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点击蓝字

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关注我们

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我自己就很乐意和那些喜欢分享的人一起吃饭,不仅是因为他们说话多、吃饭少,可以让我多吃点;主要是因为,我会觉得很有收获。

——邱晨《奇葩天团教你当众表达》

你好,我是邱晨。今天呢,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工具,叫做分享式表达。

什么叫分享式表达呢?简单来说啊,分享式表达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和别人吃饭、喝咖啡、聚会的时候,用几分钟的时间,聊聊自己的趣事,和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时候你是不是想问“这有什么好学的呀?无非就是讲一些家长里短的破事呗,像是和老公吵架了,儿子上大学了,最近买了个包,这谁不会?还需要专门去教吗?”

这个啊,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误区了。其实餐桌上的话题,比你想象中更丰富、更有趣。

我们看国外的影视剧里面会发现,他们的餐桌都设计成了长方形,主人呢,坐在一头,客人面对面的,就坐在这餐桌的两边。这样的设计,方便每一个人和周围的人谈天说地。

而且,每个人自己吃自己的一份餐点,这个时候要分享的就不是菜,而是各种小小的感悟,或者是小小的故事。

吃饭啊,本身也不是重点;谈话的内容,才更加重要。

而一个好的主人,在招待宾客的同时,也要营造气氛,让大家感受谈话的乐趣。

所以西方人在餐桌上,TA不谈政治、不谈宗教、不谈工作,而是聊什么体育运动啊、名人轶事啊、趣味知识等等。这样的餐桌谈话,大家不仅仅能享受到美食,还能获得精神上的提升。

那在国内呢,餐桌上就只能聊一些琐碎的小破事吗?其实也不是的。

举个例子啊,像《奇葩说》这个节目,它的最原始的灵感,就来自于马老师和几个朋友在餐桌上的聊天。大家聊很多有趣的观点、有趣的知识,久而久之,他们就觉得“这么有趣的东西,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多可惜啊?不如咱们就做个节目吧!”

所以,《奇葩说》最原初的灵感,就是真实呈现有趣的人之间的谈话。所以你看,餐桌谈话没那么简单吧?

那再举一个例子,有一次呢,我听执中和熊浩的餐桌谈话,也非常有趣。

执中分享了一个关于古代钱币的小知识。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钱币是外圆内方的,为什么要这样呢?有人说“是因为要呼应天圆地方的概念”;也有人说“这是教育我们,做人啊,就要外圆内方”。

可是呢,执中觉得这些理由都好像有些牵强。他就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原来钱币铸好之后,边缘不够光滑,容易伤到手,所以需要将毛边磨平。

那这么多钱币,一个一个磨,太浪费时间,于是呢,就要把一串钱都给串起来,一起打磨,这样比较快。那如果里面是圆孔,打磨的时候,钱币就会转来转去,对不对?不方便打磨。

那么,如果里边做成方孔,就能用方形的木棍串起来;而且它是固定的,这样子呢,就更方便去打磨它的边缘。

熊浩在餐桌上听了这个分享,就说“噢,你这个解释啊,叫做功能主义,就是一切的东西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么做,得从它原始的功能里边来寻找答案,那其他的文化解释都只是后人附会的。”

而后来呢,执中在跟别人吃饭的时候,又把这个交流的过程分享了一遍。我呢,对这个场景一直记到了现在。

你看,在餐桌上面一段短短的对话里,熊浩得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执中也学会了一个新的概念,我们在场其他人,不仅得到了故事和概念,还了解了执中和熊浩的叙事偏好。那这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分享式表达。

所以,什么是分享式表达呢?它的意思是,你有东西可以分享给大家。你可以分享一个看法,让大家觉得很有启发;也可以分享一个知识,让大家觉得很有收获。

换句话来说,这个时候,你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给予者。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和那些经常请客吃饭的人一起吃东西,因为他们分享了自己的金钱,对不对?而在餐桌上,能够侃侃而谈,分享有趣的知识、独特的看法、趣味的故事,这样的人也非常受人欢迎。

我自己就很乐意和那些喜欢分享的人一起吃饭,不仅是因为他们说话多、吃饭少,可以让我多吃点;主要是因为,我会觉得很有收获。

我吃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化,可是对方给予我的东西,会一直留下印象。

可惜的是,咱们中国的饭桌上边,最常聊的不是这些有意思的内容,而是不断地敬酒和劝酒。台面上边充斥着“啊,还有谁没有喝?”“唉呀,不行不行,喝太多了!”“我敬你!”“不不不,我敬你!”总是充斥着这样无聊的对话。

为什么大家只能说这个?为什么只能拼命地喝,把自己喝吐为止?

我觉得哈,当然,这也只是我觉得,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特别爱喝酒,可能是因为餐桌上除了喝酒之外,大家没有话可以聊。

一群人坐在一起,如果没有共同话题,就只能没话找话;或者呢,就是没完没了地喝酒。我觉得,这样的聚会,真的是可惜了。

所以,我们在这个章节里边会教你“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让你通过分享,成为一个大家眼里边有趣和有价值的人。而成为一个分享者,也是一切表达的开始。

每个出色的表达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分享者,不管是正式的演讲,还是典礼致辞,还是职场报告,本质上都是分享的延伸。

一场两小时的演讲,其实也都是用许多三、五分钟的小分享,一段一段给组合起来的。

所以啊,你如果学会了“如何做小的分享”,也就慢慢会开始熟悉“大型的表达该怎么做”。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分享式表达作为我们学习第一站”的第一个原因。

那第二个原因呢,是因为分享式表达有三个特色,非常适合我们首先开始学习。

它的第一个特色是,餐桌上的谈话,和职场汇报、典礼致辞它们不一样。餐桌上的谈话,是你想讲才讲,不想讲,没有人逼你讲。吃饭聚餐,一般而言也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是随便聊聊天,那这个时候你说话呢,心情会比较放松。

那第二个特点呢,是你可以直接切入主题,不需要先来什么开场白或者自我介绍,它简单方便、容易练习。

那第三呢,是在餐桌上面你讲得好还是讲得坏,你得到的反馈是最直接的。

你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听众的反应,讲得有意思,大家就笑;没意思呢,那你可以从大家的表情和眼神上面观察出来。没意思就换个话题好了,你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压力。

而如果是正式演讲,你事后问其他人自己表现如何,很多人怕伤你的面子,TA会故意客套,你就不容易察觉自己的问题。

那以上三个特点,让分享式表达最适合作为我们学习表达的第一站。

那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分享式表达的策略顺位,也就是“能说”、“能听”、“想说”、“想听”这四个因素里边,哪几个是这一章节中我们要着重学习的?

在分享式表达中,“能说”和“能听”不那么重要,因为这不是正式场合,人数也少,所以说话没有什么太大的忌讳,基本上不会冒犯到别人,也不需要这么多的特别的说话技巧。

那比较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想听”。

你试想一下,同样是人少的场合,比方说在职场上,你对同事和客户报告一个新项目,这时候听众的目的性非常强,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你不用再特别考虑,要找他们想听的话题。

可是在餐桌上,别人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你讲话。所以,如何让别人对你的分享感兴趣,也是一个小小的考验。

我们第二个阶段,就要帮助大家练习“如何琢磨出听众想听什么”。而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想说什么。

因为这个场合相对轻松,它不像舞台、讲台啊这些场景,你首先要考虑的都不会是你自己想说什么。可是,在餐桌上,你是可以把自己想说什么摆在第一位的。

而且,每个人都有一些零碎的素材和感受,比方说一句印象深刻的电影台词啊,一个有关南北方差异的冷门知识啊,这些东西,平时很难找到合适的机会拿出来讲。

而在餐桌上,大家谈话都是漫无目的的,这个时候,你就很适合把这些东西分享出来,看看他们能激发出什么样的火花。

因此,我们接下来的课程,也会花很多的比例来教你“怎么样寻找素材”,“怎么样激发自己表达的欲望”。

那这个呢,就是分享式表达的重要性排序,“能说”和“能听”不太重要,“想听”比较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你自己的“想说”。

那么,我们就一起踏上学习分享式表达的旅程吧!

以上内容来自喜马拉雅FM课程

《奇葩天团教你当众表达》

长按扫码收听

↓↓↓

邱晨:当我们和别人吃饭时,我们到底在吃什么?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与年龄无关

长按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