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的“鴻溝”有多寬,預示了培養“同理心”有多難!

與孩子的“鴻溝”有多寬,預示了培養“同理心”有多難!

百度詞彙同理心(Empathy),其解釋為: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作為一個”舶來 “的概念,用中國成語”將心比心“可能更容易被大家理解。但欣慰的是,很多時候習慣了從道德、法律、約束或輿論的角度求而不得的”很多事情“,心理學或行為學分析,卻開啟了正確的大門。

與孩子的“鴻溝”有多寬,預示了培養“同理心”有多難!

一、同理心的培養與建立,有著複雜而深刻的前提要求。

對於成人而言,“設身處地地理解“也顯得異常困難。如果社會上所有的”成年人“可以做到將心比心,那麼,這個世界的美好將是超出想象的。而對於發育成長階段的孩子而言,天性、主觀、無知、偏”獸慾“等階段性特點,讓同理心的培育更增加了無數的難度。難得可貴的是,人天然就是感情的動物,這種感情的相互傳遞與影響從一出生就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人的行為。那麼,在此基礎上,如何讓孩子感知、瞭解、理解更多”位“的內涵,恰恰是”換位思考“最複雜而深刻的前提。

與孩子的“鴻溝”有多寬,預示了培養“同理心”有多難!

二、最原始簡單的”同理心“是懂得”交換“。

平時我喜歡下圍棋,所以總纏著孩子陪我下棋,但兒子很反感。兒子喜歡玩卡牌遊戲,二我覺得燒腦,時常決絕。於是,忘記了誰最先提議,之後只要孩子想玩卡牌遊戲,首先會答應陪我下一盤圍棋,這樣我們形成了固定的”交換“。自私和強烈的佔有慾是幼年時期主要的特點之一,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想一步就培養出”善解人意“的孩子的概率幾乎等於零,在孩子充分感知、瞭解、理解的前提下,最原始的同理心往往從”懂得交換“開始。願意拿喜歡的東西與你分享或交換,是換位思考形成最基礎和重要的一步。人類社會整體形成的標誌源於”交換“的產生,而個體成長階段中”交換“也成為某個階段的符號,交換的意義和內涵可見一斑。換言之,只有相互需要、彼此承認價值、等價或按一定條件”兌價“的交換,才是產生人與人正確關係的一把鑰匙。感情不能”赤裸裸“的用交換去形容,這是感情色彩的需要,但情感的相互性、交互性和對等性卻有著本質的相同。

與孩子的“鴻溝”有多寬,預示了培養“同理心”有多難!

三、你有多主觀、孩子就有多主觀,你有多客觀、孩子就有多客觀。

我和妻子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常常因為個人情緒或家庭瑣事而”遷怒”於孩子。每每和孩子亂髮脾氣後都感到悔恨不迭。後來,我們不約而同的會向孩子“道歉”,無厘頭的遷怒與宣洩,對孩子的心理是最大的傷害。父與子、長與幼要有基礎的尊重與禮儀,但過分主觀和強制,失去的不僅僅是感情的溫度,甚至會葬送掉尊重與信任的基礎。“死不認錯”是孩子包括很多大人都有毛病,我家孩子不僅有這些,而且深深的遺傳了家族傳統性格里的“擰”,即使是這樣,我卻從孩子的掙扎與不情願中,聽到了“我錯了”這樣的字眼。其實,無論大人與孩子,錯誤本身不可怕,各種羞於承認最可怕。如果我們連基本的“對錯”都混淆不清,哪裡來的同理心養成?

與孩子的“鴻溝”有多寬,預示了培養“同理心”有多難!

四、我理解你,但我討厭你。永遠不能忽視的情感紐帶。

和很多事物一樣,我們對於“飄在空中的概念”的熱情,遠遠高於本質的理解。當我們面對“衣衫襤褸”的乞討者,內心的憐憫促使你施捨,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遭遇,或聲淚俱下或義憤填膺,但當我們面對“最親近”的人,我們卻往往表現的要麼沉默、要麼羞於表達、要麼“任性無禮”,這究竟是為什麼?人是情感動物,任何倫理、道德、綱常所“折射出的必須和應該”,無法完全取代“情感”的作用。每一個幸福家庭的背後,不可或缺的會有“其樂融融”的感情身影,每一個不幸家庭的背後,也一定飽含著無數無法言表的“情感傷害”。

育兒,是另一個維度的自我修煉。一味的索取與要求,是家庭生活失敗與淪落的罪魁禍首。感知、瞭解、理解與共鳴,平等、交流、情感的互通,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永遠在基礎,幸福生活的道路上,希望大家共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