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舉過的孝廉是什麼?為什麼成為今年重陽宣揚的的主要文化

  今年剛剛過去的重陽節,很多地方都開展了孝廉文化傳承宣傳項目。對於這個名詞,我們聽說最多的代表人物便是曹操了,那麼,到底什麼是孝廉,在古代,什麼人才能被舉為孝廉呢?

  孝廉是漢武帝時期設立的一種察舉考試,作為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孝廉和官員選拔有何關係?其實答案就在這裡,在運用“舉孝廉”的幾代王朝中,均是以儒家思想治國。而孔孟之道認為天下穩定的關鍵在於仁,是有仁政一說;而仁的關鍵則是在孝悌。至於“廉”那又是另外一個方面的考慮了。不過歷史上出門的孝子出生都很貧寒而不忘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那麼自然也會廉潔,所以孝跟廉似乎是一種看似必然聯繫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被舉人的資歷,大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經書的儒生。被舉孝廉後的任用升遷情況,在中央以郎署為主,再遷為尚書、侍御史、侍中、中郎將等官;在地方的則為令、長、丞,再遷為太守、刺史。

曹操被舉過的孝廉是什麼?為什麼成為今年重陽宣揚的的主要文化

  漢代舉孝廉重大的意義在於,它打破了過去由大官僚子嗣和富豪壟斷官位的局面,為國家儲備了更多的人才,統治者可以在較大範圍內按自己的意旨選擇稱職的官吏,這對於加強專制皇權,鞏固其統治發揮了重大作用,還有就是給沒有家庭背景的平民百姓更多的機會。

  但是在漢代後期,舉孝廉慢慢也變成了世族大家壟斷權勢,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的手段。在我們熟知的三國時期,官三代的曹操雖然放蕩不羈、不修品行、也不研究學業,但是由於他強大的家族勢力,曹操在19歲時就被推舉為孝廉,正式步入仕途。四世三公名門之後的袁術也被舉薦成為過孝廉。十八路諸侯之一的公孫瓚也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當個郡中小吏,受到涿郡太守劉基賞識,公孫瓚成為了太守的女婿,後來,公孫瓚喬裝成士兵沿途護送犯法的太守,途中太守劉其獲赦免。公孫瓚歸來後因此德行被舉孝廉,任為遼東屬國長史,一步步成長為東漢末年群雄之一。

  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善,到了明清兩代,孝廉成為了對於舉人的稱呼。但是舉孝廉的初衷還是很值得永遠借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