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清朝,谁的作用最大?

二八千


推翻清朝,谁的作用大?有人说是孙中山,有人说是黄兴,甚至有人说是袁世凯!



毫无疑问,是国父孙中山!

为什么说是孙中山呢?我们首先要厘清孙中山的一生有哪些卓越的贡献: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时年仅28岁!

1900年,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三洲起义。“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识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孙中山语。孙中山被人称为“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驱,孙中山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奋斗、艰难都是其追随者极其尊崇的。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其前身为兴中会,华兴会。

1906年12月2日,孙中山创建了三民主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正式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912年元月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孙中山担任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国民党的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创建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华民国的国父,地位超然,他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

黄兴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也是巨大的,1904年2月15日,他与宋教仁在长沙创立了华兴会,次年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他与宋教仁一道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为推翻清朝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革命的一面旗织。无论黄兴还是宋教仁等都是在三民主义旗织下浴血奋战,毫无疑问,孙中山的作用肯定是最大的。

有人说,武昌起义时孙中山还在美国。一些人以此来否定孙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武昌起义很多领导人都不在武昌,包括黄兴也是武昌起义后一个星期才赶到的。以这次起义来否定领导人的功劳是不公允的。就如解放战争中,毛也没亲自带兵打仗,可你能否定毛的作用吗?孙与毛都是领导者,起到统筹全局的作用,他们的功劳不容抹杀!

甚至有人说推翻清朝袁世凯功劳最大,理由是袁逼迫清帝下台的。这就荒唐了!首先我们要清楚,清帝为什么会被迫下台?要知道,清朝有防汉政策,汉人是没有权的,为什么袁世凯有权逼迫清帝下台呢?是因为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下,大清政权风雨飘摇,大厦将倒的情形下才不得不放权给汉人,利用汉人维护其政权。没有辛亥革命的爆发,满清就不会放权给汉人,袁世凯就不能掌权!没有前期辛亥革命的成果,那轮到你袁世凯的最后一击?可以说没有袁,大清一样会被推翻,没有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清朝是绝对推翻不了的!说袁作用大是本未倒置,黑白不分,事非不分!

当然推翻清朝不是孙中山一个人的功劳,而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用鲜血来染成的,包括被刺身亡的宋教仁,包括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的陆皓东等。把一个窃国大盗说成推翻清朝的功臣,那英烈们的鲜血不是白流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前期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作用。正是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打击下才严重动摇了大清的根基,为后来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帝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中山胸怀天下,为了中国的统一,为了不生灵涂炭让位给袁世凯。可这个窃国大盗却阴奉阳违,利欲熏心,冒天下之不韪,公然开历史倒车,居然称帝!

孙中山创建的三民主义观念已深入民心,无论是袁世凯称帝,还是张勋复辟,这些闹剧都会受到人民的唾弃与反抗,注定是不能得逞的,这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伟大作用!


毛泽东是这样评价他的:

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美国作家保罗.林百克是这样评价他的:

孙中山的一生是奋斗不息的一生!

孙中山对中国的伟大贡献,泼血的爱国赤诚,彪炳千秋,他也无愧于“国父”二字!

推翻清朝,国父孙中山作用最大。


李超粤


1911年的清朝,风雨飘摇,上下都呈现出一种败亡之象。满清王公在各派系的相互倾扎中,惨淡经营着祖上留下的基业。

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各种矛盾瞬间爆发出来。随着溥仪退位诏书的颁布,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满清寿终正寝。清朝被推翻了,但谁起的作用最大众说纷纭,保皇派,革命派,立宪派,孙中山,还是袁世凯?

推翻一个朝代,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实力,二是意愿。分析一下,各个集团的实力与意愿。

第一,保皇派。保皇派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变法失败后,康梁逃往国外。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了“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即保皇会。早期的维新派要求开议会,实行新政。光绪去世后,他们要求保留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因而得名“保皇派”。

保皇派的主要组成是开明的贵族和保守的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实力,是清室可以利用的对象。但被满清的顽固派打压,最终流亡海外,力量得到削弱,后来的张勋复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保皇派虽然被慈禧、隆裕太后所不容,但意愿上还是支持满清统治的。

第二,革命派。革命派以孙中山、黄兴为领袖,与保皇派截然对立,革命派以推翻满清统治为己任。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要活动范围也是在国外。虽然革命派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生命力,但当时的中国,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薄弱。辛亥革命之前,革命派已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

革命派走的是精英革命,未能发动群众。他们有一套成熟的理论,却缺人,缺钱,缺枪。孙中山为革命四处奔走,也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所以有些人称他为“孙大炮”。革命派有意愿推翻满清,但实力有限。

第三,立宪派。立宪派介于保皇派与革命派之间,他们要求立宪,并不在意保留不保留皇帝。他代表了上层的资产阶级,也包括地主绅士。他们有钱,有地,有人,是相当有实力的一个政治派别。

期初,立宪派寄希望于满清政府。但清政府却一直打着立宪的幌子,在辛亥这一年成立了皇族内阁,不少人深感失望。摇摆不定的立宪派也转而投向革命,这也是满清众叛亲离的重要原因。

第四,袁世凯。袁世凯的理论主张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个实干家。当别人在政治舞台上长袖善舞时,袁世凯却在闷头培养自己的军队。所以在辛亥革命发生后,大家突然发现袁世凯的北洋新军竟成了中国当时最有战斗力的一支部队。名不见经传的袁世凯,也成了能够左右时局的关键人物。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袁世凯是李鸿章去世前极力推荐的人物。袁世凯的背后是庞大的的汉人官僚体系,袁世凯有实力也有意愿推翻满清政府。事实证明,他也做到了。

毛泽东曾说:“政治就是朋友多多的,敌人少少的”。袁世凯就做到了这一点,通过优待满清皇室,笼络了保皇派。走资本主义道路,得到革命派的支持,立宪派的主张也得到实现。兵不血刃就完成了一个朝代的更替,顺利的超乎人们的想象。试问当时的中国,除了袁世凯,谁能做到?

可惜,历史并未朝着我们一厢情愿的方向去走。但无论如何,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这是很有意义的。

历史,素颜一些会更美。我是素颜历史,期待您的关注。


素颜历史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推翻清朝统治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个馒头,掌握清廷军权的袁世凯是结束清朝统治的第五个馒头。

然而,正如西汉贾谊在《过秦论》一文中分析秦灭亡之原因时所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亡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同样的道理,清朝被推翻之根本原因,固然有孙中山与袁世凯之原因,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清朝被推翻更重要的原因应该是清朝统治者愚昧无知、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等多种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应该是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固步自封脱离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成文回答如下:

清朝是我国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自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大清”以来,至1912年清宣统帝退位,共存在了276年之久,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最终还是逃不了覆灭的命运,其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周期律的魔咒作用。清朝的灭亡符合中国封建王朝兴衰周期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遵循着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自然规律,作为国诈近三个世纪的大清帝国也是无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初创、兴盛、衰落和灭亡的历史周期律这一规律的。

二、历史合力的作用。清朝的灭亡是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政治上看,经历封建社会漫长的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斗争,清朝在明朝罢黜相权强化皇权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军机处,使得专制皇权达到空前高度,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因此达到历史的巅峰。盛之始即为衰之始,特别是面对世界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潮流,清朝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已显得老态龙钟步履蹒跚。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统治,固然巩固了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但也使得清朝的政治十分腐败不堪,社会缺乏活力,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完全落伍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发展的历史潮流。

从经济上看,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占整个社会主体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因此受到压制而始终不能破壳而出。在传统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释放完最后的活力后,面对人口的日益增长,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已明显落后了。特别是当西方各国包括日本进行工业革命后,清朝这种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已彻底落伍于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经济发展的潮流了。

从军事上看,晚清时期军队十分腐败。腐败到什么地步呢?我们姑且以外国人的视角来反推。记得有一个与清政府打交道的英国商人曾经这样描述清朝军队的状况:“我都不好意思把这批枪拿出来了,因为他们都已经破的根本不能用了,但对方说只要看上去像杆枪就行,而开出来的价格让我没法回绝。事后我才知道,他向政府报账的银两,居然是实际付给我的十倍都不只。于是,我也就坦然一点了,我只是担心拿着这样枪的士兵,真要打仗就必死无疑了”。据此,当时政治的腐败导致清政府辖下的武装军队是有多么腐蚀了。

从文化上看,清朝继续实行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又大兴残酷的“文字狱”,这不仅妨碍了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挥,阻碍了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而且迫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国家政治大事,一头扎进考据学中寻章摘句,不重视影响国计民生的科技的传承和创新。

从对外关系上看,清朝统治者坚持“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闭关自守,居高临下,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抱守残缺,顽固坚持祖宗之法和君主专制独裁统治,看不清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没有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

综上所述,清朝的落后不仅是内部封建制度的根本落后,而且还落后于外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1840年,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通过鸦片战争,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把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王朝也逐步沦为列强侵略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最终在内外交困之中,被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所推翻。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小编认为推翻清王朝统治,有很多方面作用,但这两个方面作用很大。

第一、外部因素影响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进入机器代替手工生产的革命。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各项完善的制度而当时的中国还沉浸在八股取士当中,由此开始,世界形成了明显的西方各方面先进、东方各方面落后的局面。

第二、内部因素影响

清王朝统治中末期,当时封建统治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生存艰难。

再加上当时重农抑商传统思想影响和海禁政策,使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无法看清世界形势,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当中。



自1840年以后,经过多次中外战争,清政府被迫开始重新认识世界,先后出现了林则徐、魏源、孙中山等救国人士。有的通过变法改革,来使当时奄奄一息的中国强大起来。有的通过起义建立新政权,来使当时中国强大起来。


随着世界形势的快速发展,封建统治不在适应世界形势的需要,加上老百姓的不妥协和仁人志士的实际行动,在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腐朽的清王朝才被退翻。


历史野马


论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多数人均认为推翻清朝、结束帝制为其首要,此中要义是清朝灭亡乃辛亥革命所致,其实在笔者看来,清朝的灭亡,是自杀而非他杀。

清末十年间,为了化解统治危机,最高统治集团与地方督抚联合推行新政,然而却事与愿违,王朝由此踏上了灭亡的快车道。

政治方面

清朝最后的十年间,就组织行为而言,首推谘议局、资政院。这两个机构乃清末立宪运动的重要组成,其初始动机是为了拉拢立宪派,消弭革命,化解危机,维护自身统治,然而结果却直接导致了政治崩溃,立宪派北汽清廷而去,清政府在与革命派、立宪派的三方博弈中,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之所以如此,两个原因,其一,许多地方谘议局中混入了革命党分子,此外还有革命党人以新军军官的合法身份,对谘议局做了许多工作,这也扩大了同盟会在谘议局里的影响。

其二,占谘议局主体的立宪派对清廷强烈表示不满。立宪派本来站在清廷这一边,他们多仿行宪政保有期待,资政院、谘议局的成立,无疑给这群人提供了一个合法的平台。如uangxi谘议局开局议事开幕式上,议员代表《致辞》道:“吾人渴望于立宪政体,不能不渴望于国会构成,既不能不渴望于地方自治,而省之谘议局实当斯二者之枢机。”

而清政府在与立宪派的博弈折冲中,始终处于被动让权地位,立宪派的不满情绪渐趋膨胀,以至于出现了三次国会大请愿这样的危机事件,直至皇族内阁的产生,立宪派由失望而绝望,最终背离而去。“辛亥革命,皆以谘议局为发端。”,清政府的统治基础,资源进一步弱化。

再就功能、效果而言,无论是谘议局还是资政院,都对清政府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冲击。谘议局通过针对督抚的成功“越权”,在地方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虽然谘议局、资政院的田等往往没有什么效果,几乎被政府无视,但其已经形成了一种舆论氛围,以合法的方式针砭时弊,甚至将矛头指向皇权。

经济方面

清政府最后的十年,在经济方面的危机也算是空前严重。为了化解通知危机,在经济方面推行新政,如练新军、编巡警、兴学及地方自治等。在今天看来,上述活动符合现代性的要求,然而却造成了征服支出骤然膨胀,以致财政陷入崩溃的窘境。


庚子赔款的债务加上新政的合力,打破了手指平衡,为弥补亏空,清廷着力开源节流,其中节流的成效不彰,而开源则带来了苛征之弊。

军事方面

清政府为了挽救自身统治,在清末采取一大举措乃编练新军,其结果却是新军集体哗变。清王朝最终灭亡,导火索乃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之所以爆发,与湖北新军集体哗变有关。

武昌起义爆发前,湖北新军15000人中,参加文学社和共进会的竟达5000人之多,占据了湖北新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大批士兵是同情革命的,与革命为敌的至多不过一千余人。湖北新军这种情况,南方诸多新军也是这样。

其实这主要是清末新军观念的转型,江南地区新军改募兵为征兵,武风渐开,兵格渐贵,期间虽未必尽明忠爱之大义,而读书有家之人占多数,其当兵的目的显然与旧军队图饷不一样。这种情况反映了近代国民意识的军人观念已经不是旧时观念,对新式军人的政治逸轨意义深远。

文化方面

清政府的文化自救举措包括派留学、兴学堂、办报刊及阅书报社等,但结果却是留学生多背弃清廷、不少国内学生对立情绪弥漫,报刊及阅书报社日渐异化。

清政府为培养人才派留学所造就的留学生群体,离心倾向十分鲜明。清末留学生以日本为最多,留日士官生又是其中重要组成,辛亥革命后,几乎各省的兵权都由这些留日士官生掌握。

清政府为培养人才还致力于兴办学堂,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学堂中却占据了相当的空间,或议论时政、与朝廷抗争,或同情革命,又或蔑视清廷。为开民智清政府致力于创办报刊,却造成了舆论失控,报刊的异化现象十分严重。

综上,对于当时的清政府来说,坐着不动啥也不干也是死,大刀阔斧地改革也是死,毕竟无论怎么改,怎么投入近代世界的怀抱,人民对封建帝制的认可度只会越来越低。所以说,清政府的灭亡,是自杀,是历史的必然。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青年折缘


历史行进到十九世纪,世界各地的封建王朝已经纷纷土崩瓦解。在国内,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倡导的民族共和精神也逐渐深入人心。清朝的灭亡已是大势所趋,不是谁所能够改变的!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后来的甲午战争,清朝的腐朽与落后就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太平天国运动更是让大家看明白了,此时的清廷已经成为了一艘四处进水的破船。

我们就比喻一下这艘破船,世界形势和国外列强就如同惊涛骇浪的大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者为了加速它的沉没,不停的在船底上凿窟窿,慈禧作为船长则忙碌的指挥水手们四处堵窟窿,袁世凯摄于慈禧的威严也在拼命的划船。这艘船虽然危机重重,可一时半会儿还沉不了。

可是,老船长去世了,换上了载沣当新船长,他看袁世凯不顺眼,就把他给辞退了,换上了自己弟弟们划船。突然有一天,船底被孙中山凿了一个大窟窿,可是水手们竟然消极怠工,没人愿意去堵这个窟窿,原来他们和袁世凯是一伙的。新船长一看没办法了,只能把袁世凯请回来,袁世凯说“我回来可以,但是你这个船长得让我当。”新船长也没办法,被迫答应。这时,孙中山也和袁世凯商量,你只要把这艘船的名字改为中华民国,我也支持你当船长。于是,这艘船的船长就变成了袁世凯。


历史长河中的鱼


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只单一原因,清王朝的覆灭有三方面的因素,缺一不可:

一、清廷的腐朽无能,对汉民族的欺压,使清王朝象危楼一样摇摇欲坠,特别是在慈禧太后死后已无铁腕人物,烂到根的大清就等掘墓人了;

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一面伟大的革命旗帜,用毕业精力欲求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唤醒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意志,为彻底埋葬封建清王朝,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三、袁世凯代表汉族势力已掌握控制了全国的军事力量。他以务实的能力,借助全国革命的形势,连哄带吓迫使软弱的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成功地以和平方式走向共和,客观地为历史进程作出了很大贡献。




温情忆鸿564


军队在民主化中的作用很关键

军队在民主化进程中的作用很关键,只有军队保持中立或倒戈,民主化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军队出手镇压民主运动,民主化就不可能成功。可以说,民主化能够顺利进行,一方面要归功于民众的抗争,另一方面也要得益于军方的中立或倒戈。

如果不是武昌的新军倒戈,发动军事暴动,清政府就不会垮,也就没有什么民国了。如果只是南方的新军倒戈,北洋六军不倒戈,清政府也垮不了。可以说,清政府是被自己所培养的新军摧垮的。清政府不惜血本培养新军,本来是想用它来保政权,结果适得其反。南方的新军倒戈是出于革命理想,北方的新军倒戈则是出于现实利益。

1989年10月初,东德的莱比锡出现了示威游行,在个别开明官员的指示下,军警一反常态,没有进行镇压,结果激励了更多的民众参与抗议活动。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让东德政府陷入了瘫痪,从而也导致了柏林墙的倒塌,东德民众都涌向了西德,军警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对翻越柏林墙的民众开枪。

东欧的民主化能够成功,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从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不再对东欧国家进行军事干预。捷克起初的民主化,也就是布拉格之春,就是因为遭到苏联的军事干预,而被镇压下去了。在1980年代末,不管是东德、波兰,还是捷克、匈牙利,其民主化都得益于苏联不再进行军事干预。

苏联发生八月政变后,起初军队想干预,后来保持了中立,采取了袖手旁观。如果军队坚持干预,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民主派就会遭到失败。尽管现在俄罗斯只有选举民主,但比起前苏联的极权来,无疑是前进了一大步。

苏联军队没有出手镇压叶利钦领导的民主运动,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此前他们出手镇压波罗的海国家的民众抗议时,背负了骂名,增加了心理负担,不敢再轻易出手。因为军队本来是用来保护国家和国民安全的,结果被用来镇压和屠杀民众,自然会遭到抨击和唾弃。

罗马尼亚的民主化,也得益于军队倒戈。齐奥塞斯库命令军队向示威游行的民众开枪,军队不但拒绝执行命令,而且还调转了枪头,打败了效忠于齐奥塞斯库的内务部队。齐奥塞斯库的政权被他一手栽培的军队推翻了,就连齐奥塞斯库的性命也被他一手栽培的军队给结束了。

利比亚的政府军要是不出现分裂,并导致部分军队倒戈,投靠反对派,反对派就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就推倒卡扎菲政权,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民主化。卡扎菲跟齐奥塞斯库一样,不仅是自己的政权被自己的军队推翻了,就连自己的性命也被自己的人民结束了。

突尼斯的民主化能够顺利进行,除了民众的抗争和各阶层的合作,还要归功于军方保持中立。如果军方插上干预,突尼斯的民主化就可能会夭折。同样是北非国家的埃及,就是因为军方插上干预,从而让埃及的民主化嘎然而止。


长江一口


推翻清皇朝的是袁世凯。清军的主力——新军,在已经下野的袁遥控下,对镇压辛亥革命的皇帝命令,是阴奉阴违,虚张声势。相反,却逼皇朝内阁让袁出山,收拾局势。皇朝内阁在军队威逼下,立即任命袁为内阁总理並由袁全权组阁。袁一面与南京的各省组建的临时政府商讨国是,一面让南通人实业家张状元找二人在苏州惟盈旅社起草清皇朝退位让国诏书。接着袁向皇太后陈述革命的恐佈,並举例法国大革命时法皇及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皇太后对袁呈上的皇帝退位诏书完全同意。紧接着清皇室公布皇帝退位诏书,宣告清皇朝终结,政权和平移交民国政府。清皇朝的总理大臣袁世凯宣告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南京的临时政府按约即行解散。袁确定五色国旗,宣告了中国是五族共和的多民族国家,而不是驱逐鞑虏的纯汉族国家。


LruDaddy


推翻清朝谁的作用最大?这个问题可能有点争论。但是客观的来说,清朝被推翻,是历史的必然。但是人为加速了清朝的灭亡。在推翻清朝的作用,当中谁的作用最大?可能打响第一枪的是革命党,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但是真正迫使清朝皇帝退位的人是袁世凯手握着北洋新军重兵,在南方革命党熊熊烈火起义不断下,清王朝在南方的统治摇摇欲碎。虽然北方六镇还在清朝控制手里,但是实际掌握权,是掌握在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手里,面对的南方革命已成为燎原之事的烈火。清朝内部已经出现了,统治严重危机。内阁摄政王载沣在调兵遣将方便也存在用人不当导致时局无法晚回败局,在这种艰难时局的情况下。。最后在隆裕太后的拍板下,请袁世凯出山。刚开始北洋新军到武汉汉口镇压起义军的时候,冯国漳打的很猛,革命军都有点支撑不住。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袁世凯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只要南方革命军答应让他当大总统,他就想办法逼迫清廷退位。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之下,清廷答应的民国提出的优厚条件。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帝制,终于在袁世凯的推波助澜下结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