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道”到“做到”之間到底差什麼?

從“知道”到“做到”之間到底差什麼?

最近讀了一本書《知道做到》,是作者本.布蘭佳的最新力作,本.布蘭佳以“善於把看似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而著名,他與斯賓塞.約翰遜合著的《一分鐘經理人》已經成為美國20年來最暢銷的管理學著作。

本書的核心觀點:從知道到做到,最關鍵的環節是重複,這裡說的重複不是簡單的重複,是在不同層級、不同階段的不斷重複。

要實現從知道到做到,正確的流程應該是:知道這個事情是什麼--->有正確的方法去執行--->執行到位。

困惑

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了該怎麼做,卻始終無法將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付諸實踐?很多時候,我們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去獲取知識,但知識根本不會在大腦中停留太久?

這些問題是否是你或是你的組織,始終都是揮之不去的難題?

原因

《知道做到》這本書給出了為什麼知道不能做到的原因:

第一個就是信息過載。

相較於把知道的付出實踐真正做起來的難度,我們閱讀書籍、參加培訓,獲取大量知識更有成就感。於是,知道做不到缺失的信心,通過大量的閱讀,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得到了滿足,殊不知,知道的信息在大腦中是不停的疊加覆蓋,所以即使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獲取的知識在腦子裡依然停留的很少。

知道不能做到的第二個原因是消極過濾。

我們的大腦對信息的加工處理是雜亂無系統的,即使是對自己非常積極、哪怕是對自己有利的信息,大腦也是半信半疑,或者乾脆拒絕。因此在知道向做到的實踐過程中,我們的消極思維發生作用,從而消弱我們學以致用的動力。

第三個原因是缺少跟進。

改變一個人行為很難,需要藉助外力,很多人在接觸到新事物的時候,沒有制訂跟進計劃,過分信任自己,結果就是目標的不斷損耗,最後恢復了舊習慣而沒有任何改變。

解決方案

知道了原因,相應的解決方案就簡單的多。

關於信息量過載,解決方案:精要主義。

我們應該少而精的的學習,要掌握某件事,我們必須首先選擇一些關鍵點,隔斷時間就重複一下,讓自己完全沉浸在其中,並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關鍵在於間隔性重複。

比如讀書,讀什麼書呢?先從工作遇到的難題開始,閱讀相關書籍,嘗試解決工作難題,在反饋中不斷加深對書籍的理解,直至解決難題,少而精的、功利的學習知識。

做法:專注和重複

關於消極過濾,解決方案:綠燈思維。

我們必須用積極、開放的心態接觸新信息,不要總是琢磨這些信息錯在哪裡,而應該成為綠燈思考者,積極發現其中的正確之處,並告訴自己,“我知道自己讀到或聽到的信息是有一定價值的,可它究竟在哪兒呢?在那些地方我可以借鑑呢?”

做法:站在別人的視角思考,重複思考其觀點的價值所在。

關於缺乏跟進,解決方案:持續跟進。

有足夠的指導,告訴自己怎麼做,然後在做的過程中給出支持,不斷去反饋幫助,最後問責,做得好的激勵表揚,做得不好的要反饋改進。

做法:指導----支持----問責

總之,從知道到做到就是這三個步驟,改變認知-->改變態度-->改變行為,每一個步驟都花時間重複,間隔性重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