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曾看過人民日報發佈了一條新聞,一名22歲男孩出國留學花光200萬,結果卻被退學,回家啃老,天天打遊戲,吃飯還要靠奶奶喂。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22歲男孩為何會變成吃飯都要喂的巨嬰?很多人說是因為孩子的奶奶過於溺愛。

仔細看完新聞後會發現,其實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身上。

男孩的母親是哈爾濱市一家公司的高管,父親是一家國企的職員。12年前,男孩的父母離異後各自開始了新的生活,母親忙於事業,父親忙於自己的生活。孩子則被扔給了奶奶。

十幾年間,男孩的父母只負責給錢,被老師告知說孩子性格太孤僻,不合群,學習成績不好,也沒放心上。

直到快要面臨高考時,男孩的父母才想到要彌補孩子,決定把男孩送出國,希望能通過換一個壞境改變性格,提升成績,結果男孩花光了200萬,卻變得更加孤僻。

男孩留學不成,父母又託關係送進了國內一所專科院校,希望男孩能學得一技之長,誰知才上了兩個月,男孩就和同學鬧矛盾退學。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小時候沒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陪伴,長大後給孩子再多的金錢和物質補償都沒有用。孤僻、自卑的性格早已形成。

這讓我想起了前幾天發生的另外一則新聞——12歲男孩抽菸被母親打罵後將其砍死。很多人說小小年紀怎麼如此暴力冷血,從孩子的成長經歷就能看出端倪。

男孩從2歲開始就被扔給了爺爺奶奶撫養,結果被慣成了叛逆性格,不認真讀書、抽菸、不聽話。

小時候沒給過孩子關愛和教育,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再來彌補和管教,為時已晚。

“你沒愛過我,憑什麼要管我。你沒陪著我長大,憑什麼問為何我會變成這樣。”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反觀現實生活中,其實很大一部分父母都是如此。沒時間陪伴關愛孩子,就用金錢和物質來彌補。小時候明明沒教育過孩子,卻當孩子長大後變得不聽話時說:“好好的孩子,怎麼成這樣了。”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是有關於“陪伴孩子”的,辯手顏如晶說:“孩子的成長就像連續劇,你沒跟著看,卻突然問我這個女的為何會愛上這個男的,要我怎麼回答你。”

的確,孩子的成長就像一部連續劇,電視劇錯過了可以重看,但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是錯過了。當孩子出了問題時,你花再多錢也難以解決,你哭天搶地的問為何孩子會這樣,也無濟於事。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就像龍應臺在《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文中所說: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過期後的父母再怎麼努力,也比不過10年前有效了。”

想要孩子將來有所成就,必須在黃金時期內幫孩子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否則,將來你的孩子不是來報恩的,而是來懲罰你的。

02

在教育的有效期內,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陪伴。

有些人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對孩子是少一點陪伴,孩子感受不到。甚至有些人直接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帶,直到上小學才接到身邊。其實你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的那十年,恰恰是“他變得懂事”最重要的十年。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美國心理學家哈里·哈洛曾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恆河猴實驗。

哈洛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從猴媽媽身邊強行分開,帶到實驗室,放進籠子裡。籠子裡為小猴準備了兩隻代理母猴:一隻由鐵絲纏繞而成,胸前掛著奶瓶;另一隻是由絨布製作的母猴,什麼也沒有,乳房裡吸不到奶。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一個是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母親,一個是柔軟、溫暖的母親。你們猜小猴會更喜歡哪一個?

按照“小孩兒有奶便是娘”推斷,估計小猴會親近鐵絲“媽媽”,可事實則不然,剛開始,嬰猴多圍著鐵絲“媽媽”,但沒過幾天,令人驚訝的事情就發生了:嬰猴只在飢餓的時候才到鐵絲“媽媽”那喝幾口奶水,一喝完就趕緊依偎在絨布“媽媽”身邊。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誰也沒想到,小獼猴會把與母猴之間肢體的接觸凌駕於吃奶的生理需求之上。

後來,實驗中這些猴子成年後,回到猴群中,基本上都表現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等各種心理問題,發情了也不會交配或拒絕交配,讓其人工受孕生下孩子後,或殘忍地虐待孩子、或直接咬死。

哈洛於是對實驗進行了改進,他製作了一個可以動的代理母猴,這樣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

或許哈洛的實驗過於殘忍,實驗中呈現的景象雖然令人心寒驚恐,卻也凸顯出陪伴和關愛對於生命的重要。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心理學有一個依戀理論:

如果孩子在早期的關係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

也就是說從小被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而那些從小沒被父母陪伴的孩子會怎麼樣?研究表明從幼兒時期就缺乏父母的陪伴的孩子,表現出了典型的對抗型人格:缺乏安全感、焦慮、自卑、反叛、不合群、冷漠、狂躁、無法遵從集體生活規則。

0-3歲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期,4-12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些階段都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相信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自信、開朗,多交朋友,勇於表達自我。那麼就應該從小多陪伴關愛孩子。幼年時成長在充盈的愛與關懷中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帶著滿滿的愛和勇氣去迎接這個世界的風風雨雨。

03

在教育的有效期內,父母第二應該做的事情就是管教,讓孩子明事理,懂規矩,有教養。

前段時間,一位親戚委託我幫忙勸勸他的兒子。

16歲的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成績很差,被迫退學。而在家的日子裡則天天玩遊戲,還學會了抽菸。父母和他講話,從來不聽,要麼就是和父母吵起來。

我小心翼翼地撥通了孩子的微信語音電話,雖然因為是長輩,孩子還算客氣,沒直接掛電話,但基本也是溝通無效。我說好幾句,孩子才會搭理一句:“哦”、“嗯”、“好的”、“是的”,“沒有”……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後來親戚跟我傾訴說,他是貨車司機,常年在外跑長途拉貨,一兩個月才回一次家。老婆又是在餐廳工作,非常忙,有時候還是夜班。

雖然和孩子住在一起,但是管教孩子的任務都在孩子爺爺奶奶身上。

“我們身邊的人不都是把孩子扔給老人帶的嘛,很多孩子不都是小時候皮,長大都會懂事的嘛,我真沒想到孩子長大了會變成這樣。哎,現在管都管不了了。”親戚後悔地說道。

其實這樣的父母並不少,當孩子調皮搗蛋,犯錯的時候,很多父母喜歡說:“等孩子長大了就懂事了。”好像孩子能自己明事理一樣。事實上,長大了只會變本加厲。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列夫·托爾斯泰的代表作《戰爭與和平》中有句話:“沒人和你說不的時候,你是長不大的。”

在我們身邊,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說“不”說得太晚,於是那些教育孩子的最佳時間,明辨是非的最好機會,常常被父母輕描淡寫的忽略了。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而學壞,是最容易的事。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父母在該教育和照顧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藉口工作忙,而忽略對孩子的管理在年老的時候,一切榮譽和金錢都是過眼雲煙,而一個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讓你晚景慘淡。”

所以,管孩子要趁早。

04

如果錯過了教育有效期,怎麼辦?

兒童教育作家童書媽媽三川玲講過一位朋友的故事。他的朋友夫妻都是雙職工,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孩子從小給了爺爺奶奶帶,直到上小學才接到身邊。

在孩子9歲時,朋友向三川玲吐槽說孩子越來越叛逆,以前小的時候還很尊敬父母,很聽話,經常配合父母在朋友面前背唐詩、表演才藝,現在對父母愛理不理。三川玲詫異,才9歲怎麼就會叛逆呢?原來和父母從小缺失陪伴有關。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因為孩子剛來父母身邊時,對環境陌生,為討好父母就表現出很敬畏的樣子。

隨著時間推移,孩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想法。甚至可能會覺得是父母虧欠了自己,沒陪伴關愛自己。小的時候,父母每次見到自己,都會買禮物。現在回到家裡之後,自己還要做家務,還要給陌生的客人表演,剛開始時自然心裡不情願,但不敢說。而現在,已經適應環境了,當然就會表現出來。

於是三川玲給了朋友兩個建議:

  • 坦誠地告訴孩子,當初出於怎樣的情況,才把他送到爺爺奶奶那裡的,希望孩子能夠理解
  • 是現在他想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事先和孩子商量

這兩個建議對其他父母也同樣適用。

22歲男孩留學花光200萬,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害了誰

陪伴可以遲到,但不能缺席。坦誠地向孩子解釋原因,儘量多一點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用物質彌補孩子。

管教可以延遲,但不能缺少。耐心地引導孩子明事理懂規則,儘量多一點尊重孩子,而不是用打罵補上欠下的管教。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曾說: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希望我們每一位父母都不會等到這一天。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