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你,有过在“饭场儿”侃大山的经历吗?


河南的你,有过在“饭场儿”侃大山的经历吗?


河南的你,有过在“饭场儿”侃大山的经历吗?‖老家许昌

文‖李群成


饭场儿,这个渐行渐远的名字,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南农村出生的人来说,却是一条永远磨灭不掉的记忆。

所谓“饭场儿”,就是每到吃饭的时候,人们都会端着当时流行的“白大碗”或“筛子盆”(比白大碗更大一点的碗),盛上满满一碗饭,聚集到街头的大树下或房屋的山墙边,一边吃一边侃大山。不管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季,不管是早上、中午或者晚上,都是如此,就算是遇到刮风、下雨,他们也会躲到门楼下或避风的地方。一向热闹的饭场儿一天也不会冷清。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是同顶一片儿天,同耕一块儿地,同吃一囤粮的年代,端出来的饭几乎都是红薯、菜汤、稀面条之类,所以谁也不会笑话谁。

男人有男人的饭场儿,女人有女人的饭场儿,就连那些刚成年的女孩子也会单独凑到一起,说一些他人难以听到的悄悄话。

早上的饭场儿时间要短得多。因为吃完饭,队长就会很快敲起上工的铃声,招呼社员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农民的统称)下地干活。而中午、晚上,尤其是夏天中午和晚上的饭场儿,时间就会拉得很长很长。

男人们的饭场儿是最热闹的,也是最不讲究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就连小孩儿也喜欢凑男人的饭场儿,听大人们讲述新鲜事儿。

夏天的中午由于天气炎热,一般是下午四点钟以后队长才会敲起上工的铃声,更有充足的时间侃大山。他们有的坐在树疙瘩上,有的蹲在已经倒塌的断壁残垣上,有的干脆把两只鞋子脱掉并在一起,当垫子坐。大家所聊的话题自然是五花八门。有道听途说的奇闻异事,有外出时的所见所闻,有时候也会聊一些村子里的往事、收成,等等,可以说每天的话题都十分新颖,而不会“重复昨天的故事”。有时候听到他们口无遮拦地胡侃乱喷,总会让你笑得前仰后合。

晚上,由于家里闷热、潮湿,又没有时钟,他们更是没有一点时间观念。有时候直到深夜,还会有人在街头嗡嗡私语。冬天,他们的饭场儿则会转移到能晒到太阳的院子或房屋墙角的避风处,一人提一个小板凳或小马扎,一边吃一边闲侃。晒得微微发汗了,还会脱下棉衣捉虱子,尽情享受和煦阳光的温暖。

那个时候只有十几岁的我,也时不时跑到饭场儿里听大人们侃大山。记得有一次我本家的一个叔叔吹牛:“我曾经看到一座高楼。这楼有多高呢?说是老麻雀下楼给小麻雀觅食,中间又孵了三窝小麻雀才下到地面。”陈家大伯说:“有一年我到东北去,看到东北的大豆大丰收,一粒大豆竟然有我端的饭碗这么大。”他的大儿子紧接着说:“有一次我在山里看到一盘大石磨,下粮食的磨眼儿有水井一样粗。正好遇上下大雨,我还躲到里面避了避雨呢!”陈大伯马上斥责儿子:“你净瞎说,天底下哪有那么大的磨眼儿?”儿子委屈地说:“老爹,我的磨眼儿要是不大,你说的大豆咋磨成面啊!”原来儿子是给老子搂耙子的,顿时引来大家一阵哄堂大笑。

吃完饭,他们顺手把饭碗往身边一撩,还会就势摆方或者下象棋,有的干脆靠着树睡起觉来,任凭饭碗风吹日晒,甚至蒙上厚厚的一层尘土,也毫不在意。摆方就是在地上画上格子,随手捡来身边的小石子、小土块儿,或者把小树枝折成小段,两个人便可对起阵来。摆方有点像城里人下的围棋,最后谁占据的位置多则为赢,反之则为输。下象棋的棋盘一般是剪一块儿破旧的口袋布,在上面用墨水画上格子,既可以下棋,又可以做包棋子的包装布。下棋的时候,他们把棋盘往平地上一铺,便可厮杀起来。一旦下起棋来,就会有很多人围在一起观阵,甚至自觉充当着甲方或乙方的参谋。他们时常是边下棋边争吵,有时候还会争得脸红脖子粗,直到队长敲响上工的铃声,他们才肯恋恋不舍地站起身来。

河南的你,有过在“饭场儿”侃大山的经历吗?

下棋人一般是没有时间观念的。有一年我们村遇上庙会,社员可以不上工,有的吃完早饭就到会上闲逛或买猪买羊买农具,有的回家接待客人,而几个不爱管家里闲事儿的人,就蹲在树荫下下起棋来。恰好一个棋迷到我们村走亲戚,虽然大家互不相识,但是看到下棋就忘掉了一切,蹲到边上观战。两盘过后,别人让位于他,他毫不客气地坐下对弈起来。中午时分,观战的人逐渐散去,他俩却全然不知,一直到太阳落山,视线变得模糊起来,这位走亲戚的才想起自己的“主要任务”。

成年女人的饭场儿和男人们就大不一样了。她们一般都会随手搬个小凳子,就近凑在邻居家的大门口,闲聊一些张家长李家短,谁家的儿子不孝顺,谁家的媳妇有点儿懒等一些咸淡之事。

有一天傍晚,几个年轻媳妇坐在一起边吃饭边拉家常,正好我路过旁边,听了个一清二楚。一个罗家媳妇诉说自己婆婆长长短短的时候,另一个媳妇发话了:“你别不知足了!你有个婆婆帮你做做饭,再忙再累回到家总有一口热饭吃。我婆婆不在了,我再晚回到家里,自己不动手就得挨饿!”说的有婆婆的媳妇无言以对。有时候她们还会把声音压得很低很低,男人们很难听到。但从她们时不时爆出的浪笑声,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来。

成年女孩子的饭场儿,最多也就是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说说悄悄话,故显得静谧而安详。旁人虽然听不到她们在聊些什么,但猜想起来也无非是聊谁的对象长得帅,谁的对象个子高,谁的对象吃得胖,谁的对象皮肤白;谁谁未来的婆婆家有几间房,院子有多大,对象有弟兄几个等等。在她们眼里,院子越大,房子越多,兄弟越少,将来分家时得到的财产才会多,尤其是独生子更会成为她们追求的香饽饽。有时候她们说到高兴处,也只是用手掩起鼻口,抬起头看看周围没人,才敢偷偷地笑出声来,

我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离开老家到部队当兵,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每年回去探亲,我们村的饭场儿依然热闹非凡。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也时不时端起饭碗,再顺手搬个小凳子,到饭场儿里凑凑热闹。不过,随着时代地进步与发展,他们聊的话题也新颖了不少,像如何科学种田啊,土地在什么情况下上什么肥料更合适啊,等等。有时候他们也会让我讲讲当前国家的形势,农村的经济政策和外面的一些新鲜事儿。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城市用工大量增加,有能力的男人女人,或把孩子留给留守的老人,或带着孩子到外地打拼。一些留在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有自己的企业,也没有时间再去串饭场儿。再则,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顿饭都会炒上几个菜,也不方便再端到大街上吃。所以,农村的饭场儿逐渐冷清下来,在那一代人的心里,饭场儿变成了永久的记忆……

2019年1月13日


河南的你,有过在“饭场儿”侃大山的经历吗?

【作者简介】李群成,斋号:诚斋,河南许昌建安区尚集镇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在《中国书法》《书法》《大河报》《中州诗刊》《建安诗苑》《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大河美术》等专业报刊发表散文、评论、随笔30多万字,诗词二百余首(阕)。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第八届全国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展、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获优秀奖)、中国秦皇岛大字展、全国人社系统书法作品展(获二等奖);美术作品入选河南省美协第22届新人展(获优秀奖),第23届新人展(获优秀奖),河南省第16届花鸟画作品展。出版有《春诵秋吟·李群成诗词楹联集》、《沃野颐真·李群成诗词集》、《李群成书法作品集》、《崛起中原——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李群成》。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本今日头条号立场。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