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崔巍,山东青岛人。曾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中心执行副总导演,“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主创团队成员。现任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浙江省舞蹈家协会主席。

崔 巍

在浙江从事艺术工作是幸福的

中新社 汪恩民 谢盼盼 童笑雨

在杭州这座城市生活了30多年,我深觉自己是幸运的。一辈子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汲取杭州这座城市的养分,享受这座城市对文艺工作者的厚待,我是幸福的。我想,杭州的未来,包括即将到来的2022年,定会是令人期待的。

舞蹈家的转型之路

我出生在青岛,从小就学习舞蹈。1984年,我和同班的6个男生、其他5个女生一起被分配至杭州歌舞团(以下简称“杭歌”)工作。这是杭州首次从全国最权威的专业艺术院校——北京舞蹈学院招聘演员。我的人生,与杭州这座城市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时杭州正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文艺工作者的待遇很好,饮食方面也高出别的地方一大截。在1984年,那个年代,每天都能喝上一瓶牛奶,惹得在北京工作的同学很羡慕,也让我们感受到杭州的温暖。

在杭歌工作期间,我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除了拥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身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遗憾的是,由于舞蹈训练的需要,要很好地控制饮食,身高却没有像舞蹈技术那样得到很好的成长,这也是后来我在工作中很难再获得很好的角色或者领舞机会的原因。虽然很痛苦,但是从未想过要放弃舞蹈,因为太喜欢了。后来想得很清楚,不离开舞蹈只有两条路可选择,做老师,或者做编导。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 崔巍

21岁,我开始学做编导。舞美、灯光……一切与舞台相关的我都去了解。

24岁那年,在杭歌团长包震熙的支持下,我重新回到北京舞蹈学院学习编导3年。去北京学习之前,团领导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你去了后会回来吗?我的回答很坚定:一定回来。我似乎看到了团领导眼中的疑惑,言必信,行必果,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履行,信任是最珍贵的。

1995年,我的朋友向我推荐了一盒音乐专辑。他说:“崔巍,它是属于你的!”专辑的名字叫《阿姐鼓》,我整整听了三遍,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和动作。最终决定要创作这部舞剧的时候,一位老师告诉我:这是一个西藏题材的故事,如果你不去西藏,是创作不好这部剧的。虽然当时并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缘由,但还是很听话地背起行囊。后来回想起来,这个说法就是让我深入生活,去体验生活。

1995年3月,我们一个4人采风小组出发前往西藏。却不承想,这西藏行,竟前后去了四次。一路行来,从体力上的变化开始,进入了艰难的状态—因为首次进入西藏,随之而来的高原反应,让我无法将注意力像原先设想的那样,只投入于舞蹈上;其次是思想层面,长长的路途,无穷无尽地在路上,仿佛没有目的地,也仿佛永远无法抵达目的地,抑或抵达了也没有预想的收获。

犹记得那段路途,特别漫长。我们一周的时间都在路上,饮食也是老三样:方便面、罐头和矿泉水。长时间的舟车劳顿,令每个人都身心俱疲。当时我的反应最强烈,同行的一名藏族同胞觉察到了,就鼓励我,说前面有一个镇子,到了就可以休息了,吃你心心念念的水蒸蛋。现在想来,那一句鼓励的话完全起到了望梅止渴的效果。虽然最后到达的小镇只有两户人家,吃到嘴的水蒸蛋因高原气压低没法成形,但却一直印刻在我脑海里。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阿姐鼓》采风

令我震撼的是藏族同胞那种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路途休息中,听到有藏族同胞的歌声,我很好奇,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怎么会有这样惬意的心境去唱歌。于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朝着歌声的方向走去。走进不远处破旧的棚子里,只见三个十几岁的男孩,弹着冬不拉琴,跳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舞步,欢快的节奏、美妙的步点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是我在舞蹈学院和歌舞团这么多年从没有见过的。这样单纯快乐的画面和这样单纯快乐的人们,一次次出现在采风的漫漫长路中,让我兴奋与感叹。

在西藏采风期间,虽然高原反应导致身体很难受,但那里不一样的山川地貌、感人肺腑的淳朴民风、一张张令人难忘的脸庞,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我记得还有一次,我们在一个背风的山脚下歇息,我被高原反应折磨得病恹恹的,什么也吃不下,就默默地走远去散步。看见一望无际的大地上,有一团黑黑的东西。走近才发现,那是一个牦牛棚。再走近一点,发现是一家五口,夫妻两人带着三个孩子,一个孩子刚刚会走路,一个还抱在怀里,最小的那个在地上睡觉。虽然语言不通,一个用汉语,一个用藏语,但我们还是非常愉快地交流了半个小时。

因为要继续赶路,分别时心里很难受。等我走到车上回头,才发现那位女主人就一直抱着孩子跟着我,向我摆手,满脸灿烂的笑容。那个画面深深触动了我,清澈的眼神,对生活无畏无惧的信念,感动着我。正因如此,我提炼了《阿姐鼓》这部作品的主题: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1997年12月,《阿姐鼓》到沈阳参加全国舞蹈比赛。事实上,《阿姐鼓》确实让舞蹈界有些意外了。大家一时无法定义,这个与传统舞剧不太一样的作品,是不是可以与其他作品一起比赛?怎么比?怎么评?幸好有贾作光老师。作为全国舞蹈界的权威人士,他的一席话改变了这部作品的命运:“长大衣是大衣,短大衣也是大衣。诗,就不能成为剧了吗?”一锤定音。舞剧《阿姐鼓》改称“舞蹈诗剧”,不光称谓有了变化,这出舞剧在中国当代舞蹈史上的意义也通过名称之变而凸显出来。自此以后,中国舞蹈界出现了众多的“舞蹈诗剧”。那一次,《阿姐鼓》不负众望,在沈阳获得了全国舞蹈比赛优秀剧目、优秀导演、优秀舞美设计等所有奖项。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 剧照

后来有人就有疑问,杭州为什么要排一个西藏题材的作品。我觉得这就是一座城市的大气、开放和包容的体现。我爱这座城市的原因也在此。

自1997年从沈阳携《阿姐鼓》载誉归来,经过5年的蛰伏,我的艺术创作激情有点不可遏止。2002年的音乐大典《雷峰夕照》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舞蹈作品,它是为雷峰塔重修落成而作,这次的创作更注重仪式感。2002年10月25日的夜色中,音乐大典如期上演。

当晚,最引人注目的仍然是重修的雷峰塔本身。最华彩的一章发生在晚会即将结束时,随着音乐和舞蹈渐入高潮,塔身上忽然光芒四射,烟火如瀑布般从塔顶倾泻下来。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个设计差点夭折。前一天审查时,担心冷烟火的安全问题,建议取消燃放烟火。在与烟火老师再三确定冷烟火不会对塔造成损害后,在最后那一刻,我们坚持了原方案。当音乐和舞蹈进入高潮时,我往放置烟火装置的雷峰塔所在的山丘狂奔而去,在音乐最恰当的瞬间按下了开关。也是因为这件事情,让我领悟到,在艺术面前,对完美的执着有多么重要。当时在国内原创实景的艺术表演还是较少的,这出音乐大典只经过两个月的排练,从主题内容到形式呈现上,将自然景观与艺术表演巧妙结合,浑然天成,诠释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当工作与国家任务连在一起时

叩响我“命运之门”的是2006年12月下旬来自北京奥组委的一个电话。

2006年12月下旬,北京奥组委给我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那端邀请我参加奥运创作团队。我当时说我很忙,对方说,凡是能进奥运创作团队的人,每个人都会比你忙。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是我第一次听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这句话。2007年春天,我暂时放下了在杭州的工作,去了北京。

满屋子的艺术家,这是北京奥运会给我的第一个印象。这样的合作是以往创作经历中所没有过的,在以往创作团队中,自己扮演的通常是说一不二的导演角色。进入奥运创作团队,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怎样的角色。

寸步难行,这是北京奥运会留给我的第二个印象。奥组委的老师捧着足有寸把厚的保密协议走到我面前说,“你得先签这份保密协议”。“保密”这个词包含的全部意义,我几乎用了两年时间才算吃透。鉴于国际惯例,无论这幢位于林翠西里的四层楼,还是完美展示了开闭幕式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处处戒备森严。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采风照片

进入奥运创作团队最初的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时期,同样也是人生得到历练的阶段。因为一切都需要适应,很难施展自己的才华。创意阶段的痛苦、焦虑、崩溃、喜悦甚至绝望充斥着每个时刻,每次开会最后的一句结束语总是说,“好,今天就工作到这儿,明天早上来了一人先出三个创意”。此时已经是凌晨3点,离早上仅有5个小时。

戴着安全帽,穿着高筒靴,踩着一地的泥巴,跨过无数钢管,试验“威亚”的安全性,对光时在指挥台上入睡……我对鸟巢的记忆是“从满目泥浆到惊艳世界”。时至今日,每当别人问起2008年8月8日那个夜晚最难忘的是什么,我都会回答:“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当文艺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和才华为祖国效力时,真的很骄傲很自豪。”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 奥运会工作现场

对于一名在杭州创作、生活30年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能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2016年G20杭州峰会贡献一份力量,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G20杭州峰会是我国主场外交最重要的活动,举国上下都在为这场盛会共同努力,作为东道主的杭州,更是深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机遇难得。如何让家门口的G20峰会呈现给世界一份别样的精彩是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再多的难关,我们也咬牙攻克。

G20杭州峰会正值9月,演员排练自然而然就放到了最闷热的七八月份。在这个不是高温就是下雨的季节里,演员们是“晴也一身水,雨也一身水”。盛夏酷热难耐,如何在避免中暑的情况下保证户外排练效果?为此,我们安排白天室内练,晚上现场练。有的演员中暑晕倒了,经过短暂休息恢复体力后重新投入排练工作;有的演员一天排练下来,肌肉酸痛,回到宿舍坐在马桶上竟然站不起来了,第二天仍然坚持到现场;有的演员被湖水弄脏眼睛导致隐形眼镜脱落,依然坚持跳完舞……

另一道难关,仍旧来自水上排练。演员们需要在水中舞蹈,如果水位过高,水的阻力将会很大;如果水位过低,又无法呈现水中舞蹈的效果。量水位就成了我们每天必做的工作,3—5厘米的水位是我们理想的目标。因此每天都有专人协调,控制西湖的水位。

从2015年7月份开始构思到2016年7月筹备演出,作为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主创团队的一员,我们在张艺谋总导演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多不断深化创意,无数次创意的推翻、重来、调整、修改,大家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让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尽显大国风范,让风景如画的“人间天堂”杭州给世界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回忆。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排练现场

虽然我们准备了室内和室外两版晚会,但在那个晚上,我们都希望能在户外把杭州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来。演出开始前的那个下午,老天仿佛在和我们开玩笑,突然降下瓢泼大雨。冰冷的雨水不仅浇灭了酷暑的炎热,也浇灭了我们内心对西湖上演出的渴望。只记得当时所有人都非常紧张,召集团队开会,商量方案。小小的会议室里,一下子就挤满了身穿红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大雨拍打在窗户上,所有人的内心都更加焦灼。但幸运女神特别眷顾美丽的杭州,一个小时后就雨过天晴了,被雨水洗刷过的空气格外清新,令我们虚惊一场。

感恩杭州这片美丽的土地,赋予了每一位文艺工作者责任和使命,感恩G20峰会为杭州带来的一切美好。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五千年的灿烂中国文化;G20文艺晚会的成功,打动世界的是西湖的人文情怀;那么通过亚运会,我的体会是,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一个充满现代活力、更加开放的中国正呈现在世界面前。

第18届亚运会的闭幕式,杭州向全世界发出邀请。这场演出虽然只有8分钟,但背后所有主创人员付出的汗水,不亚于任何一场文艺演出。

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不同,这次我们想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呈现一种新的姿态,选择了少而精的策略,真正在舞台上的演员只有70余人。

不过,越简单、越短小,表达就越有难度。作为下一届亚运会的主办城市,杭州的人文历史不可或缺,同时又要展现杭州在中国、在世界层面所树立的勇立潮头的现代形象。最终将8分钟的核心理念集中在了“高科技与历史文化相结合”这个点上。

雅加达闭幕式舞台只有三个小圆台,对于文艺表演来说,有点过于简单。为了更好地呈现艺术效果,主创团队设计了智能舞屏,巧妙地弥补了闭幕式舞台单一的缺陷,同时也呈现了智能杭州的文化魅力。

在一次又一次的国际舞台上,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完美呈现。从2008年到2018年,推动文艺不断发展变化的,正是祖国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对于中国形象的自信与自豪也在不断增加。“杭州时间”8分钟的文艺表演,与两年前在G20杭州峰会上呈现的杭州,也是不同的。舞台上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有内心的潜台词,我们从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里走来,走向更宽广大气的未来,这些都是艺术创作者要牢记的。

舞蹈是我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神器”

2008年从北京奥运会归来,回到位于潮王路52号的杭州歌剧舞剧院大楼,正值中国开始准备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那个时候心气比较高,觉得文艺工作者就要为祖国效力,作品都要立意高远。

怎样让作品有思想、有时代感,又有血有肉,让老百姓喜欢?怎样能为运河申遗贡献力量?这不是矛盾的或者是一句口号,是作为创作者的我应该思考和践行的目标。运河是迷人的,运河更是博大的,这种博大甚至是深邃而难以捉摸的,因为它飘忽在中华民族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并且仍在延续。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 剧照

文艺创作之难,就难在它必须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是生动的叙事,也要让人感动启迪。如果没有生活,没有情感,即使包装得再现代,也会空洞乏力,没有现实意义。

《遇见大运河》是一部艺术创新之作,我们汲取了现代派作品的表现元素,在舞蹈语汇中注入了行为艺术与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历史与未来相结合、自然与大爱相结合。它不仅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而且强烈地表达了对真实、完整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和判断。它是一次宏大的文化遗产传播行动,更是对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价值的一次综合提取、展现与全新表达。

文艺创作之美,就美在它可以回馈于人民,温暖人、鼓舞人。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当舞蹈剧《遇见大运河》走进校园时,一开始我有点担心现在的90后对运河的千年历史是否关心,但事实告诉我,只要作品能打动观众,观众与艺术创作者可以共同成为艺术传播者。

有一次演出结束后,一位同学走上台找我交流。他说,以前我不知道大运河的历史,但看了演出以后,大运河在我的心里活了。我问他多大了?学什么专业?他告诉我,19岁,学理工科的。我非常开心,自己参与创作的作品能与90后产生共鸣。我想,这就是文艺的样子:播下一粒美好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结果。

确立文化自信,文艺服务人民。只有深深扎根于生活,才会懂得每一次创作的意义,珍惜每一次投入的机会。所以,我有动力,以一场场的演出来回报社会。截至2016年6月,我们已经用三年时间走完了京杭大运河沿线六省二市;2017年,在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遇见大运河》已经走进法国米迪运河、德国基尔运河、埃及苏伊士运河、希腊科林斯运河、美国伊利运河、巴拿马运河,接下来还将继续走进俄罗斯莫斯科运河、瑞典约塔运河。我们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文艺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收获世界的掌声与认可。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图为巴拿马运河采风

文化要自信,但自信不是自大。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严于律己,洁身自好,克服浮躁心态,永怀感恩之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是我们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灿烂的文化在滋养着我们。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走到人民中间,我用什么去表达?我只能用我熟悉的语言——舞蹈,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这是我能够尽心将中国文化继承、传播、发展的“神器”。我们的自信哪里来?一定是我们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多么自豪啊!

40年壮阔东方潮

40年铁笔写春秋

近日,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由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编撰的《浙江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由浙江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本书访问了李泽民、柴松岳、吕祖善、厉德馨、李金明、仇保兴、周国辉等多任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同时收录了步鑫生、鲁冠球、冯根生、宗庆后、马云、李书福、南存辉、沈国军等多位浙商的创业史,何水法、胡宏伟、叶翠微等各界代表人物也在书中叙述了他们的故事。

该书记录了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40年中

最真实的集体记忆

记录了浙江大地在改革开放40年中

最生动的发展故事

致敬改革开放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本书现已向社会公开发行

欢迎咨询

「口述历史」崔巍:“从一而终”与“向外而生”的艺术者

账户名称:杭州中新网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账号:19010401040007559

开户行:农行杭州海外海支行

联系人:应少萍

电话:189 5718 9080,0571-88325075

传真:0571—88325000

转载须注明:本文原题为《在浙江从事艺术工作是幸福的》,作者中新社汪恩民、谢盼盼、童笑雨,选自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编撰的《浙江改革开放40年口述历史》一书,微信首发于中新浙里ID:ZJXWZZC。______获授权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