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越來越優秀,你卻越來越平庸?答案就在這裡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優秀,你卻越來越平庸?答案就在這裡

第一次看到刻意練習這個詞是在李叫獸的公眾號裡,隨後又在很多地方看到了幾次,比如說學英語的公眾號也會強調刻意訓練的重要性,慢慢的對這個詞的印象就特別深刻。

那麼刻意練習對我們普通人的學習和成長到底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為什麼有些人剛開始很優秀,但是慢慢開始變得平庸?為什麼還有一些人剛開始看他總覺得不怎麼樣,慢慢的卻開始越來越優秀?

我嘗試著去觀察周圍的人,我發現其中最大的區別可能是有一些人一直想讓自己過得舒服一點、再舒服一點,最好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又平穩又輕鬆;

而另外一些人總會逼一逼自己,嘗試讓自己走出舒適區,去做一些讓自己不那麼舒服的工作。

有一些人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上一干數十年,然而真要去較真的去探糾他們具備一些什麼技能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發現他所有具備的技能可能一個新人進來三個月可以全部學會;

而另外一些人可能也在同一家公司、同一個崗位上一干許多年,只不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就是公司不能離開的核心人才,具備著非一般的核心競爭力,他可以離開公司,可是公司離不開他。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答案就在“刻意練習”。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優秀,你卻越來越平庸?答案就在這裡

刻意練習VS普通練習

過去我們總以為我只要一直在做這個事情,那麼我做這個事情的能力就會很自然的獲得提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比如說我學英語是大約10多年前的事情,我在學到可以進行對話溝通的時候就已經對自己很滿意了。

我能很自然的與人溝通一些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甚至可以講一些稍微專業一點的東西,對我來講完全夠用了。

於是後面10年我沒有再去做一些刻意的練習,只是在工作中使用這種語言,我以為在工作中一直用一直用就會一直有進步,但是10多年後,我發現其實並沒有進步,甚至可能還不如10年前。

就像人們會以為開了20多年車的老司機,一定會比只開了5年的司機更擅長開車;

行醫20年的醫生一定會比只行醫5年的醫生更優秀;教了20年書的老師,一定會比只教了5年的老師能力更強。

可是事實告訴我們,這只是我們自己的假設,事實上當一個人的表現達到讓自己覺得“可接受”的水平時,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

甚至可以說,在本行業幹了20年的醫生、老師或司機,可能還稍稍比只幹了5年的人差一點,原因在於,沒有刻意的去提高,這些能力會緩慢的退化。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優秀,你卻越來越平庸?答案就在這裡

走出舒適區

驅動力的三大因素裡面其中有一項是“專精”,即把想做的事情做得越來越好!

可是專精的路上並沒有鮮花盛開,上空沒有彩虹環繞,如果那條路真的那麼美好,我們中間會有更多的人踏上行程。

專精是一種痛苦,很多時候在通往專精的路上並沒有那麼趣味盎然。

很多的特質和才能以前被認為是天分,但實際上它們是至少10年的高強度練習的結果。

刻意練習意味著我們要走出舒適區,為一個具體和明確的目標去做一些我們並不喜歡甚至還會在內心抗拒的刻意練習。

對於任何類型的練習,這是一條基本的真理:如果你從來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適區,便永遠無法進步。

當我們走出舒適區,經過一段時間的刻意練習之後,我們會重新到達舒適區,也就是說再去做這些練習的時候,我們已經不覺得困難了。

這通常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有更高的目標,去讓我們做新一輪的刻意練習。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優秀,你卻越來越平庸?答案就在這裡

明確定義特定目標並爭取反饋

刻意練習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比如說我要刻意訓練自己的英語能力,那麼我在練習的時候就會為自己定一個目標:“訓練2課的文本,能夠做到脫口而出”。

當我們有一個具體和明確的目標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就有了一個判斷練習是否成功的標準。

如果沒有這麼一個標準,我就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完成了一次有效的練習。

我們在教練課堂上做一對一教練對話練習時通堂會增加一位觀察者,這是因為在刻意練習時,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做得對還是不對,如果不對,到底是怎麼錯了。

如果能得到直接的反饋,那麼我們就會清楚自己的處於哪個位置。

不論你在努力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反饋來準確辨別你在哪些方面還有不足,以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不足。

如果沒有反饋(要麼是你自己給自己提出的,要麼是局外人給你提出的),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還需要提高,或者你現在離實現你的目標還有多遠。

為什麼別人越來越優秀,你卻越來越平庸?答案就在這裡

遇到瓶頸怎麼辦?

通常情況下,這種解決方案並不是“試著做更難的事情”,而是“試著做不同的事情”,換句話講,這是一個方法問題。

不管什麼障礙,越過它的最好辦法是從不同的方向去想辦法,這也是我們需要導師或者教練的一個原因。

有些人已經熟悉了你可能遇到的障礙,於是,可以為你提供克服障礙的方法。

不論什麼時候,只要你在努力提高自己在某件事上的水平,都會偶爾碰到那些障礙。

也就是說,在某些時候,似乎你不可能再取得任何進步了,或者,至少你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才能提高水平。

這是自然而然的,不自然的是那種真正讓你完全停下腳步的障礙,那些不可能逾越的障礙。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清晰的證據來證明,在任何行業或領域,人們真的會遇到績效和表現完全不能再提升的極限,相反,人們通堂會在應該努力提高自己的時候放棄並停止。

儘管我們總能繼續前進和不斷進步,但要想做到,並不見得總是輕而易舉。刻意練習通常是很難做到的,而且通堂沒有趣味。

因此,動機的問題不可避免的浮現出來:為什麼有些人願意進行這種練習呢?是什麼讓他們繼續下去呢?

就像我小時候,常常覺得學習沒什麼用,於是便沒什麼動力去學,成績也一落千丈。

直到有一天,讀到一篇課文裡的一句話:“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透,數學使人精細,物理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於是便找到了學習的動力。

簡而言之,為了使自己更聰明一點,我願意為此而付出時間去做一些刻意的練習。

找對方法,找到自己的動力,通常是克服障礙的兩大法寶。

這世界最怕的,就是你認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