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一战战场上的中国劳工!


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到目的地之后,华工们被集中管理,安排到特定区域,不允许随意出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华工。

战争结束后,华工被留下清理战场,很多华工幸免于战争,却死于德军埋下的地雷。

中国没有出兵欧洲,但也实际援助了协约国。宣战以前,北洋政府即采取“明守中立,暗事参加”的“以工代兵”办法,派遣华工出国。



华工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是挖战壕、修铁路的专家,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战争期间,有约5万华工死亡。

在做过基础工人工作后,这些签约只是劳动的华工在战争最惨烈的时候被推上了前线,做挖战壕、掩埋尸体等这些不属于他们的工作。

据记载,这些一战华工主要都来自山东,有少数人来自天津。经过三个多月的陆路和水路,华工们辗转抵达欧洲。

截止一战结束,除了中国,英法两国总计还从各殖民地以及印度、埃及和南非招募了大约441000名劳工。中方也很愿意为英法提供劳工,这样既可省去派遣军队参战的费用,又能在战后谈判中赢得一定国际地位

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劳工都被分批遣返回国,仅有5000至7000人留在了法国,成为日后巴黎华裔社区的前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