找到想找的人,

那人却已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说不出话。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经过3年多的寻访,

这座“独立营老兵纪念馆”里收藏着

韩冷拜访过的老兵照片、信息和资料。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独立营”的全称是北岳军区第三分区独立三营,

在档案上的记载并不多,

韩冷也是经过多年寻访查找才逐渐理清它的脉络。

它最早是1938年由十几名共产党员在怀来县镇边城村成立的武工队,后发展成昌宛支队进驻狼儿峪村,在抗日战争中一直坚持游击战,1947年改编为北岳军区第三分区独立三营。全营500余人,大多来自于怀来镇边城、横岭村、昌平区流村镇的长峪城、黄土洼、马刨泉、溜石港、漆园村、瓦窑等村以及海淀区的台头、聂各庄等村。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转战平西,为民族独立英勇作战,解放初期又赴朝参战,立下不朽功勋。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即使在这个世外桃源一样恬静的小村庄,

一旦遇到外敌入侵,

人们还是勇敢地拿起武器保卫家园,

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忘记。

这支部队虽然在当时名不见经传,

但这是一支英雄的队伍。

村中有很多的无名英雄,

他们不该被忘记。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其实早在10多年前韩冷在国外

偶然看到当地一个乡镇为本地的二战老兵做的纪念册,

就萌生了为家乡老兵建纪念馆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流失,

老兵们带着荣耀和遗憾,

一个一个离去,

每个老兵的故事就是一段历史,

但是没有人把他们记入史册。

不想让时间带走老兵的名字和故事,

韩冷开始着手家乡纪念馆的建设。

尽管困难重重,

尽管需要花费数年时间,

他也要为老兵们建一座世界上最好的纪念馆。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目前,

“独立营老兵纪念馆”是韩冷租用村里一座古旧的乡村寺庙,

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改建而成的,

虽然有些简陋但打扫得非常干净,

门上有原木制作的楹联,

写的是“效力国家舍命疆场”、

“家乡荣耀万代千秋”。

三间老屋,墙上挂满镜框,

记录着每一位老兵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从屋子里陈列的这些资料,

就可以看出韩冷寻访的艰难,

有些只是一个名字和战友讲述的关于这位老兵的只言片语;

有的没有找到人的照片,

只能放上他家已经废弃老宅的照片;

有的只有一个模糊的影像,

以及家人对他们的追忆。

在收集这些老兵资料时,

韩冷了解了在独立营中流行的“生死约定”,

“因为很多人是老乡,从小都认识关系很好,到了部队就拜把子,成了异姓兄弟,大家相约在战场上相互照应,如果有一个人牺牲了,另一个就负责照顾他的父母,给老人养老送终,这就是老兵之间的‘生死约定’。”

昌平区王二勇是独立营通信员,党员。同村战友张德喜和他一起参军,并和他有“生死约定”,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照顾父母,张德喜实现了诺言,几十年如一日,为二勇父母供应柴禾,直到二位老人去世。王二勇还有一个哥哥王大勇,也是烈士,他家是昌平唯一的双烈士家庭。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寻访中,

韩冷听到了不少这样的故事,

虽然只有只言片语,

却足以令他热血沸腾,

“我在内心向这些家乡的英雄深深致敬!”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随着走访的深入,

这支部队,

这群老兵的形象逐渐清晰,

韩冷更加坚定了为他们立传的决心。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韩冷在故乡做着自己喜欢的事,

找到了期望已久的内心的愉悦,

建立了村史博物馆,

追寻故乡的历史和自己的根。

阳光使者|缅革命先烈,承红色风骨

昌平区流村镇黄土洼村,

是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391个乡村服务基地之一,

村里建起来了铭记历史与荣誉的老兵纪念馆,

一张张照片,

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

一句句话语,

镌刻着村民对老兵的敬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