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

喜欢徐克的《笑傲江湖》的人,一定还记得令狐冲退出江湖时,任我行说的一番话:

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多么经典的人生哲理。江湖是啥?江湖,就是一个区别对待的世界,也就是一个歧视的世界。所以我我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

为啥说,“歧视”是必然的呢?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了组织或者个人必然对其他人区别对待,从而引发了歧视。

稀缺是必然的

社会资源的稀缺建立在两个基本的事实之上:

第一,社会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而好东西人人都想要。

第二,人的需求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基本是一个无需证明的事实。在经济状况相似的情况下,一般人都更愿意买火车卧铺票而不是买坐票。这导致了卧铺票的稀缺,就必然有人愿意花更高的价钱去获得。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人人都想上,但录取的名额是稀缺的,要想考上他们的学校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取得更高的分数。

人的需求是会不断变化和升级的。改革开放前,大多数国人的需求,应该是能顿顿吃饱饭就很理想了;80年代的时候,大家追求的录音机、手表和自行车这样的老三件;90年代的时候,能够拥有冰箱、彩电和洗衣机就很满足了。现在追求的又是什么呢?房子、车子、票子?香车和美女/帅哥?人的需求就是这样的永无止境。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按需分配,于人性而言,只能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乌托邦罢了。

另外,稀缺本身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既有有形物质的稀缺,也有无形物质的稀缺。有形物质很好理解,包括:各种矿产的,水土资源等等;无形物质包括的范围也很广泛和更加隐秘,比如:美丽的风景,新鲜的空气;比如:时空的稀缺,地理位置的稀缺,以及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稀缺。

时空的稀缺可以参考飞机票的价格随时间和空间的不同,价格差异是非常大的。比如:红眼航班或者清晨的航班,要比其他时间点的机票便宜不少;比如:商务座座位很宽敞,但是要付出比经济舱高的多的票价。地理位置也是稀缺的,比如北京市相对于天津来说就是稀缺的,北京市内相对于郊外就是稀缺的,而且越往里越稀缺。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我们这样缺乏信用体系的国家,是最稀缺的资源了。所以,一般而言大家都更愿意相信亲人和同学。

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

歧视是无可避免的

由于资源是稀缺的,而需求又往往超出供给,这个时候就产生了选择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区别对待,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歧视。

比如说,去医院看病的时候,专家的号是非常难挂的,但是如果愿意花更大的价钱,可以挂特需的号,这样就比一般的门诊更容易挂到心仪医生的号。这是被需求方对需求方的一种价格歧视,必然会将没有实力挂特需号的患者排除在外。

还有一种隐形的歧视,时刻发生在每个个体身上。实际上,每一次的选择都是对其他没有被选中的事物的区别对待,或者说是经济意义上的歧视。

比如说:

1.由于分身乏术,我去看王菲的演唱会,就不能去看张学友的演唱会了。

2.由于金钱有限,我买了苹果MacBook Air,就不能再买微软的Surface Pro了。

所以说,只要稀缺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歧视就不可避免

歧视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为了消除歧视,可能会产生新的歧视。我们称之为“逆向歧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国家一直都有少数民族的考生( 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的时候是享受加分待遇的,比如在考生考分上直接加上10分。这条政策应该是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同胞,由于教育水平可能比普通区域要差一些,所以给的优惠政策,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大学教育水平。但是,如果你是处在这些区域的汉族,那就没有了这样的政策的。这其实是对当地汉族人反过来的一种歧视。

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

凡有歧视必有代价

通常意义而言,人们倾向于认为,歧视别人就是欺负别人,歧视只会对受歧视的人造成伤害,歧视是一种单向的行为。但是,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曾经在他的博士论文《歧视经济学》中提出不同的看法:歧视别人的人,自己也必然付出代价。

乍一听起来,这是很反人性的,是在为歧视别人的人做辩护,是在美化歧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因歧视而付出代价的例子。在我们周围,常常有很多人,以地域来区别对待不同的人,尤其是对某些特定地方的人充满了偏见,比如说:河南人怎么样,东北人怎样。甚至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内部不成文的规定就是:河南人最好不要考虑。无需多说,这样的地域歧视,很有可能让你错过了优秀的员工、优秀的朋友,甚至是绝佳的伴侣。

再举个极端的例子:有很多人是外貌协会的,如果你恰好是投资人,当年马云爸爸找到你要投资,因为第一眼看他不顺眼而没有投资他的话,其中的损失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大多数人,对是否歧视都是有着自己的判断依据,就是有赖于歧视带来的后果。如果后果越严重,人们就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如果后果很轻微,人们可能随随便便就歧视别人了。对于一个身处欠发达地区的人来说,就更容易有地域歧视,因为他的圈子只在当地,歧视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的代价;而深处在大都市的人,就更容易关注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而不太会考虑出身,也就会更加的包容,因为大都市里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必须很好的跟大家合作才能更好的生存。

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

歧视的正面作用

歧视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

第一是偏好。比如说,我去吃海底捞,就不能吃小肥羊了;我买了苹果的iPhone X,就不会再买华为的Mate 10了。

第二是信息不对称。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做出判断,是因为获取全部信息的费用太高,是一种在现有信息基础之上的权衡结果。

为什么我们老祖宗常常信奉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实,也是信息不对称下的权衡结果。在资源极度稀缺的古代,很多时候,部落与部落之间都是生死相见的,有你没我的战争。虽然后来情况有所改善,但谁也不敢保证其他的种族是不是有亡我之心,而要得出结论所需要的信息和时间是非常巨大的。这样做的效率太低,危险性也很大。不如直接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句话进行归类来的简单和高效。

在现实中,歧视往往是有原因的,尤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歧视往往是效率的最佳选择。

中国人移居国外之后,一般都成为所在国的弱势群体,但是华人在海外特别容易形成自己的圈子,不跟外国人做生意(外国人眼中的歧视)。所以,遍布世界各地都有唐人街的存在,这背后就是有着效率的考量。马来西亚女经济学家兰达,发现当地有许多排华行动,原因是因为当地人觉得中国人做生意的时候排斥(歧视)外国人。为什么中国人会歧视外国人呢?

兰达找到一个小橡胶园,由来自福建泉州和永春县的五大家族把持的。这五大家族把持了当地的橡胶业。她发现华人之所以强调儒家思想,是要用儒家思想来进行关系计算。这种关系计算其实是一种信用评级的办法。

他们把人分成七等:

第一等,直系亲属,也就是近亲;

第二等,大家庭当中的远亲;

第三等,同族或者同姓的人;

第四等,同村的人;

第五等,同方言的人或者其他说本方言的中国人;

第六等,说其他方言的中国人;

第七等,非中国人,包括欧洲人、印度人,还有居住在马来西亚的土著等等。

这样一来,在做生意的时候,每个等级的条款不一样,贷款收取的利息也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把人的关系亲疏分成三六九等,本质上是将人的信用进行评级,最终达到经济上的自我保护。由于华人在当地语言不通,也不太懂当地的法律,一旦发生纠纷很难通过法律来保护自己。如果尽量只和自己人做生意,最终由于道德的约束,发生纠纷或者违约损失的几率就会非常小。这也是一种信息不对称下的,高效解决问题的折衷办法。这就是歧视的合理性所在之一。

还有一个例子是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其实是源于政府对银行机构不给穷人发放贷款的政策的人为干预。

政府和民众认为这是银行的“歧视”行为,需要加以改正。最终导致大量的贷款贷给了那些本来没有资格贷款、不具备还款能力的穷人,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总之,歧视是不可避免的。只要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歧视,就是合理的的。看到歧视背后的规律,远比盲目反对歧视来的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