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王”石之軒的華麗轉身

黃易先生筆下的《大唐雙龍傳》中有一個人物,給人印象極為深刻,他就是智謀武功奇高,讓正邪兩派都聞名喪膽,孤傲自賞奸計百出,最後方大徹大悟的“邪王”石之軒。而石之軒的原型確有其人,便是歷仕北齊、隋、唐的名臣裴矩

裴矩,字弘大,一生輔弼過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等人。隋煬帝時,裴矩方得重用,先後被提拔為尚書左丞、吏部侍郎等職,隨侍隋煬帝左右。裴矩善揣摩上意,知道隋煬帝好大喜功,便想方設法滿足隋煬帝拓展疆土的野心。為此,裴矩跋山涉水,深入西北邊境,對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河流等情況做了詳細考察,撰寫出一部《西域圖記》,此書極有價值,裴矩的才幹可見一斑。裴矩的舉動,果然大得隋煬帝歡心,隋煬帝對裴矩也是大加賞賜,讓他專門處理西北地區與西域的關係。裴矩倒真有本事竟然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西域十幾個小國家歸順了隋朝。

西域各國來降,隋煬帝龍顏大悅,重賞了裴矩,並決定親往西北邊區巡視,裴矩不惜花費重金,說服西域各國的國王,穿戴整齊,載歌載舞,拜謁於路邊,迎接隋煬帝。隋煬帝受到空前的歡迎,真以為自己聖德無雙,得意非凡。

裴矩為了滿足隋煬帝的虛榮心建議將天下的雜耍藝人,諸如雜技,相撲等全部聚集東都洛陽,供各國使節觀賞。在此期間,又在洛陽大排宴筵,供應豐盛酒食,外國人可以隨意吃喝,分文不取,極盡浮誇奢華之風。隋煬帝對裴矩的做法十分滿意,誇讚裴矩公忠體國,為朝臣表率,更賞賜他數十萬錢。

當時隋朝國力鼎盛,萬國來朝,唯獨遼東不服,。裴矩揣摩上意,極力慫恿隋煬帝出兵討伐遼東,結果幾次討伐都吃了敗仗,這幾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致使曾國力強盛的大隋國疲民窮,怨聲載道,各地人民起義,勢成燎原。

各地的起義之勢越來越烈,大隋朝已是風雨飄搖,成強弩之末,在隋煬帝困在揚州還撫鏡自覽,感慨“大好頭顱,誰人砍之”自戀中時,裴矩已經開始審時度勢,精準的判斷出隋煬帝已是窮途末路,於是,他開始籠絡躁動不安的軍官,無論對方品級有多低,他都能笑臉相待,折節下交。並適時建議隋煬帝,將揚州城中的孤寡的女子`尼姑,許配給單身的將士,原本有私情的,一概承認。隋煬帝為了安撫將士,同意了他的建議。官兵們極為歡喜,十分感激裴矩的恩德。

不久,軍中發動政變,絞死了隋煬帝,把以往隋煬帝身邊的近臣全部誅殺,只有裴矩在一干將官中有良好的聲望,免過一劫。後來裴矩先後依附宇文化及,竇建德,都受到重用。等李唐興起,裴矩又以其精準的判斷,歸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時擔任吏部尚書,唐太宗是位千古明君,裴矩宦海沉浮,為人處事更有一番領悟,又成了一位仗義直言的忠臣了。

一次唐太宗為了考察哪些官員貪汙受賄,故意派人給眾大臣送禮行賄,大部分大臣都能恪守不渝,不為所動,只有一位掌門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絹。唐太宗大怒,要處死這個官員,裴矩勸阻道“陛下以財物利誘在先,因為這個原因而令官員受到極刑,恐怕不符合以禮教化人的原則吧?”

唐太宗認為這番話說的有道理,聽從了他的建議,對群臣說“裴矩能當眾表達不同意見,而不是當面順從背後不滿,如果大家都這樣做,天下哪有治理不好的”

裴矩前半生劣跡斑斑,附合隋煬帝做了不少禍國殃民的壞事,後半生卻能幡然醒悟,變為一名鐵骨錚錚的忠良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