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與藍的交響》:一本有價值而難懂的書


《黃與藍的交響》:一本有價值而難懂的書


《黃與藍的交響》的主要學術價值,簡單地說,就是它建立了一個“新實踐論美學”體系。《黃與藍的交響》對舊實踐論美學的最大的不滿,在於它的實踐觀仍受機械唯物主義的束縛,把實踐當作一種純粹物質性的謀生活動。而在本書看來,馬克思本人早已指出了“實踐”概念的真義:“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即勞動。以此,新實踐論美學的整個體系,便以實踐為邏輯起點、以勞動為歷史起點而建構起來。本書的第五章《美學之謎的歷史解答》,對這個體系做出了細緻而合理的邏輯推演。

新實踐美學體系的思想來源,決非僅有馬克思的實踐論。《黃與藍的交響》還貫穿著兩種研究觀念,使它的視域極為廣闊、內容極為豐富。一是中西美學比較的觀念,二是美學史的觀念。實踐論只是美學的哲學背景,而作為一種美學,當然還需美學本身的資源。

作者鄧曉芒小易中天一歲,低易中天一屆,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師 從楊祖陶先生和陳修齋先生。鄧曉芒比易中天更早研究美學。還在讀碩士期間,鄧曉芒便寫出了一個美學綱要,也就是說,獨立地創造出了一個自己的美學體系。易中天把這個美學體系綱要一字不拉地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了。據說,易中天是當時“唯一能夠完全理解並完全贊同”這個美學提綱的人。兩人自然一見如故,一拍即合,從此開始了他們在美學研究領域的合作。在他們留校任教多年之後,1989年,他們在那個美學提綱的基礎上共同完成了一部30餘萬字的專著《走出美學的迷惘》。1999年,《走出美學的迷惘》易名為《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關於《黃與藍的交響》,鄧曉芒和易中天兩人都比較自信。鄧曉芒曾對易中天說:“此書推遲了兩年面世,使中國美學界停滯了20年。”這是不是有些狂妄?憑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來?《黃與藍的交響》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美學體系,這個美學體系當時命名為“實踐美學”,後來則稱之為“新實踐美學”。所謂“新實踐美學”,顧名思義,也就是對以李澤厚為代表的舊的“實踐美學”的一個超越。這是在“哲學人類學”的基礎上,會通了康德、黑格爾與馬克思,對美、審美與藝術做出的一種全面而系統的解釋。比如它重新論證了藝術起源的“勞動說”,提出了審美本質的“傳情說”。它的特點是透徹,我們也許未必贊同它的觀點,但不得不承認許多問題在它的立場上已經被解釋通了。作為一個美學體系,“新實踐美學”必然會在20世紀中國美學史上擁有它的一席之地。這個意義上,中國美學界確實不曾給予“新實踐美學”以應有的重視。在我看來,《黃與藍的交響》仍然帶有傳統哲學美學的“自上而下”的性質,這似乎是它不被廣為接受的一個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