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做我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重要?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日食記》一直是我非常喜歡的自媒體博主。一餐飯配備一個溫暖治癒的小故事,這種敘述方式在千篇一律“大吃大喝”的美食題材中顯得格格不入又分外矚目。

前幾日,日食記的老刀在深夜發了一條長長的微博,大體是說:今年是《日食記》成立的第五年了,他在籤售現場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最喜歡的是《日食記》的哪一集,很多人提起了《貓背》。老刀對這個回答非常吃驚,《貓背》是他剛開始做《日食記》那一年的作品,那時候拍視頻人手不足,沒找到喜歡的題材更是很久才更新一次。後來,《日食記》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參與進來的人也越來越多,可人一多,雜亂的聲音也多了。老刀是個挺倔的人,嘴上說著管他們呢,可那些字字句句還是敲進了心裡。他做了不少妥協,《日食記》加快了更新頻率,減少了真心話的成分,聽從浮躁的市場,變得簡單又安全。但是,在《日食記》成立的第五年,在看到依然有人對著五年前的《貓背》視頻抹眼淚時,老刀突然發現,原來他曾經堅持做自己的那些事都是有意義的。

“敢做我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重要?

其實,很多時候,“敢做我自己”是很有意義的,但大多數人在衡量了利益與風險之後,選擇了放棄——走其他人走過的路,至少可以摔得輕一點。

心理學上有個很著名的“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的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不遠處有更好的草。“羊群效應”原本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現象,但如今,這種跟風盲從的心理卻絕不僅僅只限於市場競爭了。

“敢做我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重要?

“敢做我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重要?

“羊群效應”在應試教育中尤為突出。每年高考但凡是得了高分的範文,第二年就會出現成堆的同一體裁同一模式的仿文,原因很簡單,前一年有人為他們試過水,這條捷徑可以行得通。但結果呢?往往很難如願,甚至遠不及其他考生們臨場發揮的水平。正如那位老師的調侃:“每年高考屈原都得在考生筆下死個成千上百次,連我們都替他委屈。”我至今仍記得那個江蘇省首篇滿分高考作文《赤兔之死》,作者蔣昕捷可謂一朝成名天下聞。

“敢做我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重要?

有時,“敢做我自己”的路確實不易,可一旦走下去,收穫也是不可估量的。

近幾年,娛樂影視業有個奇怪的現象,觀眾對大部分綜藝提不起興趣,收視率陷入低迷。深究其背後原因,不難發現,市面上呈現的綜藝節目大多千篇一律。一檔音樂節目熱播,馬上有同一類型的節目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甚至有觀眾從韓綜回到國內綜藝,驚奇地發現好像只是把韓語字幕換成了中文……很多媒體從業者都在抱怨:市場需求太難把握,觀眾興趣口味變化太快,做什麼節目都難如其願。其實不然,玉盤珍饈固然美味,可天天品嚐,總有厭煩的一天。

大學時讀過邁克爾·桑德爾教授的《金錢不能買什麼》,他在書中列舉出的人們在市場經濟中向金錢低頭的例子,至今仍歷歷在目。反觀當下“蔚然成風”的羊群效應,某種程度上也正是向金錢妥協的表現。在市場經濟下,一味地苛責人們為了公利而犧牲私利也許早已不合時宜,但至少有一點是我們應該認可的信條——“敢做我自己”是一條更具風險,卻收益翻倍的投資道路。

“敢做我自己”的膽量,到底有多重要?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這是林語堂先生奉行一生的圭臬。但願你我,也同樣有這份“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