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工程”打开传承保护谱新篇


“一号工程”打开传承保护谱新篇


景德镇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景德镇陶瓷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景德镇市结合实际,念好“活字诀”,打好“组合拳”,走出了一条优秀陶瓷历史文化资源“活态”保护传承之路。

11月5日上午,景德镇御窑博物馆项目建设工地上,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设计方案在戛纳成功获得“未来建筑”奖的御窑博物馆,由8个多曲面拱体结构造型构成,建造难度举世罕见。在建设过程中,该博物馆创造了最大规模窑址群体迁移等多个成功案例。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初露芳容的御窑博物馆,是景德镇市大力实施陶瓷文化传承保护工程的有力见证。

千年窑业遗址得到整体性保护。作为享誉世界的千年瓷都,景德镇拥有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陶瓷文化遗存,老窑址、老里弄、老街区遍布全城。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尤其是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是国内唯一一处能全面、系统反映官窑陶瓷生产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存。


“一号工程”打开传承保护谱新篇



2015年,景德镇把御窑厂遗址保护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不遗余力地加以推进。该市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启动新一轮《御窑厂遗址保护规划》修编工作,出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推进御窑遗址博物馆等重大文化保护项目建设,并对遍布全城的150多处老窑址、108条老街区、“十大瓷厂”老厂房等文化遗存实施系统性保护修缮,延续千年陶瓷文脉。

2017年1月,景德镇御窑厂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正式获得了申遗“入场券”。目前,景德镇正按照申遗OUV(突出普遍价值)体系要求,整体活态复苏1000年陶瓷文化遗迹、600年御窑文化遗址和100年陶瓷工业遗存,着力打造具有“世界风范、古镇风韵、时代风貌”的陶瓷文化遗产示范区。

千年非遗技艺得到系统性传承。景德镇既拥有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又拥有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从2009年开始,景德镇相继复烧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历代典型瓷窑,相继建设了陶溪川、三宝瓷谷等一批独具特色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传承基地,精心制作了18集《匠心冶陶手工制瓷技艺纪录片》等影像资料。

非遗技艺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拉坯、捏雕、烧瓷,11月6日,50多个孩子在景德镇市实验学校陶瓷文化教育基地——陶乐园内,亲身体验制瓷之乐。为了给千年瓷都培养陶艺后备人才,2015年,景德镇市实验学校建设了集陶瓷文化交流、实践操作及作品展示于一体的陶乐园,开设了陶艺课程和课后兴趣班。

非遗技艺的传承形式多样。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教育、科研、文博等机构与直接生产制作陶瓷的世家、企业、作坊一道,共同唱响了陶瓷技艺传承的“协奏曲”。如今,景德镇拥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6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8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8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7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43人。非遗活态传承成果显著,景德镇市也因此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非遗保护数字化建设试点城市,“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入围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候选名录。

千年匠心得到集成性呵护。一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就是一部匠心传承史。目前,景德镇有陶瓷技能人才44578人,陶瓷行业专业技术人员6564人,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3945人。

为了实现优秀陶瓷技艺集中保护、集中传承、集中提升,景德镇从2012年开始建设“名坊园”,使之成为手工名窑的博物馆、手工制瓷的集散地和手工技艺的“大观园”。现在,仅该园区就入驻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生产性保护企业40家,从事传统手工制瓷生产的传承人达600多人。

沐浴着新时代文化的春风,景德镇的千年陶瓷文明正散发出熠熠光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