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第一章

少兒時代· 拾柴禾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拾柴禾是生活的必須。拾來的柴禾,主要用途是做飯燒水。第二個用途就是待客。大冬天,親戚朋友來了,凍得渾身篩糠,鼻涕大長,烤一攏火,比啥都強。俗話說得好,夏天水親,冬天火親。

拾柴禾是一年四季的事兒。

每年正月十六兒早起不吃飯,大人小孩都先去谷地,拾來谷茬放在敬神的香爐邊兒。“正月十六兒拾谷茬,金銀財寶往家爬。”實在是農耕社會對於穀物的膜拜。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春天的柴禾最難拾。因為年前的大長冬天場光地淨,餘下可拾的柴禾很少了。但是,可以拾耙哄(讀weng)。農諺說:“八九七十二,黃牛遍地去”。大地回暖開始解凍,留作種春谷、春黍、春玉米和各類瓜蔬的地便開始耕作了。一聽說隊裡飼養員套牲口去梨地耙地,我們幾個同齡的就跟著去,去拾耙哄(讀weng)。“耙哄”是很少量的但能成堆兒的草根、草莖、草葉或莊稼的根、莖、葉。閃耙哄是個技巧活兒。幾個牲口拉著耙正走,把式站在耙扇上,左腳用力踩住耙扇前沿兒,後邊耙扇自然被掀起,再用右腳快速有力地磕懸空的耙扇,掛在耙齒上的草根、草莖、草葉或莊稼的根、莖、葉便會隨之脫落成一小堆一小堆的。這時我們就一窩蜂地跑去搶那一小堆一小堆由根、莖和葉堆成的“耙哄”。一晌會拾半籮頭。若多了,就捎信讓家裡大人來背。雖然這些耙哄曬乾燒起來光忽閃不頂火兒,但拾一回的耙哄還是能燒熟兩頓飯的。

進入夏季比如麥季以後,柴禾就好拾了。哪一塊地的麥茬比較高,我們就圍過去,用大鏟(小鏟頭上按個長把兒,把兒的手握處再加一木推手)貼住地面把麥茬剷掉,揹回家曬乾燒火。隨便鏟一晌兒都背不動,都得讓家人來背。麥茬曬乾燒火很響,每節麥杆燒著後都要發出清脆的“啪啪”聲,如果火旺,麥杆發出的響聲就會象過年放火鞭那樣的清亮耐聽。

到了秋天,可拾的柴禾就多了。豆茬、芝麻茬曬乾最好,燃起的火焰高,乾淨,沒有籃煙兒。半截的玉米杆、高粱杆或芝麻桿、花柴次之,最不好的數谷圪瘩、高粱葉、玉米葉、豆葉,添到鍋底裡,光忽閃沒力兒,不催鍋,還飄著黑灰、白灰。蒸饃、下麵條都不敢掀鍋,招呼不好弄得滿鍋黑星白星的。莊稼的根、莖、葉拾完了,便去沙河裡刨茅根兒。剛刨的茅根兒洗乾淨白生生的,還可以吃,有清甜味。一次,我和我二妹妹書梅還有幾個同齡在沙河裡刨草根兒哩,突然一個叫付佔的捂住頭大聲哭叫,我一看書梅的小抓鉤齒兒扎進了付佔的頭。我趕緊去撥小抓鉤,好在付佔的棉帽擋了一下,只是傷了頭皮。

冬天,我們便到村南刺槐林裡拾柴禾。背個籮頭,去拾槐戈棒和乾透掉在地上的小樹枝,也有乾草的莖。一般用小筢(音pao)摟。小筢多是竹齒兒,也有鐵齒兒的。鐵齒兒的更抓地,一些很堅韌的草根都會摟掉。樓一晌兒會摟一大籮頭。有一次我非常倒黴。晌午了,起了大風。我將摟的樹枝槐戈棒裝了一籮頭,用繩子剎好,很有成就感地沿著隔水小堤兒往家走。忽然一陣大風颳來,給我颳得隨風跑了幾步,我沒被颳倒,沒被刮到水裡,但摟的柴禾一下被吹到水裡好遠。這水已結了薄冰,不敢下去,隻眼吧吧地望著這捆柴禾隨風向西飄去,然後四散。回到家裡,母親看見我背了個空籮頭,想急,但經我一說,我母親又慢慢地安慰起我來,並且趕緊從鍋裡拿出個熱紅薯。

當然,當我長得有力氣撐船後就方便多了。那時,村南大沙河的水邊兒常有幾隻船在那停靠。有鐵皮的,有木的。長篙就在船上,夜裡也沒有人拿回家。一到週末,我就單獨一人或邀幾個同齡開船到沙河那邊的刺槐林裡拾柴禾。因為有船就不怕拾得多背不動。到了那裡,凡能做為燒柴的都敢弄,特別是一些老的樹圪瘩,幾個人合力弄下抬到船上。有時打點老晌還可砍許多的幹蒿和幹鬼棘棘棵,滿滿當當弄一船。船靠岸,再一次次地搬遞到家。這一船曬乾能燒半月二十天。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有一年冬天住姥爺家,姥爺常帶我和二舅去黃河灘裡拾柴禾。姥爺推一輛木輪(獨輪)車,上邊放些鐮刀、繩和姥姥烙的黑麵餅。二舅比我大三歲,在木輪車前綁一根繩,象徵性地拉著。那時姥爺四十多歲正值壯年,個子挺高,很有力氣。木輪車不告油時吱吱哇哇響,推起來很沉。但姥爺似乎專門和它作對,它越叫喚,姥爺推得越猛,這時二舅拉的繩便躂啦下來,有時還得離開木輪車頭,不然木輪車頭就抵住屁股了。我呢,只是在木輪車後邊跟著。走七、八里就到黃河灘裡。姥爺把車放下,便去割零星的很細的高粱杆兒以及長得比人還高的水紅、紅荊。除去這兩種還有零星的莆草、蘆草、荻葦、臭篙、野蒺藜、驢尾(音yi)巴蒿、蒼棵、灰灰菜。

我和二舅則去拾被人踩碎的豆杆、去拔埋在地面以下的豆夵兒。晌午了,姥爺就地挖一個土井,挖的土井一尺多深兒。有半個鐘頭,土井便滲出清水,清水有三四指深。吃完黑餅,我們就用自己的雙手去掬土井裡的水喝。這水是黃河水滲出來的,甘甜,還多少有些泥腥味兒。也只有這時候,姥爺才會坐在地上歇一會兒。平常除了吃飯睡覺一直幹,沒見過姥爺停下手裡的活兒。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河邊》連載——第一章 少兒時代(1960年—1970年)· 拾柴禾

金國強,1957年12月23日出生於原武鎮南關村,生活於原陽縣韓董莊鎮趙廠村。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河南省文化廳《群眾文化論壇》雜誌編輯、原陽縣《博浪報》、《原陽縣民營經濟》總編輯。在(原陽)律師事務所工作30年。2015年,出版隨筆集《一路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