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第一章

少儿时代· 看电影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我小时候有三个爱好。好吃瓜,好洗澡,好看电影。

“瓜是孬种,啥饭都顶”。一到夏秋两季,我便很少吃饭,主要是吃瓜。菜瓜、酥瓜、洋菜瓜(青皮儿,象甜瓜形状,又比甜瓜大,皮光滑,不像菜瓜身上有条纹)、白洞瓜(像洋菜瓜样儿,个儿大,熟了皮是白的,红瓢,比洋菜瓜甜)。菜瓜拣嫩的吃,酥瓜拣老的吃。“老酥瓜,嫩菜瓜,噎死狗儿面甜瓜”。“噎死狗儿面甜瓜”指那种黑皮的甜瓜,又叫老鸹鳞。熟透了黑皮儿都翘起来,翘起来的黑皮儿象大鱼鳞一样,香味能窜几十米远,香味儿从鼻孔进去会深入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那时种瓜不上化肥,大多是羊粪。羊粪地的瓜脆、香、甜、大,若是西瓜和倭瓜,则沙瓢多。甜瓜的品种很多,甜度大的一种叫牛角儿蜜,因颜色花纹不同有一种叫红到边儿的,还有叫蛤蟆皮的,白梅、青茬烂的。因吃甜瓜多,一到夏天嘴角就烂了,因烂嘴角儿不敢笑,一笑,烂的地方就会裂开,很疼,但母亲总是看着我的烂嘴角儿,故意讲笑话,逗我。立了秋,母亲就不让吃西瓜和北瓜了。说吃了拉肚。吃倭瓜吧。倭瓜保肚,暖性儿。其实那时西瓜种的很少,似乎因为要打头儿压秧费事,一般农户也没这技术才种的少。而倭瓜就种得多。倭瓜也不是一块地全部倭瓜,而是在芝麻、花生地间种的。主要是要倭瓜籽儿的。有些户儿种的多了,将倭瓜摘下来成堆放在地头儿,谁路过谁吃,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一个大倭瓜像篮球那么大,一磕两半儿,用手挖着吃,吃饱为止,但瓜籽得留下。一般倭瓜没有西瓜、北瓜甜。但遇着黄沙瓢的也甜得透顶。大红瓢和二红瓢的不太甜,说是肉瓢。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洗澡呢,往往是娃叔领着去。去南地沙河里洗,去北地幸福渠里洗,有时也跑10来里地去黄河里洗。我们洗澡的花样很多呢!在沙河里有污泥的地方,我们就用黑污泥把全身上下包括头发和脸全都摸黑,只剩两只眼。然后扎猛儿冲洗干净。若在幸福渠,则将河坡用胶泥抹得光溜溜滑,然后上去往下滑,一直滑到水里,这样反反复复的比在水里的时间都长。在黄河里只敢在水边,里边有太多的旋窝儿,看见旋窝儿我们总会躲得远远的,我们知道,一旦被卷进旋窝儿就会被水强行旋入窝底儿,必死无疑。洗完后,都光看身子在河滩上跑,边跑边拍屁股边喊:“拍,拍,拍麻杆,大哩不干小哩干!”

电影则是最爱。三里五村哪村有电影,天不黑就传开了。在哪儿扯银幕,机头朝哪儿,什么片儿,信息又灵又准。看一次电影就像过年一样欢天喜地。如果是看过的片儿,就会在去看电影的路上重复里边的台词。如《地道战》里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如《鸡毛信》里的“海娃,海娃,你从哪里来的?”如《铁道卫士》里特务马晓非的话:“我是沈阳机械厂的”,边说还边点头哈腰学特务的样子……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大概一个月或更多的时间才能看一场电影。每次说去看电影,心里慌得不行。有时饭都不想吃。到电影放映场(或大路上,或打麦场上,或一些空地上),看见啥都稀罕。放映前,先看人家放映员拉银幕,人家咋从布袋里掏出幕布,怎样抖开,怎样吊起上边两个角儿,怎样用滑车往事先立好的木杆上拉,甚至银幕上有一些补丁都得看仔细。当放映员把幕布四个角儿固定好以后离开,小孩们便蹦着脚儿去摸幕布的下摆。摸一下喊一下,显示自己怎样的有能耐。我正喊正蹦呢,被一个放映员抓住双肩,厉声喝斥。娃叔认为他要打我哩,趁那个人不注意,他猛窜过去一头将那人抵倒,飞快跑到黑影里,我知道是娃叔救我,我也趁乱往黑影里跑……。“跑了,跑了”。一跑就没事儿了。都是个孩子,放映员只是骂骂咧咧回到放映机前调试机器,并不追究。因放映员都是县里的,谁也不认得。过一会儿我与娃叔就又围绕“机头”左右或后边。前边不能站的,前边会挡住“机头”放出的光,会影响他人看。我们站在“机头”的一边看啥都看得仔细。人家怎样打开拷贝箱,怎样分辨哪一本在先哪一本在后,怎样将拷贝前头的胶纸撕去,怎样将拷贝放在“机头”上,按哪按钮电影机就“沙沙”地转动了。纵使放映员换个头泡,也把头伸得老长。有一次,“机头”上的灯泡烧了,换上新的,放映员随手将旧的灯泡换下举起来。我离得近,伸手接过,如得到一件宝贝,赶紧离开。第二天拿给小伙伴儿炫耀,并且还仔细讲给小伙伴得到这个灯泡的全过程,他们当然为之倾倒,甚至有些仰望我。电影没正式放映前,若有空隙,还要去发电机跟前转转。那时农村没有电,没有电灯,更很少见到发电的机器。开头看见的是大柴油机拉个电磙发电,后来先进了,直接用绳一拉,发电机就响了,那边电灯就亮了,放映机就转了,其实后来才清楚,这是汽油发电机。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若是新片儿,往往是“跑片儿”。就是几个放映场用同一个拷贝。这个村放完第一本,再送另一个村。两个村的距离可能有10几里地,跑片儿的放映员骑个自行车往往累得喘粗气儿。记得有一回放的是新闻记录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几个“机头”等这一个拷贝,当我村接到这个“拷贝”时,已等了三个小时。但一听说“新片”来了,大家就会呼喊着聚集在“机头”周围,全神贯注,没有一个人多说一句话。

如果观众太多,“机头”四周没有地儿了,就会有人爬树上、爬房上、爬墙头上,爬草垛上,也有站在雪窝儿里看的,还有的站到银幕的背面,字都是翻的,影像也不清楚,还有就是背着扩音机,听也听不清楚,但无论如何总是看了一场电影,第二天还反复模仿电影的情景:“地瓜,地瓜,我是土豆”!“土八路的,狡猾狡猾的”。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河边》连载——第一章 少儿时代(1960年—1970年)· 看电影

金国强,1957年12月23日出生于原武镇南关村,生活于原阳县韩董庄镇赵厂村。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河南省文化厅《群众文化论坛》杂志编辑、原阳县《博浪报》、《原阳县民营经济》总编辑。在(原阳)律师事务所工作30年。2015年,出版随笔集《一路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