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民俗映记:亳州二夹弦

在亳州有一种“特别”的乐器,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名叫四胡(四弦胡琴)。当地群众按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是中国传统戏曲二夹弦的伴奏乐器。

据史料记载,“二夹弦”主要流行于安徽北部、山东西部以及河南东部及北部、江苏北部一带,有二百多年历史,十分稀有珍贵。


安徽民俗映记:亳州二夹弦

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他认真地把谱子记录下来。

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每到一处村里人都很爱听。这最初的纺棉小调,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又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安徽民俗映记:亳州二夹弦

二夹弦戏剧很有特色。戏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艺人多是一专多能,演员能演几个行当的角色,伴奏人员能身兼多职。行当上虽发展到“六门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戏,红脸的戏也不少,小丑的重头戏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红脸兼唱。

安徽民俗映记:亳州二夹弦

二夹弦的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农村题材,乡土味很浓。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既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安徽民俗映记:亳州二夹弦

演唱技法上以大本嗓子吐字(唱词)假声拖腔,句尾用鼻音和胸音的有机结合,模仿手工纺车音色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真假声频繁交替的二夹弦声腔特色。而亳州二夹弦在解放后向外学习中,既吸收山东“二夹弦”清新柔美的旋律,又采取河南“二夹弦”高亢明快的节奏,渐渐形成了自己刚柔相济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