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電影《無問西東》中,沈光耀,吳嶺瀾,陳鵬等人,給很多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在不同的時空,用不同的身份遭遇,譜寫出了一首愛國篇章。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憂國忘家,看到了每個人對於國家奉獻的不同方式。

其中,有人選擇站上戰場浴血奮戰;

有人選擇以筆為劍,口誅筆伐;

有人選擇“隱姓埋名”,銷聲匿跡數十年,參與國家科研項目,只為讓祖國變得更強。

于敏,就是這個“默默無名”的群體中的其中一個。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央視新聞


但令人悲痛的是,這位為中國奉獻大半輩子的偉人,在今天走了......

據光明日報今日報道,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于敏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中國人來說,稍顯陌生。

他不像錢學森、鄧稼先,肖像掛在各個學校,激勵著眾多學子,但于敏和他們一樣偉大,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1927年8月16日,于敏在天津寧河出生,7歲開始上小學,從小就表現優異。

1944年,于敏考上北京大學工學院,因與工學院教育理念不和,1946年,于敏離開工學院,轉系到物理學院,學習理論物理專業方面的知識,進入北大理學院後,于敏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考取了張宗遂先生的研究生,期間兼任助教,張宗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來評價于敏:

“沒見過物理像于敏這麼好的。”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1950年,中國科學界幾乎是一片空白,在錢三強等人的高瞻遠矚之下,創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1年,于敏被調到該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從事核理論研究工作。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的期間,于敏在原子核理論物理研究方面取得巨大進展,被授予“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的稱號。1957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場論方面的訪華代表團來中國訪問,于敏參加了接待,這一次的接觸下來,後來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朝永振一朗被于敏的才華折服,回國之後,日方發表文章,稱于敏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央視新聞


1960年底,于敏開始從事核武器理論研究,5年後,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歷任理論部副主任、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所長、研究院副院長、院科技委副主任、院高級科學顧問等職。(上述內容來源百度百科)


也就是從這時起,于敏開始了“隱姓埋名”的28年工作生活,在這期間,家人朋友都不知道于敏,1988年解密之後,于敏妻子孫玉芹曾這樣感慨:

“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新華網,于敏與夫人孫玉芹的結婚照)


在當時的環境之下,于敏工作開展的極其艱難,這種“難”不僅在於需要對至親之人高度保密,與家人長期分開,更難在其本身的工作內容

在那個年代,氫彈技術是各個核國家的最高機密,對於那時候的于敏等人來說,氫彈研究完全是“從零開始”,是“白手起家”,沒有任何數據和經驗可以參考借鑑,科學家們只能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之下,于敏帶頭突破了氫彈原理。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人民網


1965年,中國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在上海上演。

那時于敏正值39歲,帶領著科研團隊到上海,對加強型原子彈進行優化設計,100多個日夜中,數不清的數據分析,熬不完的夜,稿紙堆得比桌高,終於實現了氫彈原理的突破,為中國氫彈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第一筆。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在很多人眼中,于敏是一個溫文爾雅的學者,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是一個“簡單”的人。

科研就是他的信仰。

他會在試驗失敗的時候,冷靜理性分析實驗過程,從各個方面大膽提出修改設想,面對軍管會的批評,決策,拍案而起,堅持己見。

他會在試驗開始前,因為緊張而在討論會上大背古文,《滿江紅》,《春望》,《過零丁洋》等都是其所愛。

曾經一次核試驗開始之前,于敏等人在討論會上背誦《後出師表》——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


對於于敏來說,科研精神是自己一生的信仰,古詩文中的“忠君愛國”,那些“深沉豪放”,就是自己追求的氣節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


網上能查到關於敏的資料並不多,從現有的公開資料來看,這位“中國偉人”的一生似乎顯得略“簡單”。

網上有段話是這樣評價他的:

你有如今的安穩生活,正是因為這樣一群人的“簡單人生”。


因為他們“簡單”的人生,所以有如今的和平盛世

因為他們“簡單”的人生,所以你可以在外國土地上昂首挺胸

因為他們“簡單”的人生,所以有如今的富強中國

因為他們“簡單”的人生,所以你我華夏兒女不再任人蹂躪,在世界擁有發言權。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有他,誰敢動中國!”

這便是我華夏兒女對於老最忠實的評價與態度!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


28年的“默默無聞”,28年的“科研奉獻”,對於敏來說,是一段值得驕傲的歲月。

因為這28年,于敏讓中國擁有了足以令世界敬畏的力量,成為中國的“氫彈第一人”,于敏構型成為世界上僅有兩種氫彈構型之一。

於國於科學,于敏問心無愧。

但對於自己的家人,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稱自己“慚愧”。

忠義兩難全,對於敏來說,對妻子、家人的虧欠是人生一大憾事。

于敏曾說:“虧欠妻兒很多,妻走了,他想補償,但來不及了。”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央視新聞


1982年到1992年,于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光華獎特等獎等;1999年,于敏獲得“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14年,于敏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4年3個月,中國用了2年8個月,成為公認的世界奇蹟。

這一項光榮的成績背後,有著于敏等人的付出。

“世上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有人尊稱于敏是國家脊樑,民族英雄,人民楷模,是中國驕傲。

但在於敏看來,這一切是自己的“應盡之責”,是作為一名中國人對祖國的最好回饋。

被授予“兩彈一星”勳章的時候,他說

這是集體的功勞

被冠以“氫彈之父”的稱謂的時候,他說這是全國各兄弟單位齊心協力完成的大事業。

他從不居功,一生活的謙遜。


有他,誰敢動中國!悲痛,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


圖源:微博,@央視新聞


敘利亞的事情讓我們意識到,這個世界和一百多年前列強橫行的世界沒什麼兩樣,依舊是弱肉強食。

我們並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時代,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這一切歸結於如今的國家發展和國家力量,背後是於老等人的默默奉獻。

如今面對於老的離去,我們想說的是:

“您來時滿目瘡痍,您去時錦繡河山”。


“我輩感激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