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任何研究的第一准则是逻辑性,观点可以有无数个,逻辑性只有一个,遵守逻辑性才可以做出能被证伪的预测,证伪实验失败之后才能总结出真知,这是波普尔的科学分析模式。而没有逻辑性的研究是伪研究,因为通过概念的偷换,意义的含混,或诉诸大众的情感等,把认知问题转换成了对市场情绪的煽动。比如任泽平提的“给我智慧给我胆”,“新的5%好过旧的8%”,打着家国情怀的旗号谋一己之利。谈到国家情怀,自其进入市场以来,除一直用扭曲逻辑煽动市场外,从未见其对于关系宏观的重大问题,如人口问题,债务问题,汇率问题等有过深入研究。

从2017年上半年观点变来变去可以看出,任泽平哪里是希望国家经济好转呢,分明是拿着政治在市场上反复投机。

刚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表明,人的情绪具有很多不理性,尤其是群体的非理性容易被煽动,煽动的结果是市场的巨幅波动,例如2015年。作为经济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行为经济学获奖也在我们的预期当中,我们的下面的分析中就大量运用到了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方法。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一般卖方研究针对客户是有经验的机构投资者,不能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而任泽平没有逻辑的研究害怕有经验的机构投资者和同行的逻辑批判,直接通过《中国证券报》等媒体向公众传播5000点,改革牛,出格的言论惊动市场。我们深度剖析证明任泽平的研究跟2015年市场波动有直接关联,很可能是有意操纵市场,通过法律解决是最适当的途径,因为这种问题已经造成了恶劣影响,不解决未来很快还会出现2015。善意建议各媒体、其粉丝停止传播转发其言论,除非你能确信传播行为将来不会给自己造成伤害。没有逻辑的分析直接向大众传播,跟谣言有什么分别?

以下是我们针对所谓“转型宏观”的新周期、5000点和一线房价翻一倍,三四线涨不动逻辑性的系列批判。

新周期的逻辑性在哪里?

经常会有朋友咨询我关于宏观经济的看法。如果知道的我都会告诉他们,如果遇到我也不懂的问题,我会回答说:虽然我这个问题我没研究过,不过我可以教你一些方法,因为很多思路其实都是相通的。对方就会进一步说,最好你能教我一种方法,怎么来判断各种研究是否靠谱。我觉得这个想法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想到了一个体系,包括三种分析角度。评价一个研究和评判一个人靠不靠谱类似,关键是看他说话沟通时靠不靠谱,很难想象,一个思路很短视的人,做事会很靠谱。

第一种叫语理分析,即我们在沟通或者表达的时候,首先要说清楚定义。我们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把这个定义给说清楚,沟通就会产生很多歧义,结果牛头不对马嘴,浪费很多时间在无意义的争论上面。

打个比方,我说:今天天气很热。在我看来,超过30度就算热。但有人可能会认为40度以上才叫热。如果没有一个对温度高低的定义,那么我们对天气的判断,在主观上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更不用说涉及到很多抽象概念的沟通了。语理分析就是首先搞清楚彼此都在说什么,能避免很多的家庭矛盾。

第二个是科学分析。如果我们谈的事情是现实的一种判断,那它就是一个科学分析的问题,

要有一个大前提,加上一个小前提,两个前提一起推出一个结论。举个例子,大前提是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小前提是湖那边有一只天鹅,结论是:它也应该是白的。科学分析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们推理。

第三种叫艺术分析,或者叫风险分析,就是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比方说:有没有可能出现黑天鹅?一旦出现了黑天鹅,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三种分析构成了新体系的一致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现在有这个新体系,我们就可以去判断,一个研究靠不靠谱,甚至一个人靠不靠谱。下面我们看看怎么应用。

最近不少人问我对“新周期”的看法。据说有一位宏观分析师,自称提出了新周期概念,之后引发了一些争议;他标榜这种争论是史诗般的,他写的那些报告是属于教科书级的,我们知道,经济有涨有跌就形成了周期,并不是什么新创意。这位分析师说经济进入了一个上升周期,叫做新周期。他给这个新周期的概念做了一些描述。围绕这个新周期主要有三个概念:

一个是行业集中度提高;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在下行的时候去产能,有大量的企业被淘汰掉,所以行业集中度在提高。另一个是产能利用率上升;业绩差的企业被淘汰了,但业绩好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其实是在上升。最后,他的结论是:经济在下行的时候,新5%比过去的旧的8%的经济增速要好,这就是所谓新周期主要的内容。

这三个句子听起来是万能句,在哪里都可以突然念上两句,像念咒一样,看者虽然很好奇,但是也不必纠结于此。5%好,还是8%好,就像争论到底是30度热,还是40度热?马云不是也说嘛,谁说经济不好了?那是你们家的经济不好了。言下之意,阿里家的经济不要太好。对于太强主观性的判断不必较真。

语理分析这一关先放下。到了科学分析这一关,我就想到另一个角度,假设从这个新周期的说法出发,看它能推出什么结论,再根据这个推论合不合理,再来判定新周期是不是靠谱,或者会不会出现一些逻辑上的矛盾。我于是找出一百多篇所谓教科书级的报告来研究了一下,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位分析师说他现在是看多的,但这并不是他今年的一贯立场;仅半年时间,他的立场就已经变过两次。比方说在4、5月份,他由年初的多头变为了空头,然后到了7月中旬,又变成了由空头又变成了多头。就好像一个人半年的婚姻史,年初跟多头结婚,5月份跟多头离婚跟空头结婚,7月份跟空头离婚又跟多头复婚。为什么婚变如此频繁?

我就去查了一下背后的原因,原来他是贴着短期经济数据的波动在变。如果婚姻是为了房子的话,数据的波动可以看作房价的涨跌。

我们来看一下他主要的报告,虽然有一百余篇,但是核心的就是下面列出的十来篇。首先1月到3月,因为宏观数据比较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较高,所以他坚定看多,跟多头的结合相当愉快。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就有诸如这些判断:经济复苏,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告别了通缩,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而且有通胀预期,债没戏。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但是到了4月份,数据好像出现了一点问题,不能用来支撑观点了。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报告的风格就部出现了一些迟疑,有一些纠结。下面这篇说:虽然短周期还是颠簸的,但是我们还不想跟多头离。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继续到了5月份,因为5月份的数据比较差,PMI从3月份的高点跳水下来,话风也跟着变了。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这里的话都说得特别重,比方说经济二次探底,债有戏,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经济二次探底;不补库存了,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商品跌了,下半年要开始通缩,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缩就要缩到2018年年底;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这些话说得都非常狠,跟多头分手很绝决,对空头的承诺相当铁。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我们继续看,到了7月中旬的时候,因为6月份的PMI数据又出来51.7,等于差不多回到了3月份51.8的那个高点。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貌似数据又开始向好的方向颠簸了,于是又开始纠结,言语之中,有点嫌弃空头长得太丑。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到7月18号之后,正好公布完二季度的宏观数据,这次数据相对比较好。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话风就又逆转了,7月份就宣布多头全年获胜。经济的韧性太好了,离掉空头,跟多头复婚。对空头说好的二次探底,说好了到2018年年底之前的通缩呢?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通过这一轮的反复,他喊出来,宏观一定要看大方向,不要看短期数据;应该是喊给自己听的,因为本来他就没看明白数据。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现在他看多的立场就是这么来的,而且加了战略二个字,不知道是几天的战略,几日的复合。

总结起来有三点。第一点,相当多的定义不清,转变比变色龙快。短短半年内分分合合,一会儿多头,一会儿空头,现在又成多头,还“战略”看多,让人担心跟多头的小红本能扯上几天。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第二点,也反应了处理宏观数据能力太弱,观点无法达到一致性。报告中基本都是一些原始的数据,按照最简单的意思去解读:短期数据好,就跟多头好;短期数据差,就跟空头好;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第三点,从短周期和新周期的关系来看,二者是脱节的,属于两张皮。如果没有新周期的包装,这种短周期的分析,是非常平庸的看图说话;并且短周期分析这么摇摆,也使得更长的新周期说法没有落脚点。凯恩斯说长期我们都死了,没有短期哪来的长期呢?

另外,我们前面讲了语理分析,科学分析,还有第三个风险分析。这些报告中并没有真正的风险分析,只是将他原来的观点,换个角度重新强调了一遍。主要的原因是立场转换太快,外界怎么看似乎都以为他是对的,所以根本不需要风险分析,这违背了金融投资最根本的原理,风险管理这一条。完全看对做多的可能性只在理论上存在,所以必须要有风险分析,要善于打败仗。

因此,我的角度主要是从他自己的定义出发,新周期主要由好的行业,如行业集中度提高的,产能利用率上升的,以及在经济下行中获益的那些行业来定义,这肯定不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而明显是一个行业概念。而他使用的宏观分析,却是基于PMI等这些短期宏观数据的,二者之间有部分行业和整体宏观经济之分。用短期宏观数据去验证中期行业周期,

逻辑上有问题,概念不对等。

从认知过程来说,观点不同,还可以讨论逻辑,而一旦出现逻辑错误的时候,讨论任何观点都是在浪费时间。另外他的今年的短期宏观分析变来变去,也证明了这种逻辑上站不住的分析组合不靠谱。如果要抱着“新周期”概念不放,只有把短期宏观数据都改成短期行业数据,才能回避逻辑上的矛盾,但那就不是总量宏观研究了,可以当一个行业研究员。

另外,新周期跟2015年的所谓“转型宏观”,看多5000点犯的逻辑错误如出一辙。当时眼盯着行业,无视宏观经济背离,鼓吹“经济越差,股市越火”,用写诗唱歌来弥补中间的逻辑漏洞。一个披着宏观分析师外衣的行业研究员拿了最高选票,这可能是新财富评选有史以来最大的乌龙。

结论是,所谓新周期是一个非常不靠谱的短线概念炒炸,跟史诗,教科书没有半点关系。总的说来,这种针对研究本身的分析非常有趣,对于投资者教育也很有意义,甚至可以用来识人。我们后面还有更多的实战案例,跟大家一起分享。

为什么任泽平老要念诗,5000点是什么梦?

上期我们说新周期跟它的短期分析,中间其实是没有逻辑关系的,而总是跟着短期数据变来变去。看出这一点逻辑问题来,甚至不需要很专业的经济学背景,当然需要认真进行逻辑推理。

据说该分析师还有一个特点,经常喜欢写打油诗,就动不动唱红歌,来几句有诗为证。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研究报告又诗又唱的,大家就觉得特别扭,但是又说不上什么原因。是不是研究宏观都这样,一言不合还要像印度电影一样载歌载舞?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我认为研究员写诗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已有客观的证据和逻辑推理,写着写着写嗨了,诗兴大发。像我们以前的助理能改写滕王阁序。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还有一种是研究本身缺乏客观证据和推理,就利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引导读者,这是一种语言陷阱,叫着色移情,虽然不能简称色情。正常的研究是冷静的观察、实验、假设和计算,一旦使用太多的情感的时候,就得怀疑他是不是想掩盖逻辑推理上的漏洞,放烟雾弹来引导投资者。

那就拿他引以为傲2015年的5000点论来说,我们知道当时他说5000点不是梦,但事实上5000点变成了一场噩梦。这是他无法预料的。就跟他去年拿着党章冲进股市,今年讲的新周期的套路本质上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心周期,心理的涨跌周期。这是一种非常糟糕,极其错误的研究方法,不但不能引以为荣,更要引以为戒。

我们现在就把他的报告拿出来看一下,2014-2015年报告大概有200多篇,挤完水份,真正核心的报告只有六篇。在这六篇当中,他反复强调的有两句话,拼凑成了他的所谓转型宏观。第一句是改革提速,无风险利率减半,风险偏好上升。第二句是新

5%的经济增速要比旧8%好。他提这两句话主要的目的是,判断股价变化的方向。

从决定股价的因素来看,内部因素是分红或盈利,分红越高,股价越高,外部因素是无风险利率和风险偏好,无风险利率即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越低股价越高,风险偏好越大,股价越高。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先说无风险利率,首先声明我们都是支持改革的,但是改革的进程由国家和中央战略决定,不由我们来决定,更不由他来决定,他只能推断。他的推断是改革提速了,资金从无效益的部门退出,进入有效益的部门,所以无风险利率就降低了。无风险利率下降的观察没问题,但可以有各自的角度。当时我们也是这么判断的,虽然我们的依据是2014年底开始央行一系列降息降准,降低了无风险利率。

但是为什么风险偏好也会上升他没法论证,改革如何改变风险偏好是不可测量的。他只能说看到大家的钱从买理财产品都转移到买股票去了,所以风险偏好在上升。这里犯了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把要证明的结论反过来变成了原因。就好像从证明因为你吃得多,所以你胖,变成了因为你胖,所以你吃得多。

此外,影响股价的还有分红。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的盈利整体要跌下去。5%经济增速的企业盈利肯定比8%差了很多。但为了要得到股市涨到5000点的结论,他提出了第二句,就是新

5%的经济增速要比旧8%好。并举了日本、韩国的例子来论证。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一般人这时就被搞晕了,大家只知道岛国的动作片,韩国的整容,谁又研究过他们的经济呢,还以为这是什么高深的经济专业见解。其实不论他怎么论证,始终只是一个语言陷阱。在心理学上,人有一种心理账户,比如捡来钱没有自己挣来的钱看得重。这是一种有区别化的心理,其实捡来的钱和挣的钱在价值上完全一样。

5%比旧8%好这种论调是利用了这种心理,他说改革构筑的5%,比靠刺激拉动的8%要好,就像是捡来8%,比不上挣到的5%。哪种是新5%,哪种是旧8%,完全成了主观判断,这不是颠倒黑白,是直接颠倒数字。

随意变换主观定义,所有数字都没法比较了。就好像你身高比他高,他会辩解说,因为他学历高,他是新高度,你是旧高度,所以他反而身高比你高,偷换了一下高的定义而已。股价模型用的就是分红,不用区分什么新分红和旧分红,不涉及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最后就推出一个有悖经济学常理的结论,经济越差,股市越好。

又写又唱也是掩饰上面的两个逻辑漏洞,经济下行没关系5%比8%好,改革红利还没有释放没关系,树上的花没开没关系,人们心中的花已经开了。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就是我们说的着色移情。还套用了一下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我本人专门研究过索罗斯,索罗斯真正意思是认知的错误会被修正。下期会讲我们当时的分析,这里简单提一下。当时我就一直在跟这种所谓转型宏观做不屈不饶的抗争。我们当时的分析是无风险利率开始下行,(经济学上通常假设风险偏好不变,因为难以测算)同时经济增速还在下行,两种力量相互牵制,市场有上涨机会,但是要高度关注下跌风险。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心中花开的主观判断就是一种心周期,并且没有风险控制,既然所有的因素都是朝着一个有利的方向,何来风险?却逃不脱盈亏循环的宿命。后来事实也证明,怎么涨上去的,怎么跌回来。2015年5-8月股市波动实在太大了,给无数人带来了一生的创伤,因为很多人是一点一点入市的,筹码是逐步堆累上去的,杠杆到了最高点大盘轰然倒下,所谓转型宏观鼓吹出来的预期无法兑现。

他自己说大家疯狂的时候,他说了句风高慢走,反而就他最清醒了。我们发现这句孤零零的话躺在4月的一份报告中,仅一句话,

只有语言对冲的意义,因为提示风险跟他整个逻辑链条是不符的。相当于说大家往上冲往上冲啊,然后再补一句小心别摔着了。我们把当后面他写的那些报告再列一遍,主要的还是他的老三句,包括经济越差,股市越火。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5000点还可以上,还有经济先下后上U型,企业盈利好转,然后股价继续再升上去,那就不是新5%了,是新6%了。新不新他说了算。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这种所谓的转型宏观,完全违背了经济学的理性分析,故意引导主观心理投机,上面立一个大概念,改革、转型、新周期,下面是漏洞严重的论证,补上煽情的打油诗,本质是拿来炒作心周期。并且一再如法炮制,概念变,方向变,但套路不变。这种炒作方法如果再次得手,投资者教育不但落空,很可能2015年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后面会讲我们一直是如何与之斗争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宏观分析方法。


“一线房价翻一倍,三四线涨不动”有逻辑性吗?

以打油诗的方式来做研究有几宗罪,要么缺逻辑,如经济新5%比旧8%要好,经济新周期;要么以情感替代逻辑,样板戏,给我智慧给我胆。好的研究是给人补脑的,补充大家心中逻辑链条。而坏的研究是让人脑补的,不但让人云里雾里还要别人自动帮他补上千疮百孔的逻辑,本来没有逻辑倒让人觉得他浑身是罗辑。所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我们来探讨一下打油诗人转行去卖房行不行?不幸地是,他的房地产研究更是不折不扣的脑补研究,我把二十来篇所谓的房地产周期报告都看了一下,报告逻辑之粗糙惨不忍睹,还一个劲地标上系列报告。总的来说,他的思路是这样,从美国和日本来看,中国处在人口迁移的第二阶段,未来人口会继续向一二线城市集聚,会推动一二线城市房价继续上涨。

会自动脑补的人看不出来这里有三个比较明显的逻辑断层。首先,他举了美国日本人口迁移的例子,人口会向几个大都市圈集聚。是不是通过这个类比可以得出对中国有意义的借鉴呢,但是翻遍他所有的报告,也没有看到人口迁移对这些都市圈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那讲美国日本有何意义,除非你是要移民么?这需要别人帮他脑补。

更重要的是,讨论中国的问题,以人口迁入为主因进行推测,从人口迁入传导到房价也存在严重的逻辑断层。

第一,我们并没有看到其对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口迁入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分析,逻辑又缺失了。更何况两大一线城市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迁入近年明显放缓。我们查了一下数据,北京与上海的常驻人口增量自2010年以来整体下行,2015年上海常驻人口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年上海常驻人口增量仅有4.43万,北京常驻人口增量持续下行至2.4万,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负增长。这种情形按照人口迁入的思路房子还怎么卖?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中国一线城市人口增量比率

第二,更要命的是,他的研究根本没有考虑中国的限购政策,因为即使人口迁入也可能没有购房资质。这样一个直接切开人口迁入和房价关系的重要政策,居然没考虑,研究之粗糙真让人服气。限购政策如何影响房价?随手翻一下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如限购政策抑制房价的效应主要来自于对非本地户籍购房人的限购(张德荣,郑晓婷,2013);又如限购政策对于限购范围内的家庭影响并不显著,对于限购范围外的家庭影响显著(莫家颖,弋代春,2015)。总之,深入研究政策对迁入人口购房需求的影响,这些都是补脑研究要谈的问题,脑补研究避而不谈。


关键的逻辑缺失,最后得出来的结论还能看么?居然还大言不惭地说,“我们在2015年预测‘一线房价翻一倍,三四线涨不动’”被验证了。这不禁让人想到了一个故事。

有个老翁,娶了个年轻貌美的妻子,不久妻子怀孕了。然后他去问医生,自己老成这样老婆也能孕吗?医生就讲了个故事说,从前有个猎人进山打猎,可是他误把雨伞当成了猎枪带上了。进山以后,一头熊突然朝他扑过来,猎人急忙端起雨伞,就听砰的一声,熊中弹倒下。老翁惊叫说,这不可能,一定是有别人开了枪。没错,医生说:你总算明白了。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需要什么样的投资研究方法?

现在讲讲投资哲学的对立,《金钱游戏》中德国投机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对股市和经济有个精妙比喻,经济与股市的关系,就像悠闲的主人带着忙碌的小狗散步。每一个养过狗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带着自己心爱的狗在河边散步时,狗常常会先跑到前面,到了一定的距离又会回到主人的身边。

有时,狗又会只顾自己玩耍而落在后面,到了一定的距离,又会跑到主人的身边。当然有时也会与主人一起并排着走,最后,狗与主人同时回到家里。主人悠闲地走了一公里,而狗却忙碌地走了四公里。如不出意外的话,狗总是围绕着主人前后走。也就是说股市围绕经济波动。这是传统的投资哲学。可以有不同的衍生理论。

国泰君安研究所黄燕铭所长以长期股票市场研究的经验,提出了证券研究的三朵花理论。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存在、认知和符号,存在是客观世界,认知是客观世界在人内心反映,符号世界是客观世界的抽象,如数字,价格等等。

决定股票价格的不是客观世界或符号世界,而是人的内心世界。不要认为客观世界变了或者符号世界变了,就以为股票价格会变,甚至认为是同方向地变。上市公司公布好业绩,国家统计局公布好数据后(符号),股票价格却是跌的现象比比皆是。举个例子来说,分析师去上市公司调研,发现公司经营红火或有好项目上马(存在),该就去推荐投资者买股票,结果股价不涨反跌的情况,也可以经常看到。原因就是这种经营红火或者上好项目的状况,早就为市场所认知,也已经被价格所反映。

进一步,可以把存在、认知、符号分别比作是,树上花、心里花、纸上花,股票市场投资的是心里花的变动,换句话说,树上花没开没关系,纸上花没开也没关系,只要心里花开了就行。换成2015年的话,经济下行没关系,心里开花预期催生改革牛。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然后将心里花的变动代入到DDM公式当中,就得到了股价波动。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心里花本质上是一种有效市场理论的加强版。弱有效市场假设新的信息短期无效,但是长期有效。而心里花假定新的信息短期也有效,基本面都会被反映在价格中,最后,只能从人的心理波动去预测股价,甚至要分析师人为制造这种心理波动。

我很早就发现,心里花理论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因为它只剩下一个心理因素来影响股价,至于内心世界与客观世界、符号世界如何作用?其过程是怎样的?没有相应的描述,也就是说,通过对客观符号世界的贬低,和对认知内心世界的拔高,价格变成了由不可琢磨的心理因素决定,会导致结果不可知和不可证伪。如果借用主人和小狗的比喻,小狗没了主人到处乱跑,最后回不了家了。

出于对这种回不了家的花的质疑,20142月我们出了一篇报告《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借用索罗斯的名义推出更大的投资哲学,这篇报告流传一直非常广。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索罗斯的反身理论源于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或者人的认知不完美性。反身性其实就是互动性,在现实中,反身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人际关系的反身性就极为明显。比如说恋爱,对方爱不爱你,受到你对她的感情和行动的影响,反过来说,你爱不爱她,也取决于她的感情和行动。对于股票市场来说,反身性就是有认知和操纵能力的参与者,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通过反馈机制破坏了事件过程,甚至重新改变参与者的认知,以至造成了不均衡的状况。

反馈机制可以分成两种,负反馈和正反馈,负反馈使参与者的看法与实际情况接近,它可以永运地进行下去。正反馈会使两者背道而驰,但它不可能无止境地继续下去。而在股票市场,价格不仅反映所谓的基本面,它们本身也会塑造价格的演化,这种递归关系使得价格的波动变得不确定,从而严重地偏离所谓的均衡价格。通常,这种偏离最后会以一种暴跌的方式回归。反身性理论涵盖了极端点与均衡点之间的动态轨迹。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借用主人和小狗的比喻,在河边散步过程中,主人甚至有可能会跟着小狗一起跑,两者的距离一会拉大一会又缩小,有时大到看不到彼此,但是,最后小狗都会跟着主人回家。

反身论表明了无依据的心里花终将凋零。理论上的分歧,源于信念上的分歧,而且带来了行动的对立。20142015年这波行情为两种哲学的对立,提供了波澜壮阔的佐证。反映在下图中,是两者一篇一篇观点的对立,交织着研究方法论的交锋,将来再详细展开。

从事宏观研究十二年,未见过如此危害的研究

引用出处:

《股票价格不是树上的花》,黄燕铭,2014年1月22日

《宏观随笔:索罗斯的反身理论》,宏源宏观,2014年2月11日

《在存在、认知和符号和世界寻找投资机会---送你证券研究的三朵花》,黄燕铭,2014年9月29日

《十一问索罗斯:货币机制、汇率和利率体系》,宏源宏观,2014年10月8日

《证券研究的“2+1思维”》,黄燕铭,2015年12月20日

《新5%比旧8%好——“转型宏观”新框架之二》,国君宏观,2014年7月19日

《论对熊市的最后一战——宏观研判之五》国君宏观,2014年9月2日

《战熊记之初心不改——宏观研判之十》国君宏观,2014年12月1日

《新金融炼金术:如何从宏观视角抓住大牛市——转型宏观之八》,2015年1月25日

《为什么经济越来越差,股市越来越火?——国泰君安宏观周报(20150412)》,2015年4月13日

《货币、流动性和认知---5.28之前的索罗斯》,宏源宏观,2015年5月29日

《5000 点之后,中国经济和大牛市向何处去——宏观研判之二十二》,2015年6月8日

《新常态新周期新牛市—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3月5日

《新周期:步入“经济L型”的下半程—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3月26日

《新周期—2017年春季宏观展望》,2017年3月28日

《穿越短周期调整的颠簸—高频研判之三十九》,2017年4月22日

《经济二次探底,监管维稳市场—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5月30日

《全球经济走强,中国二次探底,监管维稳市场—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6月4日

《清静无为—2017年中期宏观展望》,2017年6月13日

《经济稳中趋缓,从再通胀到再通缩—高频研判之四十八》,2017年6月23日

《千锤百炼—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7月16日

《为什么经济L型的韧性这么强?—高频研判之五十二》,2017年7月21日

《经济L型韧性强,新周期进行时—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7月23日

《新周期认同度上升,经济空头被市场证伪—方正宏观周报》,2017年9月10日

张德荣,郑晓婷. “限购令”是抑制房价上涨的有效政策工具吗?—基于70个大中城市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30(11):56-72. 2017-10-10

莫家颖,弋代春. 限购政策对中国住房消费性与投资性需求的影响研究[J]. 投资研究,2015,34(10):110-123. 2017-10-10

国泰君安-转型宏观之十四:中国房地产周期研究,2016-02-24

方正证券-房地产周期研究之十五:人口迁移的国际规律与中国展望齐增到分化,2016-10-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