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媒介與社會變遷 課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贈予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高原,低山

這自然對地貌的贈予

星星,月亮

這是自然對天空的贈予

溫暖,寒冷

這是自然對四季的贈予

春筍是雨露的贈予

蓮藕是淤泥的贈予

大豆,一種平凡的豆類食物,包含著人們對土地的眷戀和對上天的景仰,蘊含著人類偉大文學構造後深切的情感寄託,苦辣酸甜。

它不僅僅是人間百味,也是情感堡壘。

您是否願意跟隨我們的步伐

品味文學作品中的百變豆?

1.《祝福》魯迅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沒有神采的眼睛來,接著說。“我單知道下雪的時候野獸在山坳裡沒有食吃,會到村裡來; 我不知道春天也會有。我一清早起來就開了門,拿小籃盛了一籃豆,叫我們的阿毛坐在門檻上剝豆去。他是很聽話的,我的話句句聽;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後劈柴,掏米,米下了鍋,要蒸豆。我叫阿毛,沒有應,出去口看,只見豆撒得一地,沒有我們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別家去玩的;各處去一問,果然沒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尋。直到下半天,尋來尋去尋到山坳裡,看見刺柴上桂著一隻他的小鞋。大家都說,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進去;他果然躺在草窠裡,肚裡的五臟已經都給吃空了,手上還緊緊的捏著那隻小籃呢……”

她接著但是嗚咽,說不出成句的話來。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2.《活著》餘華

走出了屋門,我越想越心疼,便去摘了半鍋新鮮的豆子,回去給苦根煮熟了,裡面放上鹽。把凳子搬到床前,半鍋豆子放在凳上,叫苦根吃,看到有豆子吃,苦根笑了,我走出去時聽到他說: “你怎麼不吃啊。” 我是傍晚才回到屋裡的,棉花一摘完,我累得人架子都要散了。從田裡到家才一小段路,走到門口我的腿便哆嗦了,我進了屋叫: “苦根,苦根。” 苦根沒答應,我以為他是睡著了,到床前一看,苦根歪在床上,嘴半張著能看到裡面有兩顆還沒嚼爛的豆子。一看那嘴,我腦袋裡嗡嗡亂響了,苦根的嘴唇都青了。我使勁搖他,使勁叫他,他的身體晃來晃去,就是不答應我。我慌了,在床上坐下來想了又想,想到苦根會不會是死了,這麼一想我忍不住哭了起來。我再去搖他,他還是不答應,我想他可能真是死了。我就走到屋外,看到村裡一個年輕人,對他說: “求你去看看苦根,他像是死了。” 那年輕人看了我半晌,隨後拔腳便往我屋裡跑。他也把苦根搖了又搖,又將耳朵貼到苦根胸口聽了很久,才說: “聽不到心跳。” 村裡很多人都來了,我求他們都去看看苦根,他們都去搖搖,聽聽,完了對我說: “死了。” 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裡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我是老昏了頭,給苦根煮了這麼多豆子,我老得又笨又蠢,害死了苦根。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豆,

這個百變豆,

記錄下了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也斷送了兩個平凡人的性命。

食物作為一種媒介,

悄無聲息地承載著青春與記憶,

這些回憶不過也只是我們後來的回憶罷了。

3.《故鄉》魯迅

哦,我記得了。我孩子時候,在斜對門的豆腐店裡確乎終日坐著一個楊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著白粉,顴骨沒有這麼高,嘴唇也沒有這麼薄,而且終日坐著,我也從沒有見過這圓規式的姿勢。那時人說: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但這大約因為年齡的關係,我卻並未蒙著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卻了。然而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大豆能滋養人的靈性和覺悟,這一點就彷彿人對豆腐的塑造,如文學表達中的“豆腐西施”。

兩者間有一種不可言喻的共通。

4.《孔乙己》魯迅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櫃檯,櫃裡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中國,從南到北,廣袤的國土,自然地理的多樣變化,讓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國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豐富主食。

豆類這單一的品種倒也是一種奢侈。

大豆的味道,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念舊、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卻上心間,我們幾乎分不清

哪一絲是滋味,哪一縷是情懷。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文字 | 陳梓陽

2018媒介与社会变迁 课程分享|食界:自然的赠予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