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鬥彩?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杯子可以賣2.8億

鬥彩又稱逗彩,中國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藏品徵,集182,187,110-67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明朝

據歷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鬥彩瓷器。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里先生的意見,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緻,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什麼是鬥彩?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杯子可以賣2.8億

清朝

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

特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只有少數寄託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面仔細辨別。另外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清代,朗士寧等人將西洋畫技法帶到中國,自康熙朝始,內務府及養心殿造辦處將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藝,以油畫技法為基礎的琺琅彩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發晶釉面,則以西洋硬筆畫技法為基礎,精到細膩的筆法,糅合彩瓷工藝特有的渲染效果,輔以粉彩的寫意,呈現出疏密有致、剛柔相濟之狀。而琺琅所獨有的色彩凝練更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三種不同風格的工藝,反差強烈卻又渾然一體、風格迥異卻能相互提攜,爭奇鬥豔中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動畫面,故名:逗彩

世人談及成化瓷,必對成化鬥彩交口稱讚。成化鬥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

多種彩色結合相成的新工藝、新品位,而 使成化官窯瓷器被後人列為諸窯之首(見清人程哲《蓉槎蠡說》)。而作為“成窯上品”的鬥彩更是聲譽極重

什麼是鬥彩?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杯子可以賣2.8億

成化鬥

在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史上,金代磁州窯系統已有紅、綠、黃彩等相結合的釉上彩製品。明宣德時,鬥彩初露芳容。

工藝從西藏日喀則薩迦寺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款鬥彩鴛鴦蓮荷紋碗和1988年11月景德鎮明御用窯廠遺址出土的鬥彩鴛鴦蓮荷紋盤,可窺一斑。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品中亦有相同於景德鎮御窯廠出土的成化鴛鴦蓮荷紋盤,它們的裝飾題材、構圖設色、描繪技法與宣德器如出一轍,只是彩色較宣德薄勻鮮亮,畫面效果稍稍不及宣器生動自然,略顯拘謹。顯然,聲名赫赫的成化鬥彩是在宣德鬥彩成就基礎上發揚光大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化鬥彩在胎質、色釉、裝飾、工藝技法、品種諸多方面都高出宣窯。

什麼是鬥彩?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杯子可以賣2.8億

收藏

成化鬥彩雞缸杯是漢族傳統陶瓷中的藝術珍品,屬於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是在直徑約八釐米的撇口臥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細線淡描出紋飾的輪廓線後,上釉入窯經1300度左右的高溫燒成胎體,再用紅、綠、黃等色填滿預留的青花紋飾中二次入窯低溫焙燒。外壁以牡丹湖石和蘭草湖石將畫面分成兩組,一組繪雄雞昂首傲視,一雌雞與一小雞在啄食一蜈蚣,另有兩隻小雞玩逐。另一組繪一雄雞引頸啼鳴,一雌雞與三小雞啄食一蜈蚣,畫面形象生動,情趣盎然,後世多有仿製。成化鬥彩極其名貴,最主要是貴在彩飾工藝上創新與精湛。用“精工細作”概括成化鬥彩的品質完全恰當。成化鬥彩在胎釉、色彩、造型、方面的特色有進一步的認識。

什麼是鬥彩?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杯子可以賣2.8億

胎釉方面

胎質潔白細膩,薄輕透體,小杯胎體之薄幾同蟬翼,可映見手指。白釉柔和瑩潤,表裡如一。這種胎、釉特質的形成是由於成化瓷中的鐵、鈣含量下降所致,標誌著成化官窯對胎釉原料的選擇與控制比明朝前期更為嚴格。

彩色方面

豐富而華貴。成化以前釉上彩色很少,即使著名的“景泰藍”所用顏色也遠較成化鬥彩為少。“運用不同的選料和配比,做出這麼多的彩色,是成化時期制瓷工人的巨大創造”。成化青花色澤淡雅,釉上彩色鮮豔清新。已故陶瓷鑑定專家孫瀛洲先生,曾撰文談論成化彩色的特徵:“鮮紅豔如血,杏黃閃微紅。水綠、葉子綠、山子綠等皆透明。差(奼)紫色濃而無光。孔雀藍色沉,孔雀綠淺翠透明。赭紫色暗,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油紅色重豔而有光。薑黃色濃光弱”。實可謂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其中的“差紫”是成化彩色中的獨特品種。孔雀藍與孔雀綠不用於鬥彩器。成化鬥彩在彩色運用上靈活自如,按照器物及紋飾風格,或者選用一兩種(如鬥彩卷葉紋瓶),或者選用三四種(如鬥彩葡萄紋杯),或者選用五六種(如鬥彩雞缸杯)。用三四種彩繪的較多,用一兩種或五六種彩繪的極少。然而無論選用幾種,都設色精當,素雅與鮮麗兼而有之,明麗悅目,清新可人。應該說,若無成化顏色的豐富,便不會有爾後嘉萬五彩、康熙五彩、雍正粉彩等的發展成就。

青花

第一種,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釉面上青花雙鉤線內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種到多種不等,而後再入爐烘燒製成。這是借鑑“景泰藍”工藝中掐絲填料的技法。這類彩瓷的器表紋飾絕大多數為二方連續圖案,或由伸展多變的不同形式的圖案組成。這種畫法符合《南窯筆記》中的“填彩”說法。成化鬥彩瓷器絕大多數是用此種方法繪製的,因此填彩應是成化鬥彩中的一種主要施彩方法。例如成化鬥彩卷枝紋瓶、成化鬥彩蓮花紋蓋罐、成化鬥彩葡萄紋杯等都是用填彩技法繪製的鬥彩珍品。

第二種,用青花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的全體或主體,同時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瓷面上根據紋飾設色需要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施多種彩,再經爐火烘燒而成。這種畫法的器表紋飾展開後宛如一幅繪製精巧、色彩宜人的圖畫。例如成化鬥彩花蝶紋杯、成化鬥彩人物杯、成化鬥彩雞缸杯等。

青花紅彩、青花紅綠彩、青花金彩、青花五彩等多種青花加彩器,其青花紋飾與鬥彩畫法不同,它們沒有用青花勾紋飾輪廓線,而用青花作平塗或渲染。例如明宣德青花紅彩海水龍紋碗、明萬曆青花紅綠彩葫蘆瓶的紋飾,都沒有用青花勾繪紋飾的輪廓線,而是用青花平塗、描繪的方法繪製,與成化鬥彩的填繪技法明顯不同,故這兩件青花加彩器不應稱為鬥彩。縱觀陶瓷發展史,明代永樂、宣德時期已經出現了青花金彩、青花紅彩及青花五彩等,因此成化鬥彩應是在青花加彩工藝的基礎上逐漸繁衍出來的一種新的裝飾方法,這也是陶瓷裝飾工藝從簡單到繁複的客觀歷史規律。

總之,鬥彩應是淡描青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組成的畫面,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爭奇鬥豔,使鬥彩堪稱瓷器中的絕妙精品。清代鬥彩瓷器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在瓷畫的繪製技藝上又有了新的提高,但每件清代鬥彩瓷器仍有青花描繪紋飾的輪廓線。因此這種青花紋飾輪廓線就成了判斷鬥彩的關鍵。

五彩

五彩是有別於鬥彩的另一種彩繪瓷器。可分為兩大類,即“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釉上五彩的彩色紋飾均在釉上,在已經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彩繪畫,經700—800℃爐火燒製而成。一般以紅、黃、綠、紫、藍五種色彩描繪。但每件器物根據紋飾設色的要求,不一定五彩皆備,有的只用紅、綠、黃三色,也有用五種以上顏色的,只要色彩搭配得當,亦同樣精美。如明嘉靖五彩雲龍紋方罐,通體紋飾僅用三種彩,以紅、綠彩為主,黃彩作點綴,富有時代特色。清康熙五彩瓷器有的一件使用了紅、綠、黃、藍、赭、黑、金等七種色彩繪畫紋飾。由此可見五彩既有多彩又有靚美的含意,“五”字在這裡不是數詞而泛指多種。釉上五彩與鬥彩相比,有著明顯的區別,釉上五彩器沒有青花輪廓線及青花紋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