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背誦的1-6年級75首古詩詞12.《敕勒歌》(北朝民歌)

12.《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教育部要求背誦的1-6年級75首古詩詞12.《敕勒歌》(北朝民歌)

在連綿不絕的陰山腳下,遼闊的敕勒大平原躺臥在那裡。天空就像個巨大的帳篷,把整個原野擁抱在懷裡。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蒼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起起伏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這不是童話,這是一首叫作《敕勒歌》的北朝民歌所描述的景象。

《敕勒歌》選自《樂府詩集》,是南北朝時期北朝流傳的一首民歌,一般認為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敕勒歌》在佈局、結構、風格和表現手法上都有許多奇特之處,如口語化、白描化和寫實化。但這首詩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文學方面,它是民族文化間互相影響、南北詩風互相融合的實例,是中華境內各族人民從征戰對抗走向和解交融的歷史見證,反映了一元主體、多元格局的中華文化的形成過程,具有極大的史學和文化學乃至民族學上的價值。它同樣傳達出一個信息,下里巴人的文學性未必比陽春白雪低下——文學的生命在於與人民和生活的緊密結合。

詩歌歌詠了北國草原壯麗富饒的風光,抒寫了敕勒人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豪情。全詩風格明朗豪爽,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淺近明快,藝術概括力極強,一直受到歷代文論家和文學史論著的一致好評。《南北朝文學史》對它的評價是:“語言渾樸自然,氣象蒼莽遼闊,如同畫家大筆揮灑,頃刻之間,便在筆底出現一幅粗線條的塞外風情畫。”極為精當。

宋陸游詩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敕勒歌》便是最好的例證。

在國家和全民重視環保的今天,《敕勒歌》可以是形象代言,也是一首戰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