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雲農村故事:慶雲鎮周尹村

周尹村,位於慶雲縣城西北部10公里處,東鄰後於村,南與賈代為鄰,西鄰韓家,北與河北鹽山劉範村隔河相望,村莊地勢西高東低呈長方形。全村360戶,1304人,共有周、尹兩個姓氏,皆為漢族。其中,周姓人數居多。耕地1260.42畝,人均0.97畝,可灌溉耕地1200畝。

庆云农村故事:庆云镇周尹村

原名周茨蓬莊,據《周氏族譜》記載,明永樂二年,周茨蓬隨東遷人群來到鬲津河南岸的張家店,因店主張三爺對其幫助很大,周茨蓬便在此建屋定居。後有土匪對張家店進行搶掠,張家人有死有逃,周茨蓬有幸躲過,留居於此。後人丁繁衍,漸成村落,便以周茨蓬為村名。新中國成立後與小尹村合併,改稱周尹村。

1928年屬慶雲縣第六區;

1948年至1952年間,周家、小尹合併為周尹村;

1953年改屬城關區周尹鄉;

1958年改屬城關人民公社劉範管理區;

1965年慶雲縣由河北省劃歸山東省,屬後張公社;

1984年4月社改鄉(鎮),仍屬後張鄉;

2000年6月,後張鄉並人慶雲鎮,村隨屬之;

2009年,與賈代村合併為唐棗園社區。

種植以玉米、小麥為主,年產1200餘噸,因適合棗樹生長,故村民多種植棗樹,面積約有600畝。傳統養殖以牛、羊為主,存欄200餘頭(只)。(2013年數據)

新中國成立初即建有村中學和小學,後由於教育體制的變化有合有分,今學生多就讀於廈華希望小學。截止2013年,全村共有大中專以上畢業生10人。高考恢復後,村民周喜良成為本村第一個大學生。

新中國成立後,村民自發組建有鑼鼓隊、秧歌隊,多次參加縣級文藝匯演,表現優秀的人才入選縣雜技隊。2008年建立村活動室。(2013年數據)

庆云农村故事:庆云镇周尹村

村黨支部建於1948年,現有29名黨員。歷任村支部書記有周樹森、周德洪、周祖元、周珍寶等,現任支書周汝升。(2013年數據)

周祖堯(1925.03-1945.05),犧牲於樂陵小高戰鬥;

周海濤(1927.08-1947.10),犧牲於金剛寺戰鬥;

周鳴堯(1921.07-1945.1),在鹽山因公犧牲;尹鳳嶺,抗日戰爭時期犧牲。

唐棗樹:在周尹村附近,有一千餘畝古棗群,樹齡都在三百年以上,在這片古棗林中,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棗樹,稱為“唐棗樹”,經考證,為隋朝以前所植,樹齡至少在1400年以上,現仍枝繁葉茂,年產小棗30餘斤,稱得上世界棗樹之最。此樹歷經千年滄桑,像一位飽經風雨的老人,向世人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庆云农村故事:庆云镇周尹村

圍繞這顆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隋末唐初,瓦崗英雄羅成同父親羅藝在邊關征戰多年,征塵未洗,回山東歷城老家探親,路經慶雲鬲津河畔(現漳衛新河),羅成在河邊飲完馬,見河南岸不遠處有一棵長勢茂盛的棗樹,便走過去將馬拴於樹上,和父親在樹下歇息醒來後覺飢餓非常,遂摘下樹上的棗子充飢,一王姓村婦給丈夫送飯路過自家棗林時,聽見林中有馬嘶聲,便一路尋來。走到近前,見樹上拴著兩匹白馬,一位年輕英俊的後生正在樹上摘棗,樹下一位老者正吃得津津有味。村婦放下飯籃,輕咳一聲,羅成趕緊從樹上下來,父子倆面帶愧色向村婦賠禮。這位王氏村婦並不怪他們,反而熱情的把自己帶的飯給他們吃。父子倆用完飯,見天色不早,便謝過村婦,上馬而去。

庆云农村故事:庆云镇周尹村

羅成在歷城住了幾日,秦王李世民邊關告急,召傳羅成飛馬援邊,羅成見了李世民,下馬見鞍中有幾顆色澤鮮亮、形似瑪瑙的紅棗,這才想起在燕齊交界處的那頓佳餚,不由得口舌生津。原來他在樹下拴馬時,樹上有幾顆紅棗落在馬鞍的夾縫中,當時只顧星夜趕路,並未發現。現在見了,便拿出來獻於秦王世民,並把拴馬摘棗的故事說與秦王。世民聽罷,拿起紅棗品嚐,果然香甜四溢,美味可口,連聲稱讚。

庆云农村故事:庆云镇周尹村

後來,羅成戰死沙場,秦王世民做了唐朝的皇帝每日三餐盡是山珍海味,時日一久覺得有些乏味。不經意間想起了昔日羅成獻給他的那幾顆紅棗,不由心癢難熬,急差人沿路來尋。尋棗的官差翻過千山萬水,幾經跋涉來到鬲津河畔現在的周尹村,總算找到了羅成拴馬的那棵棗樹摘下一些熟透的紅棗回京獻於皇上。李世民吃後讚不絕口,從此,連年差人來此取棗。一千多年來,這棵古棗樹歷經滄桑,卻依然茂盛不衰,被當地百姓稱為“棗神”,逢年過節,常有村民來樹下祭祀。

慶雲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總監製:王洪亮

監製:高紅星

中心主任:劉志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