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報應”,那就是“因果”嘍

40多年前,家住G縣,東鄰有四子,皆壯,且有盜蹠之行,園子南邊有個魚塘,魚塘與廢品回收站毗鄰。鄰家四子常光臨回收站,天長日久,終失了腳。一日,回收站的人就鬧到門上,訴說鄰子不良行狀,看熱鬧的鄰居形成了扇形。回收站的人見說理無用,便吵、便罵,鄰居也嘰嘰喳喳不休。任憑屋外沸反盈天,可屋子裡卻是“太平世界”,“朗朗乾坤”:女主人安靜地享受美食,白饃和流油的鴨蛋。她的邏輯:有美食,兒子偷盜又何妨?她拒不應戰,遂“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反是回收站的人鎩羽而歸。

十幾年前,有緣又見到舊日“芳鄰”:垂垂老嫗矣,比當年更胖,像是虛胖,木訥、寥落,近乎痴呆狀。她的第三子將偷盜作了職業,某次因分贓爭執,遭殺;常受她責罵、呵打的榮軍老伴早已撒手西去;其他兒子狀況寥寥,對她也無暇顧及,任由她獨自生活。幸有幾百元的扶卹金,勉強過活。

本該兒孫繞膝享天倫的生活,卻被她經營這般結果。若非報應,也必因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