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當我們和別人吃飯時,我們到底在吃什麼?

點擊藍字

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關注我們

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我自己就很樂意和那些喜歡分享的人一起吃飯,不僅是因為他們說話多、吃飯少,可以讓我多吃點;主要是因為,我會覺得很有收穫。

——邱晨《奇葩天團教你當眾表達》

你好,我是邱晨。今天呢,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工具,叫做分享式表達。

什麼叫分享式表達呢?簡單來說啊,分享式表達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和別人吃飯、喝咖啡、聚會的時候,用幾分鐘的時間,聊聊自己的趣事,和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時候你是不是想問“這有什麼好學的呀?無非就是講一些家長裡短的破事唄,像是和老公吵架了,兒子上大學了,最近買了個包,這誰不會?還需要專門去教嗎?”

這個啊,就是一個很常見的誤區了。其實餐桌上的話題,比你想象中更豐富、更有趣。

我們看國外的影視劇裡面會發現,他們的餐桌都設計成了長方形,主人呢,坐在一頭,客人面對面的,就坐在這餐桌的兩邊。這樣的設計,方便每一個人和周圍的人談天說地。

而且,每個人自己吃自己的一份餐點,這個時候要分享的就不是菜,而是各種小小的感悟,或者是小小的故事。

吃飯啊,本身也不是重點;談話的內容,才更加重要。

而一個好的主人,在招待賓客的同時,也要營造氣氛,讓大家感受談話的樂趣。

所以西方人在餐桌上,TA不談政治、不談宗教、不談工作,而是聊什麼體育運動啊、名人軼事啊、趣味知識等等。這樣的餐桌談話,大家不僅僅能享受到美食,還能獲得精神上的提升。

那在國內呢,餐桌上就只能聊一些瑣碎的小破事嗎?其實也不是的。

舉個例子啊,像《奇葩說》這個節目,它的最原始的靈感,就來自於馬老師和幾個朋友在餐桌上的聊天。大家聊很多有趣的觀點、有趣的知識,久而久之,他們就覺得“這麼有趣的東西,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多可惜啊?不如咱們就做個節目吧!”

所以,《奇葩說》最原初的靈感,就是真實呈現有趣的人之間的談話。所以你看,餐桌談話沒那麼簡單吧?

那再舉一個例子,有一次呢,我聽執中和熊浩的餐桌談話,也非常有趣。

執中分享了一個關於古代錢幣的小知識。我們都知道,古代的錢幣是外圓內方的,為什麼要這樣呢?有人說“是因為要呼應天圓地方的概念”;也有人說“這是教育我們,做人啊,就要外圓內方”。

可是呢,執中覺得這些理由都好像有些牽強。他就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原來錢幣鑄好之後,邊緣不夠光滑,容易傷到手,所以需要將毛邊磨平。

那這麼多錢幣,一個一個磨,太浪費時間,於是呢,就要把一串錢都給串起來,一起打磨,這樣比較快。那如果裡面是圓孔,打磨的時候,錢幣就會轉來轉去,對不對?不方便打磨。

那麼,如果裡邊做成方孔,就能用方形的木棍串起來;而且它是固定的,這樣子呢,就更方便去打磨它的邊緣。

熊浩在餐桌上聽了這個分享,就說“噢,你這個解釋啊,叫做功能主義,就是一切的東西為什麼要這麼設計、這麼做,得從它原始的功能裡邊來尋找答案,那其他的文化解釋都只是後人附會的。”

而後來呢,執中在跟別人吃飯的時候,又把這個交流的過程分享了一遍。我呢,對這個場景一直記到了現在。

你看,在餐桌上面一段短短的對話裡,熊浩得到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執中也學會了一個新的概念,我們在場其他人,不僅得到了故事和概念,還了解了執中和熊浩的敘事偏好。那這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分享式表達。

所以,什麼是分享式表達呢?它的意思是,你有東西可以分享給大家。你可以分享一個看法,讓大家覺得很有啟發;也可以分享一個知識,讓大家覺得很有收穫。

換句話來說,這個時候,你是一個完完全全的給予者。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和那些經常請客吃飯的人一起吃東西,因為他們分享了自己的金錢,對不對?而在餐桌上,能夠侃侃而談,分享有趣的知識、獨特的看法、趣味的故事,這樣的人也非常受人歡迎。

我自己就很樂意和那些喜歡分享的人一起吃飯,不僅是因為他們說話多、吃飯少,可以讓我多吃點;主要是因為,我會覺得很有收穫。

我吃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化,可是對方給予我的東西,會一直留下印象。

可惜的是,咱們中國的飯桌上邊,最常聊的不是這些有意思的內容,而是不斷地敬酒和勸酒。檯面上邊充斥著“啊,還有誰沒有喝?”“唉呀,不行不行,喝太多了!”“我敬你!”“不不不,我敬你!”總是充斥著這樣無聊的對話。

為什麼大家只能說這個?為什麼只能拼命地喝,把自己喝吐為止?

我覺得哈,當然,這也只是我覺得,我覺得,這不一定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特別愛喝酒,可能是因為餐桌上除了喝酒之外,大家沒有話可以聊。

一群人坐在一起,如果沒有共同話題,就只能沒話找話;或者呢,就是沒完沒了地喝酒。我覺得,這樣的聚會,真的是可惜了。

所以,我們在這個章節裡邊會教你“怎樣成為一個好的分享者”,讓你通過分享,成為一個大家眼裡邊有趣和有價值的人。而成為一個分享者,也是一切表達的開始。

每個出色的表達者,首先必須是一個好的分享者,不管是正式的演講,還是典禮致辭,還是職場報告,本質上都是分享的延伸。

一場兩小時的演講,其實也都是用許多三、五分鐘的小分享,一段一段給組合起來的。

所以啊,你如果學會了“如何做小的分享”,也就慢慢會開始熟悉“大型的表達該怎麼做”。這也是我們為什麼“把分享式表達作為我們學習第一站”的第一個原因。

那第二個原因呢,是因為分享式表達有三個特色,非常適合我們首先開始學習。

它的第一個特色是,餐桌上的談話,和職場彙報、典禮致辭它們不一樣。餐桌上的談話,是你想講才講,不想講,沒有人逼你講。吃飯聚餐,一般而言也就那麼幾個人,大家都是隨便聊聊天,那這個時候你說話呢,心情會比較放鬆。

那第二個特點呢,是你可以直接切入主題,不需要先來什麼開場白或者自我介紹,它簡單方便、容易練習。

那第三呢,是在餐桌上面你講得好還是講得壞,你得到的反饋是最直接的。

你可以很容易地觀察到聽眾的反應,講得有意思,大家就笑;沒意思呢,那你可以從大家的表情和眼神上面觀察出來。沒意思就換個話題好了,你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壓力。

而如果是正式演講,你事後問其他人自己表現如何,很多人怕傷你的面子,TA會故意客套,你就不容易察覺自己的問題。

那以上三個特點,讓分享式表達最適合作為我們學習表達的第一站。

那接下來,我來介紹一下分享式表達的策略順位,也就是“能說”、“能聽”、“想說”、“想聽”這四個因素裡邊,哪幾個是這一章節中我們要著重學習的?

在分享式表達中,“能說”和“能聽”不那麼重要,因為這不是正式場合,人數也少,所以說話沒有什麼太大的忌諱,基本上不會冒犯到別人,也不需要這麼多的特別的說話技巧。

那比較重要的是什麼呢?是“想聽”。

你試想一下,同樣是人少的場合,比方說在職場上,你對同事和客戶報告一個新項目,這時候聽眾的目的性非常強,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你不用再特別考慮,要找他們想聽的話題。

可是在餐桌上,別人沒有義務一定要聽你講話。所以,如何讓別人對你的分享感興趣,也是一個小小的考驗。

我們第二個階段,就要幫助大家練習“如何琢磨出聽眾想聽什麼”。而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想說什麼。

因為這個場合相對輕鬆,它不像舞臺、講臺啊這些場景,你首先要考慮的都不會是你自己想說什麼。可是,在餐桌上,你是可以把自己想說什麼擺在第一位的。

而且,每個人都有一些零碎的素材和感受,比方說一句印象深刻的電影臺詞啊,一個有關南北方差異的冷門知識啊,這些東西,平時很難找到合適的機會拿出來講。

而在餐桌上,大家談話都是漫無目的的,這個時候,你就很適合把這些東西分享出來,看看他們能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因此,我們接下來的課程,也會花很多的比例來教你“怎麼樣尋找素材”,“怎麼樣激發自己表達的慾望”。

那這個呢,就是分享式表達的重要性排序,“能說”和“能聽”不太重要,“想聽”比較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說”。

那麼,我們就一起踏上學習分享式表達的旅程吧!

以上內容來自喜馬拉雅FM課程

《奇葩天團教你當眾表達》

長按掃碼收聽

↓↓↓

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成長是一輩子的事

與年齡無關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