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助孩子像小雞一樣破殼而出

協助孩子像小雞一樣破殼而出

像小雞一樣破殼而出

母雞將雞蛋孵化成小雞約需二十一天的時間,當母雞不分晝夜孵著雞蛋過了十八天後,在蛋裡就可以開始看到小雞出現想要到外面世界的反應。

小雞來到世界的最後一道關卡,是衝破堅硬的蛋殼出來,這是十分困難的事,因為蛋殼很堅硬而它們的喙還十分柔弱。自己決定要攻破哪個部位,再慢慢啄開。此時,在外面仔細觀察著雞蛋的母雞,會幫忙啄開那個地方,在蛋裡的小雞借力使力,才能來到這個世界。

小雞在裡頭啄開蛋殼,母雞在外頭協助,兩個動作要同時進行,才有可能成功,稍微錯開的話,生命就無法被孵化出來。

我們的孩子就如同父母懷中的雞蛋一般,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離開父母的懷抱,前往更大更寬廣的新世界時,也會發出信號。

“媽媽,我好累……老師,我好辛苦……請幫幫我。”

我後來才知道孩子說的粗話、無法理解的行為,都可以視為孵化的最後一個階段,是他們敲打蛋殼的信號。當我們聽到那個信號時,就該給予孩子協助,然而大人卻不認真聆聽信號,就算聽到了也不幫忙啄開孩子敲打的部位,而是拼命啄自己想啄的部位,這麼做小雞是無法順利孵化出來的。

忽略孩子的信號將後悔莫及

我家的兩個孩子也曾無數次敲打著蛋殼,像是在說“媽,我現在已經到了要離開媽媽懷抱的時候了,這裡好悶讓人無法再待下去,再這麼生活的話,我感覺就快要死了。”然而我卻沒有好好幫他們,讓孩子度過了辛苦的青少年時期。

你知道小雞和雞蛋有什麼不同嗎?強迫將還沒準備好的蛋打破,失去生命就只是顆雞蛋,但當它準備好並在發出信號時,能幫助其破殼而出的話,就成了有生命的小雞。

許多父母熱衷於學齡前教育,孩子都還沒準備好,父母就急著想打破蛋殼。連母語都還說不好,就送去學英語,或孩子還不會走,就讓他學習游泳等各種運動,這麼做反而會降低孩子對運動本身的興趣。

孩子的敏感期比關鍵期重要

有兒童心理學者認為,關鍵期對孩子而言並不存在,孩子有的是敏感期。父母認為不能讓孩子錯過學習的關鍵期,以不安的心情拖著還沒準備好的孩子到處跑,將他們變成了雞蛋。而孩子的敏感期是指,對於某種行動特別投入的時期。教養孩子時,可以發現他們會有某些時期,特別沉迷於某件事。有時喜歡玩扮家家酒遊戲;有時會特別愛看書;有時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等等。

這樣的敏感期透過仔細觀察便可得知。我兒子在成長過程中,曾經有段時期對樂高特別有興趣,每天一睜開眼就是玩積木,而丈夫對兒子表現愛的方法之一,就是買樂高給他,最後家裡多到都要滿出裝樂高的大桶子了,把那些積木全部倒出來開始玩的話,孩子連飯也不吃,叫了也不理,不停的要做出什麼來才肯罷休。

對於投入的重要性和敏感期一無所知的我,看著客廳裡滿是到處亂放的積木,對於沒有好好吃飯、只知道玩的兒子非常不滿意,當然對花大錢買樂高給兒子的丈夫也同樣看不順眼,我認為孩子應該要讀我買給他們的全套書籍,而不是玩積木。

因此,當孩子沉迷在積木裡頭時,我總是會訓斥他,要他快點結束,限制他只能玩到幾點,定好時間後在旁邊催促著。孩子會有多麼不安啊?在這個時期,如果我能打造一個讓孩子專心玩積木的舒適環境,就更能讓孩子發揮創意,成長成更幸福的孩子了。

女兒則是特別喜歡漫畫書,可是在我的觀念中漫畫書是不好的,應該要讀的是文字書才對,因此只要女兒在看漫畫時,我總會訓斥她。後來我才知道女兒是先用圖像來認識事物,並且是很有空間概念的孩子。來自媽媽的壓力,孩子用漫畫來紓解,並從中獲得她自己的生存智慧。

看不慣女兒老是看漫畫的我,某一天搜了孩子的房間,從床底下、衣服堆中找出十多本漫畫,火冒三丈的我氣呼呼的等著孩子回家。

女兒看到堆在書桌上的漫畫嚇壞了,我拿了一個袋子給女兒,要她趕快把漫畫書打包起來,然後帶著她到漫畫店去。由於我發起脾氣來很可怕,孩子什麼都不敢說,乖乖走在前面。一走進店裡,我就把那袋書放在櫃檯上並對老闆說:

“這孩子是我女兒,以後要是再把漫畫借給她的話,有可能會拿不回來,所以絕對不可以再借給她。”

我的口氣就像是在恐嚇老闆一樣。現在回想起來,我還真是個無知透頂、目中無人的媽媽啊!老闆用一種“怎麼會有這樣的女人啊?”的表情直盯著我。

從那天之後我家小孩就不看漫畫了嗎?不,她反而到更遠的店家借,而且用更巧妙的方式藏起來看,這麼做還能好好唸書嗎?早知道這樣,當時還不如說:

“女兒,原來你這麼喜歡漫畫啊!最近什麼漫畫好看的呢?是怎麼樣的內容?你看漫畫時有什麼樣的想法?”

能這麼問並進行對話的話,說不定女兒現在已經是那個領域的佼佼者了吧?我們應該把焦點放在孩子想要做什麼的敏感期,而不是父母覺得的關鍵期,並且扮演好母雞的角色,就能激發孩子的潛力,這樣的教練式輔導就是引導子女,自己往幸福的人生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