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请回答1978

1978年的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驶入历史新航道。


武汉,请回答1978

40年改革,40年发展,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武汉,这座历史名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大胆实践,逐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的华丽蝶变。

40年的春风化雨,40年的敢为人先,刻画着武汉写满梦想与希望的鸿篇巨制。今天,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们选择用数据诉说的方式,还原武汉40年发展的历史轨迹。

1

40年GDP有多能?

40年来,武汉从实际出发,发挥自身优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9.91亿元跃升至2017年的13410.34亿元,提高了335倍。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地区历年GDP情况

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98年的1001.89亿元突破千亿大关用了21年时间,上升到2010年的5565.93亿元突破五千亿大关用了13年时间,上升到2014年的10069.48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拼搏赶超的武汉,经济扩张步伐明显加快。

2

工业如何起飞?

从百余年前的“汉阳造”,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武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相继落子,工业重镇一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

1978年以后,武汉工业经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发展速度越来越快,40年间,武汉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80余倍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历年全部工业生产总值

尤其是1990年以后,武汉工业逐步加大改革、改造、改组,使武汉工业经济的总体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1996年,武汉工业总产值闯过千亿大关

进入21世纪后,武汉坚持主攻现代制造业,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008年武汉工业总产值闯过五千亿关口,达6251.79亿元;2012年总产值破万亿,达到10195.88亿元。

武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节节攀升,自1998年到2017年,武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311个扩增到2555个。2000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224个,总产值达908亿元。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0394.07亿元,占当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9%。

3

国企数量缩减但含金量增加

当武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做加法”时,其中国有企业数量却正在“做减法”。2008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企有121家,到2016年时减少到30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企数量虽然减少,但创造的经济产值反而提升。2016年,武汉30家国企创造了2106.79亿的工业产值,比2008年121家国企的工业产值高出接近2倍。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数量和总产值

(注:本表规模以上工业1997年及以前统计范围为乡及乡以上工业;统计年鉴中从2008年开始统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国有经济总产值数据;1998—2006年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2010年为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起为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纵观40年发展,国企朝着更高、更精、更强、更好的方向大跨越,离不开武汉走出了一条以资本营运和资本重组为突破口,从整体上搞活国企的新路子。

上世纪80年代,武汉不断推出国企改革“样板”,包括聘请“洋厂长”,推出全国招标“第一单”等,均走在全国前列。90年代,武汉建立的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企业三个层次的营运体系模式闻名全国,被冠名“武汉模式”,与深圳模式、上海模式并称全国国企改革三大模式。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总产值和国企数量

(注:本表1998年以前,国有工业企业数量统计维度为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978年—1988年国有经济总产值为1980年不变价总产值,其它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统计;2012年后武汉年鉴不再统计全部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总产值,故图中无2012年后相关数据。)

钢铁业的“共和国长子”武钢集团是国企改革的先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钢进行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实现由生产型管理向市场经济管理的突破。经过不断的扩建、改造和发展,2000年,武钢位居中国钢铁四强之列。

2016年,武钢与宝钢和重组,更名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站在这一轮中国钢铁业的兼并浪潮中,武钢脚踏终点和新的起点,重组后的中国宝武拥有超过7000万吨的钢铁产能,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的航母级钢铁集团。

今年7月,中国最年轻的国企中国信科集团成立并落户武汉。它必将会对武汉国企改革产生示范效应,甚至成为新时期国企改革的“探路者”,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4

重工业更有排面儿

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工业体系以重工业为主,轻纺工业为辅。随着改革的深入,武汉的工业结构朝重工业倾斜的变化愈发明显。

从武汉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可以看到,改革开放40年,武汉制造快速崛起。有着传统优势的钢铁、汽车、医药、烟草产业在改革中提档升级,产量大幅度增长。2017年,生产钢1694.61万吨,比1978年增长6.53倍;汽车189.78万辆,增长663.33倍;化学药品原药17732吨,增长17.49倍;卷烟253.18万箱,增长4.69倍。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2017年生产手机4179.69万台,电子计算机整机1279.75万台,光缆6699.57万芯千米,在全国占据一定地位,也是武汉经济增长的引擎。

轻纺工业在40年中,却受到巨大冲击挑战,纺纱和布两种主要产品的产量在改革开放之初有条不紊地增长,但进入新世纪以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整体下滑,2017年,轻纺工业的总产量甚至低于改革开放之前。在武汉纺织工业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武汉的服装业仍能保持良好的上升趋势,2017年服装产量8302.92万件,比1978年增长了4.98倍。

工业企业的数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行业的发展形势。从各个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能看到,2016年,武汉的纺织业,纺织服装,鞋、皮革、毛皮、羽绒企业数量分别为57家、47家和7家,分别比2008年减少7家、28家和2家。电气机械及器材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两个企业的企业数量增幅较大,分别增加了50家和146家。

经过40年的探索和奋斗,武汉工业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六个产业产值过千亿元,这六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1%。

高新技术企业是武汉“智造”的主力军,截至2017年末,武汉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827家,比2008年增加2500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四,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9479.64亿元,增加值2754.00亿元。

武汉,请回答197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

光谷是武汉“智造”的聚集地,目前,而立之年的光谷集聚了1848家高科技企业,培育了5家独角兽企业,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五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数字经济两大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的“5+2”产业体系,“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光谷吸引着更多的追梦人,他们在这里上演着新的创业传奇,这里每个工作日诞生73家企业,将继续为光谷带来强劲的发展潜力。

5

企业逆袭成科研主要力量

科技创新,一直是武汉引以为傲的优势。1997年,武汉在全国率先确立“科教立市”战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着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技术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化。

后来,武汉又进一步确立“创新武汉”的奋斗目标,再到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的新目标,科技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不断升级,科技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

云集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武汉的科技基础资源的底气。截至2017年底,武汉有84所高校,107.5万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含研究生),121个科研院所,68位两院院士。

武汉,请回答1978

截至2017年武汉科技基础资源

企业也已经成为武汉地区科技活动的主要力量。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武汉地区科技活动人员67651人,其中企业35159人,占5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00.31亿元,其中企业128.31亿元,占64.06%。2017年,全市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03家。

40年来,武汉地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项目400余项

,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获得国家奖励。2017年度武汉地区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7项,其中由武汉地区主持完成的有10项,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自1985年国家正式实施专利制度以来,武汉地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加速度增长之势。

武汉,请回答1978

1985—2017年武汉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

2017年武汉专利申请量达49726件,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3243件;

2017年武汉地区专利授权量为2552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是8444件,占授权量的33.08%。

自1989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设立中国专利奖到2018年第二十届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公示以来,武汉近30年的获奖项目至少有149项,其中10项获金奖。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技术市场各类技术合同情况统计

在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上,武汉技术交易日趋活跃,2017年,武汉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输出技术排名第二、吸纳技术排名第一。

2017年武汉共签订技术合同14535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03.2亿元,是1987年的641.3倍,年均增长20.04%。

2017年8月,武汉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局,将在推动本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方面更进一步。

6

时尚时尚最时尚的不只有汉正街

改革开放40年,商业改革和开放激活了武汉,从传统商业向现代商品流通业转变,武汉的商贸一片繁荣兴旺。

1979年,拥有500年历史的汉正街,率先拉开了武汉商业改革的序幕,实行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所有制改革,建立起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位待业青年经工商登记成为了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

1984年5月,国务院正式确定在武汉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武汉实施“两通(交通和流通)突破、放开搞活”战略,冲破商品流通的区域壁垒,形成外商涌入、百货竞流、各业争雄的局面。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上世纪90年代后,武汉商业加快改革步伐,驶入发展快车道。40年来,武汉国内贸易取得新进展,商贸流通规模持续增大。1978年,武汉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15.71亿元;2017年,武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96.30亿元。

武汉的商品综合体发展也是方兴未艾,这种集购物、美食、娱乐等多种体验式消费为一体的新兴商业模式,已经在武汉遍地开花。据统计,2017年全市拥有商业综合体54家,比2014年增加29家,入驻经营商户7805个,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80.59亿元。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历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在深耕对内改革的同时,武汉也积极对外开放。1992年,中央批准武汉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后,武汉商业经济领域国内与国外市场的对接度明显提升。数据显示,1988年—2016年,全市历年进出口总额整体呈增长趋势,从3.88亿美元不断增长到两百多亿美元。

7

交通站城市建设C位

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在城市建设方面展现出强有力的魄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交通设施建设是武汉在城市建设上的重头戏。40年步履不停,时至今日,无论是在火车站、机场、港口等重要交通枢纽建设上,还是轨道交通、道路等各类交通设施上,武汉都进入到收获期。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纵横交叉的铁路网

武汉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武汉新港等重要交通枢纽,促成武汉建立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目前,武汉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铁路网日益发达,截至2017年4月,武汉铁路局管辖的高铁动车达到280对,全国近30个省会及重点城市被纳入以武汉为中心的“半天生活圈”;截至2018年8月,武汉已开通国际航线59条。

武汉,请回答1978

1978—2017年武汉客运量情况

截至2017年武汉货运量总量达57271.17万吨,是1978年的8.7倍;客运量达到29950.30万人,是1978年的6.9倍。

武汉,请回答1978

1978—2017年武汉货运量情况

在市内交通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16年,武汉的道路长度为5704公里,道路面积达到10154万平方米,建成跨越长江、汉江大桥10多座。

武汉,请回答1978

公共交通投入越来越大,2017年全市营运公共车辆9049辆,是1978年的8.1倍;出租车17508辆,是1978年的221.6倍;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288公里,排名全国第五。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市营运公共车辆和民用汽车拥有量

改革开放40年,外连世界,内惠民生,武汉立体交通大格局形成,不仅方便武汉市民出行、货物流通,还将带动武汉的现代物流业发展。

8

从“孔雀东南飞”到“凤还巢”

开放度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体现,从人口方面来讲,就是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改革开放40年间,武汉的人口流入量越来越大,年轻人成为主角。

数据来看,从1978年到2017年,武汉市的常住人口由555.1万上升到1089.29万,几乎翻了一番;户籍人口从1978年的548.29万到2017年达到了853.65万。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市户籍人口数和常住人口数

数据中可以发现,1978年,武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数量都在550万上下波动,相差不到10万,到了2010年,武汉的净流入人口突破了100万,2013年突破200万,到2017年数量更是达到了235万。

2010年以来,武汉市人口净流入数激增,与武汉的产业格局、城市建设等因素有关。在这些流入的人口中,大学生这样的新鲜血液逐渐融入到城市中,成为城市砥砺前行的力量。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高校数量和高校在校生数量

从1978年到现在,高校的数量由23所增加到了84所,高等院校的在校生数量更是由3.7万增加到107.5万,增长了29倍之多。

改革开放40年,尽管武汉曾面临大学生“孔雀东南飞”局面,如今在产业吸引力和宽松的大学生落户、住房政策下,一批大学生选择留在武汉。2017年,武汉30万毕业生留汉,新落户大学生超过14万,大学生给武汉带来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创新力。

武汉,请回答1978

武汉历年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

40年间,来汉旅游的海外人员也急剧增长。数据显示,武汉市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数从1988年的7.28万,到2008年突破50万,截至2017年,武汉市接待海外旅游者总人数达到250万。

40载不忘初心,40载砥砺前行,千万人“老武汉”和“新武汉”被这座城市所滋养,秉承着“不服周”的精神,在这座城市拼搏奋斗,实现梦想。

武汉的地图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我们相信,这只蝴蝶还将继续释放着活力,飞得更远。

湖北省统计局官方网站、

武汉市统计局2008—2017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武汉统计年鉴1985—2017、

武汉改革开放30周年年鉴、

武汉市统计资料1949—1988、

武汉市科技局2013--2017年度武汉科技创新报告、

《武汉科技三十年:1978—2007》等

指导专家: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青

长江日报九派新闻内容团队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