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明世宗朱厚熜在位四十五年。正德十六年(1521年)他以藩王身份入京继承大统,次年改元嘉靖。此后,经过三年的“大礼议”之争,朱厚熜在与后党、阁臣、宦官等各股势力权力博弈中获胜,开始随心所欲地推行自己的意志,并迅速地从一个谦逊的少年天子,成长为玩弄权术的极权主义者。本篇再从嘉靖皇帝身边两位皇太后地位的变化,进一步窥探朱厚熜皇权得以不断强化的轨迹。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明世宗朱厚熜像

伯母-皇太后张氏

作为新君,嘉靖皇帝在“议礼”之争过程中虽渐入状态,但仍然是面临着后党和阁臣们的干政危机,尤其是皇太后张氏(明孝宗妻,谥号孝康敬皇后),这才是“议礼”之争的根源所在。毕竟皇太后张氏是正德末年皇位空窗时期的主持国政者,是拥立朱厚熜即位的重要决策者,而且明世宗朱厚熜的宗法身份也直接关系到张太后本人的正统地位。杨廷和等旧臣提出的“考孝宗”“母昭圣”之说,是张太后与阁臣们早就达成的共识。在朱厚熜登基时,“入嗣孝宗,以张太后为圣母”已经成为朝中的主流意见。

后来的“大礼议”之争的起点,也是张太后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孝康敬皇后张氏像

正德皇帝驾崩后,虽然外有阁臣,内有宦官等势力干预,但皇太后张氏确实是拥有实权的人。《明武宗实录》卷197中记载,“内外文武群臣,其协心辅理,凡一应事务,率依祖宗旧制,用副予志。嗣君未到京之日,凡有重大紧急事情,该衙门具本暂且奏知皇太后而行”。可以看出,当时除了阁臣们负责议政,张太后是个负责拍板的人,只不过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下,各方势力最大限度的妥协与合作形成了这种共治局面。

皇太后张氏这种特殊身份代理朝政,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首先,就是确保自己的皇太后地位不被动摇,她不是不想“垂帘听政”,只是顾忌天下舆论。在杨廷和等阁臣打出“迎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的牌后,她也无法反驳,并且积极地安插自己的兄弟前往安陆迎驾,以借此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其次,这个时候她一手将朱厚熄扶上皇帝宝座,也是为了张氏贵族的利益,两个弟弟张延龄和张鹤龄,在弘治、正德两朝都因她得到庇护与放纵,“凭借宠昵,奏讨无厌”,愈加猖獗。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张延龄像

在朱厚熜到达京城前的一段时期,皇太后张氏以懿旨来行使最高决策权,但这种非法定的决策形式,并不能让其满足。根据《杨文忠三录》卷四《视草余录》中记载,期间,皇太后张氏曾经谋求将“懿旨”改为“圣旨”,来实现“垂帘听政”之计划,文中记载“慈寿遣散本官传谕,欲改懿旨为圣旨”。此举受到杨廷和等人的抵制,以《皇明祖训》和《大明律》来回怼她,说“世代不同,法度亦异。如前代宰相封王,童贯内臣亦封王,此等事今日行得否?老太后盛德大功,为今日女中尧舜,我辈岂敢不成就盛美,以致贻讥后世耶”。此事过后,阁部大臣的强硬表现,使得这位张氏太后转而将目标投向新君朱厚熜身上,以期通过控制这位少年天子来继续稳固自己的正统地位。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杨文忠三录》卷4视草余录节选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杨文忠三录》卷4视草余录节选


生母-皇太后蒋氏

嘉靖皇帝的生母蒋氏(一说是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初三日,待考证,此处不单独讨论。)祖籍徐州,后迁居大兴。其父蒋斅,因女而贵,初封中兵马指挥。《明史》列传三中记载“皇后蒋氏,世宗母也。父斅,大兴人,追封玉田伯。弘治五年册为兴王妃。世宗入承大统,即位三日,遣使诣安陆奉迎,而令廷臣议推尊礼。”这样,身为已故兴献王朱佑杬王妃的蒋氏,从藩国安陆被接到京城,在宫中住了下来。蒋氏与明孝宗皇后张氏是妯娌关系,二人早在弘治初年已经认识,一个是王妃一个是皇后,很明显张氏地位要高于蒋氏,只不过后来蒋氏随朱佑杬前往安陆就藩也就离开了京城。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应当说嘉靖皇帝是个孝子,自幼熟读《孝经》,在离开安陆时就舍不得离开母亲蒋氏,“呜咽涕泣者久之”。所以,在朱厚熜的骨子里对阁臣们要求他改称其亲生父母为皇叔父、皇叔母,是抵触的。而且,嘉靖皇帝的生母蒋氏在初返京城时,还是兴王妃的身份,当时就曾表达“安得以我子为人之子”,对其子朱厚熜改称张太后为圣母大为不满,拒绝进城。蒋氏在后来以“兴献后”身份入城,仍然要向身居中宫的皇太后张氏行叩拜大礼,皇太后张氏对蒋氏依然“以藩妃相视”,两宫关系可想而知。母亲的境遇让嘉靖皇帝大为不满,毕竟自己已经身为皇帝,亲生母亲也应当是皇太后,为什么还要向张太后行大礼?

可见,在嘉靖皇帝、蒋氏及中宫的张太后三者之间都想要一个合理的名分,来确保自己的地位。这使得嘉靖皇帝在潜意识里对张太后有一种厌恶情绪,并且在日后不择手段来抬高生母蒋氏的地位。

改称、加封尊号。前面说到了蒋氏入宫后的尴尬处境,儿子贵为天子,她也同样不甘做藩妃,需要寻求同等的尊崇。不难理解,正是这种寻求地位尊崇的思想导致后来孝顺的嘉靖帝不断对其亲生父母的尊号进行改称、加封。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生母蒋氏从“兴献后”“兴国太后”直至后来嘉靖三年(1524年)两改尊号,先是在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给伯母张太后加封了“昭圣康惠慈寿皇太后”,同时给自己生母蒋氏加封“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是年七月的“左顺门事件”, 嘉靖皇帝又改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去掉了本生二字。是年九月丙寅,嘉靖皇帝又改称其本生父母为皇考、圣母。而且在这一年里,两位皇太后先后生日。先是蒋太后过生日,嘉靖皇帝传旨是“敕命妇朝贺,燕赉倍常”;而到了后来张太后过生日时,嘉靖皇帝竟然传旨要“免命妇朝贺”,这种厚此薄彼的态度是昭然若揭,引得朝中两位御史上疏劝诫,结果非但没有起到效果,两位御史还被各杖责八十,除籍为民。到了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朱厚熜又给蒋氏上尊号曰“章圣慈仁皇太后”,使得母亲蒋氏与伯母张氏在封号上终于持平了。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月,又给蒋氏加尊号称章圣慈仁康静贞寿皇太后。

兴建太后宫。在2016年第1期《故宫学刊》中,王子林的《四位太后与慈宁宫的命运 》一文中提到,在明代,太后宫是临时的,是没有固定的场所的。嘉靖的母亲蒋氏进宫以后,早期并没有固定的住所,而后来故宫里的两把火,使嘉靖为母亲兴建太后宫提供了契机。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嘉靖元年(1522年)正月己未,清宁宫后殿突然失火,朱厚熜就以此为由让明武宗皇后、贤德二妃等从清宁宫迁至仁寿宫,与张太后混住在一起。此举招致杨廷和等阁臣们的反对,但嘉靖皇帝并不理睬,依然我行我素,开始对清宁宫进行修缮。直至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清宁宫工程结束后,蒋太后得以正式入住清宁宫,与之相反,这一年三月时,张太后居住的仁寿宫也突发大火,嘉靖皇帝却找了个岁灾民困的借口把这个烂摊子一撂就是十年。

嘉靖十五年(1536年)时,朱厚熜决定在原仁寿宫原址拆除大善殿,重建慈宁宫,为太后宫,供母亲蒋太后居住。嘉靖皇帝崇信道教,对佛教的东西不感兴趣,《明世宗实录》卷187中记载“禁中大善佛殿内有金银佛像,并金银,函贮佛骨、佛头、佛牙等物,上既敕廷臣,议撤佛殿,即其地建皇太后宫,……可议所以永除之,于是,部议请投之火,上从之,乃燔之通衢,毁金银佛像,凡一百六十九座,头、牙、骨等,凡万三千余斤”。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慈宁宫前丹陛石雕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慈宁宫前金麒麟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七月二十二日慈宁宫竣工,这标志着太后宫制度的形成与确立。九月,嘉靖皇帝为母亲蒋氏举行了隆重的入住仪式,并对主持营建工程的武定侯郭勋、大学士李时、夏言、太监高忠、兵部尚书张瓒、工部尚书温仁和等大加赏赐。不过,蒋太后却没能在慈宁宫内久居,是年十二月初即去世。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明显陵

到了嘉靖十九年(1540年)十一月,太皇太后宫慈庆宫落成,张太后得以入居。此后,张太后是深居冷宫,郁郁成疾,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逝。

为母出书。据说蒋氏知文弄墨,早在安陆兴王府时期就著有《女训》12篇,这在明代后妃当中是不多见的。于是,嘉靖皇帝命人刊行《女训》于天下,通过为母亲出书,以此来抬升蒋太后的地位。《明史》列传三中记载,“九年,颁太后所制《女训》于天下。”内阁大臣张璁对此是大加赞美,请求嘉靖皇帝在书后题写跋语。不仅如此,朱厚熜还让礼部将此书编制为教材,由蒋太后每月在宫中为后妃、夫人、女官们讲授,这时的蒋太后俨然就是后宫的教授,《女训》则成了后宫嫔妃和女官们的必修课。


两位太后的角力与家族地位的反转

嘉靖皇帝的成长迅速打破了正德末年张太后、司礼监与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前面讲过,张太后初期也想通过扶持小皇帝朱厚熜来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只是没有想到这位少年善用权术,坐收权臣相争之渔利,并不把自己的这个伯母放在眼里,不仅不改口,而且以生母蒋太后为荣,处处打压自己。最高决策权的争夺,使得张太后与明世宗朱厚熜变成了天然的敌手,最终,张太后落得个晚景凄凉。

再谈一下张氏家族。当初,张太后安排自己的弟弟张鹤龄与皇亲、内阁、司礼监、礼部等高级别成员前往安陆迎立嘉靖帝,这也是一种顺水推舟之举,以此来树立张氏家族在新皇帝面前的形象。果然,后来,嘉靖皇帝也不负众望,作了个顺水人情,该封的封,该赏的赏。《明史》卷188中记载嘉靖二年(1523)八月,“世宗入继,鹤龄以定策之功,进封昌国公。”皇帝的表现,自然让张氏家人心中有了底,小皇帝还不敢把他们家族怎么样,而且加上中宫张太后坐阵,是恃势横肆,数犯国法。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恕不知,怨恨的种子已经种下。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二月,张延龄被人举报,被抓入刑部大狱,此事,拉开了嘉靖皇帝铲除外戚张氏家族的序幕。负责本案的刑部尚书聂贤后来向嘉靖上奏说,张延龄是国舅,按理说可以减刑,没曾想嘉靖皇帝一听就恼了,认为聂贤是包庇,又让聂贤戴罪和锦衣卫严查张延龄的谋逆之罪。后来在大学士张孚敬的劝诫下,朱厚熜拟旨判张延龄死罪,将昌国公张鹤龄也连坐革除爵位,贬为了南京锦衣卫指挥同知。这个时期,虽然礼议之争已过,但仍是嘉靖皇帝与张太后矛盾尖锐的时候,张太后一看这形势不妙,找机会多次想见朱厚熜为两兄弟求情,而朱厚熜都故意回避不见,“太后惶恐无所出”。

两个皇太后 一个迎立自己 一个是亲生母亲 嘉靖为何厚此薄彼

不过张延龄在狱中没有被接着处死,一直被关在狱中。此后几年,检举、诬告之风盛行。嘉靖十五年(1536)十月,游民刘东山又状告张延龄等人,揭发张延龄“图谋不轨”。嘉靖皇帝闻讯后,不分青红皂白一通严查,牵连进一百多人;此后,嘉靖十六年(1537年)冬,还有班明、于云鹤诬陷张鹤龄以旁门左道来咒骂朝廷和蒋太后,张鹤龄因此从南京被抓入狱,不久死在狱中。

张氏家族案件前后历时十多年,在皇太后张氏去逝后,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月,张延龄终被斩于西市,此案才算正式了结。虽说检举多有不实之处,但因此而牵涉进的人数却甚多。

张氏兄弟的遭遇是朱厚熜在大礼议之后,借题发挥,打击异己,是他与张太后矛盾的余波。而此前,他已通过礼议之争击败了阁臣集团,为建立自己统治新秩序创造了机遇,这次大兴牢狱不过是巩固皇位的需要,再次“恩将仇报”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