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养鸟之习,古已有之,遣兴怡情,健身养性。而说到鸟笼制作,《即墨县志》中记载,最早能追溯到明代,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经过10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工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在北方,大多数养鸟、喜欢玩鸟笼的人都知道“蔡氏鸟笼”,“蔡氏鸟笼”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远近闻名。

5月28日,记者来到大城县旺村镇七女村,见到了正在做工的蔡永涛。蔡永涛家中客厅内摆满了他的得意之作。“这是竹鸟笼,这是紫檀笼,这是乌木笼……”蔡永涛一边向记者细数他的宝贝,一边向记者介绍,“有百灵笼、画眉笼、金丝雀笼等五大类,要说样式什么的,那就更多了,不同的鸟用不同的鸟笼。”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今年48岁的蔡永涛是“蔡氏鸟笼”第四代传承人,制作鸟笼已有28年。蔡永涛告诉记者,早年,他的曾祖父到天津大户人家做长工,此家主人喜好养鸟,其鸟笼常有破损情况。因其曾祖父心灵手巧,经常修缮鸟笼,久而久之便练得一手制作鸟笼的好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门手艺代代相传,但“蔡氏”并未以此为业。20岁时,蔡永涛萌生想法,决心把“蔡氏鸟笼”的手艺发扬光大,专门从事鸟笼制作。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在蔡永涛看来,鸟笼虽小,但制作起来并不容易,程序也很复杂。毫米是通常的计量单位。蔡永涛制作的鸟笼经久耐用,精细到每根穿孔竹签他都要上胶固定。“蔡氏鸟笼”制作工艺多达100多道,做工精细、考究,耗时较长。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从选料、制笼腔、制拉条、制笼顶到最后的组装鸟笼,一共需要百余道工序。”谈到制作工艺,蔡永涛如数家珍,“制作木质鸟笼的实木原材要注意木材的纹理、颜色和用材的大小都需要精挑细选,如笼箍上的纹理,整个鸟笼的搭配衔接不统一,鸟笼就不美观了。”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由于北方天气干燥,传统的竹制鸟笼易开裂,于是,蔡永涛借助当地的红木产业,研究起了红木鸟笼。蔡永涛告诉记者:“制作鸟笼,不仅要有技艺,还要有创新;不光要靠手艺,还要靠灵感和悟性。红木‘三分做、七分磨’,较其他材质更结实,价值也高,更适合传承文化。”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从不经雕饰的素笼到加入更多艺术元素的雕花笼、镶嵌笼,多年来,蔡永涛的摸索从未停止。“你看,像这个小叶紫檀鸟笼,是我早些年花了好几个月,经过反复试验制作研究出来的,从选料到做工都花费了太多心血,手艺活儿往往最需要灵感,不舍得卖。”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桌上摆着一件新作老红木鸟笼,凑近一瞧,那笼丝密而不乱、细而不断,笼腔上镶嵌了五彩贝壳,青铜提手“松鼠葡萄藤”妙趣横生。制作完成的鸟笼表面异常光滑,蔡永涛透露,这是他一遍遍打磨后,擦了一遍生漆的效果。抛光后,鸟笼表面甚至能散发出莹润的光泽。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目前“蔡氏鸟笼”不愁销路,用蔡永涛的话来说就是:供不应求。多年来,北京、天津、山东等地的人们纷纷慕名前来订货、购买。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个大问题,看着正在做工的小儿子,蔡永涛笑着告诉记者:“‘蔡氏鸟笼’后继有人,小儿子蔡家宇从小就痴迷制作鸟笼,这些年学习继承了他制作鸟笼的全部手艺,是‘蔡氏鸟笼’第五代传人。”

「廊坊非遗」“蔡氏鸟笼”:“笼痴”的家传绝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