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鑑賞03|這些年,一直被誤解的:天涯何處無芳草

天涯何處無芳草,出自蘇軾所寫的《蝶戀花》一詞,現在,人們引用這句子的時候,一般多是兩個含義,

1、男女之間沒有必要死守一方,愛你或你可以愛的人還有很多。

2、不要過分執著於某事,世界很大,機會還有很多。

而在詞釋本中,此句子也見有兩種解釋:

1、是寫景,謂春光已睌,芳草長遍天涯。

2、是引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的句意。

我認為,以上這些解讀,都並非蘇軾在詞中的本意,如何解讀這句子,則必須結合整首詞去分析:

詩詞鑑賞03|這些年,一直被誤解的:天涯何處無芳草

花褪殘紅青杏小。

以花褪殘紅起筆,為全詞定下悲涼的基調。殘紅褪盡,青杏初生,看似不經意的兩個意象,卻暗含新舊交替之意。

蘇軾寫這首詞的時間,大約在紹聖元年,同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期,當時,宋哲宗恢復新法,重新起用新黨,而蘇門則被劃入舊黨,蘇軾也被以“譏斥先朝”之名,貶至英州(途中再貶惠州)。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晏殊有“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句,故此句仍為寫暮春景物,雖然意象統一,但初讀時,覺意境與起句相差甚遠,似乎難以承接。

枝上柳綿吹又少

這一句,才似承句,其基調和起句也是一致的。那為什麼蘇軾要在兩句之間加入一句“綠水人家”呢?這句裡有一個很關鍵的意象,就是人家,是誰的人家?作者似乎沒有交代,其他詞釋本也沒有解釋。

蘇軾用筆,向來很善於在閒處發力。有些看似不經意,往往容易被我們在閱讀時一帶而過的文字,其偏偏帶有深意。說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詞《水調歌頭》,開頭是這樣寫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以上句子中,“歸”這個字,歸是什麼意思?“歸”就意味著我本來就是在月亮上來的,我本來就是仙人。大家不妨再以一個仙人的視角,重溫一下此調,會有另一番感受的。

扯遠了,迴歸此句子,這裡同樣有一個容易讓我們一帶而過的字,就是“又”字。“又”就意味著作者不是第一次看見,“吹又小”則是一個過程,這表明作者並不是一個行人。而這是誰的人家,也似乎呼之欲出了。而再回看上一句,詞脈也隨之理順了。

這首詞,也正是蘇軾寫其被貶離家時的感受。

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上闋結句,必然要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詩詞中,柳和芳草都是寫離別的意象,所以有“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這類句子。

而就此句而言,筱靜認為是化自李煜的《清平樂》結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也只有作此解釋,句子才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另一方面,蘇軾被泛到惠州時,常喚其妾王朝雲彈唱此調。朝雲每唱至“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便會“歌喉將囀,淚滿衣襟”,掩抑不能自已。以至朝雲病逝後,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朝雲唱此調時所感,也間接引證了這一解讀。

詩詞鑑賞03|這些年,一直被誤解的: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換拍兩韻,一連用了四個牆字,用作牆內牆外的對比,實際上是回應起句殘紅新杏的對比。而牆這一意象,因有前面綠水人家的鋪墊,來得也不突然。

隔著高牆,在外並不能看見裡面的鞦韆,但作者卻知道里面的情景,這是作者怕我們還不明白,這是誰的人家。

牆外的道,就是離家遠行的道,牆外的行人,就是被貶離家的蘇軾。而牆裡的佳人則是虛筆,實際是藉此作被貶前後的對比。以過往的歡笑,映襯離家之悲涼。

因為在此時,蘇軾除了留王朝雲一起遠行外,已將其他待妾或贈或賣,連肚裡有了孩子的也不例外。所以牆內不會有佳人笑聲,笑聲只能是舊事回憶。

笑漸不聞聲漸悄

上句的補述,藉此表達過去快樂的日子如今已漸行漸遠。

多情卻被無情惱

結句多情與無情的對比,起句落紅與新杏的對比、換拍牆內與牆外的對比,都是一脈相承的。都是被貶前後的對比。而結句來得稍實,應是作者就對仕途際遇,另有所指。

以上的解讀,完全是依個人感覺而為,其中也與各詞釋本的解讀有所不同,僅供參考。大家有什麼見解的,也不妨說說……

詩詞鑑賞03|這些年,一直被誤解的:天涯何處無芳草

文字較長,能讀到這裡不易,萬分感激。當然寫到這裡也是不易,還望大家順手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